今天要來探討的是令人常疑惑的佛教的層次等級之分,,筆者希望可以讓一般人都體悟箇中道理與原因,因此不願多做名詞解釋,因此就其中幾項為例證來告訴大家。

佛教說非有等級,但在一般人看來卻分了一堆等級,何以如此說?五戒、菩薩戒、聲聞戒是否有誰困難誰殊勝之分?修行成果還有甚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豈不是等級與層次?甚麼眾生平等真有顯現嗎?

先來討論一下甚麼叫做等級,一般人眼中是有位階之分的,這是社會組織的產物。例如一個學校,他是一個組織結構,那麼裡面就會有校長統領、各處室的主任、教學的導師,一個公司,他也是一個組織結構,他會有董事長、經理、主管、小職員等等。

所以我們以這種已經視為正常的位階放到佛教上,自然會覺得講求眾生平等的佛教居然仍是有等級之分?大家仍是汲汲營營想當上那最高的佛?

但這種階級制度是因為「我執」而來,因為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都還是存有這種我執的觀念,怎麼說呢?我們從小就會希望考試考第一名、錢賺得比別人多、工作比別人輕鬆我們在這種比較之中循環著甚至也在跟自己比較。這次比賽得了第二名,下一次一定要得到第一。

很簡單吧,我執就是這樣的一個觀念,以「我」為中心來面對一切,由此出發的一切感受、念頭與行動,都屬於我執的範圍。而修行者所要做的,就是破除我執。

言歸正題,我們說佛教還是排了一堆階級去區分種類,一層還有一層高,這算甚麼破除我執呢?

但有趣的是,這就是人性,為了修行者排列出的這一層層的佛法修行之路,就是為了避免退心。

要知道,人們就因為還存在著我執,才會懂得去不斷努力。學佛之路漫漫長,多少人在這段路程中被魔所引導了去,更有多少人覺得累了、不再有感應了,就放棄修行。

正如同我跟你說,我曾看過那遙遠的彼方,廣闊的草原,大家圍著舞唱著歌,生活是那樣的美好與純粹。只要我講到你心中追求的一切,你便會對那地方充滿嚮往--即便你從未去過。

所以當我們更進一步時,有人(神、護法、菩薩...)等讓你知道你到達哪一層級了!這就像是設了一個休息站牌,讓你可以在這歇腳一下,休息後再前進,看更多、更遠、更美的風景。

但其實當修行到那個境界時,早已不會在乎這一切,而那種感覺,只有真正到達那程度的情況才懂,因此筆者這邊不便多論。

筆者於此再舉一例,一個孩子他想考高分,然而他根基只有六十分的程度,有一次,他考試考了七十分,這時候這個孩子就會有很多種想法了,旁邊的人的引導也變得很重要。「哈哈哈你只有七十分,大家這次都考了九十,你就只有這種程度!」「孩子,你看你進步了!再努力一點,下一次一定會更好!」

這時候孩子會選擇聽誰的,沒人知道,但我們可以預測的結果是,他的分數未來的改變與走向,端看他心的選擇。修行的道理,自然也是相同,所以人們說善知識很重要,即是如此。

所以你要說修行者汲汲營營於成佛,其實這句話本身也沒有錯,我們就是為了要找回那最初的自性,才會努力。這正是佛教階級設立之道理,但當你找會最初的自性時,你回頭看這一切,早已如過眼雲煙。

「所謂的等級,即非等級,是名等級。」這段話很玄,筆者不願於文字本身著手,因此用各種例子來說明解釋這種階級設立的道理,希望大家能有些許明白。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願祝眾生早得解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