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寫寫這兩年工作的一些想法吧,不一定有完整的邏輯,也不全面,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

事實證明,國家支持哪個產業,哪個產業就產能過剩,前些年的鋼鐵產業,這些年的旅遊業!

市場上的旅遊產品已經嚴重過剩了,當然僅僅只是數量過剩,質量還是不達標,所以國家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太多旅遊產業略顯低端,旅遊產業涉及面太多,無法一概而論,這次專家演講的主要內容是鄉村方面的,這兩年又是大聊鄉村振興,所以我就寫寫鄉村發展的問題吧。

隨著城市化發展,鄉村相對城市顯得沒落,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遊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在偏遠地區,發展什麼產業都不好的地方。但是鄉村旅遊在鄉村發展中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發展內容與自身條件不匹配

從業三年,做過幾個項目,考察過幾個村莊,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不好,壞的挺壞,印象很深刻,很多地方不適合發展鄉村旅遊但是強行上馬項目,之前走過貴州畢節的幾個村,離縣城開車兩個小時,村裡面想發展鄉村旅遊,拿著縣裡不多的幾百萬專項款,種點花,修了幾條木棧道,意向打造黔東南第一村。說說資源,非常普通的村莊,貴州成千上萬個普通村莊中的一個,有的是青山綠水,散落的建築,建築不具備少數民族特色性。一段環山道路雙車道,錯車困難,道路要拓寬必須開山,成本非常高,市場,周邊3小時交通圈100萬人不一定有。不僅資本進入難,遊客進入也難。毫無特色,非常普通。這樣的村莊真的不適合做旅遊開發。不要說什麼有專業的設計、運營團隊就能做好。做不好就是不專業,就是能力不行。然後再舉一個極端例子,說哪些地方條件比這個還差,但現在做的很有名,比如橫店影視城。用這種做微商的思維邏輯來討論問題。專業的設計運營團隊是有限的,專業的設計、運營團隊,社會資源都是有限的,有限資源應該高效利用。社會資本不會投這種村,別人是要回報的,全中國那麼多這樣的村,鄉村旅遊供給已經嚴重過剩了,投什麼投?把現在已經做的鄉村旅遊做精細就行了,不要一廂情願的以為每個地方都能發展鄉村旅遊。用國家資本更不可能,國家哪來這麼多錢投鄉村旅遊,中國有那麼多平凡的村呢。旅遊是市場行為,不會因政府意志所改變。中國只有5%的村可以考慮開發鄉村旅遊,基本上集中在大城市周邊和熱門景區周邊,5%裡面有一小部分沒有依託大城市和景區的主題型,綜合型鄉村。

產品不可避免的同質化

接著上面說的鄉村旅遊同質化是必然的,除了那些有地區差異的鄉村旅遊,比如說西南的少數民族相對於華東的小橋流水和東北的雪鄉風貌,一個區域裡面的鄉村旅遊很難做到差異化,舉個例子,華東的鄉村旅遊,不管是景區依託型還是城市依託型,還是非依託型的鄉村旅遊,農家樂是基礎,然後遇河建漂流,遇田搞採摘,老房子改民宿,村口一片花海,田裡做些稻草人雕塑什麼的,有些背靠山的會修個登山木棧道做個山地樹屋,再冠一個主題,慢生活,新田園。喊個口號,華東最美鄉村。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同質化是不可避免的,做得好的鄉村旅遊兩種可能,第一是做得早,先入為主,後來做的鄉村旅遊就被強行說成是抄它的了。第二種是村裡面有幾個人能力比較強,對村子進行組織化改造,以村集體對抗市場獲得成功。要是問我區域性鄉村旅遊同質化問題能解決嗎?我只能說解決不了。旅遊產品就這麼幾類,產品迭代也很慢(之前河北白石山做了一個高空玻璃棧道和其他景區確實出現了差異化,現在過去差不多十來年了,也沒見什麼新產品進入市場),還要考慮營收,很多產品放在鄉村是做不活的,怎麼做差異化,改幾個名字,換下口號可以。或許去鄉村旅遊的遊客要的根本不是差異化的產品,他們要的是農村氛圍和環境。

鄉村旅遊組織化程度低

單個農戶是很難對抗市場的,太過薄弱,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會顯得盲目,乏力,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只能是犧牲品。你很難想像那個村鄉村旅遊發展的好是沒有組織化改造的,未能經歷組織化改造的鄉村發展是很困難的,一方面容易形成惡性競爭,無序發展,比如說這個農民看到隔壁賣這個農產品賺錢了,他也去批發同樣的農產品賣,而且價格更便宜。另一方面也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鄉村旅遊發展。沒有組織化的鄉村,國家扶持政策和資金也很難落到村裡,因為沒有組織化的話,國家政策面臨的對象是那些分散的農民,交易成本非常的大,經濟學裡面有一個論點,當交易對象足夠多的話,交易是無法進行的。

缺少有能力的人

鄉村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無法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口開始外流,在人員外流的這一撥人裡面,有能力的在大城市安定下來,他們再也不會鄉村了,就像是一個分流器,把鄉村有能力的人都剝離到城市,會再次回到鄉村的都是很平凡的人。大部分農村人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離開自己的家鄉。村裡面的那些農民,包括村長村支書什麼的,都是能力很有限的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經驗鄉村旅遊。要是外面請團隊運營的話,一方面專業運營團隊很少,難找。一方面鄉村旅遊利潤點低,運營團隊來賺錢太難。

那麼應該如何實現鄉村旅遊的有效發展呢?

發展現代化

鄉村發展需要人才,只有鄉村完成了現代化建設,人才纔回來,資本纔回來。鄉村旅遊發展的趨勢不應該是城裡人來喫個飯住一晚什麼的,主要客源不應該是那種週末遊,而且不是老舊的房子纔是農村,應該要加強基礎設施,交通,寬頻網路,物流等現代化內容建設,去承接城市的資源。真正要發展還得有城市人才在鄉村居住,生活,創業,由他們來帶動推動鄉村的發展,以及鄉村旅遊的發展。當然,所有的這些的基礎是鄉村的現代化建設。

發展生活類零售

旅遊是有淡旺季的,節假日遊客來鄉村旅遊,帶動農村餐飲,住宿,農產品消費,這些都是消費鄉村環境基礎下的附加消費。在非節假日,遊客沒來的情況下,應該要重點考慮農村產品供給和城市消費對接。農產品,手工業品是沒有淡旺季的,整合農村的土地種植農產品,規模化種植。或者是整合農村在家未出門工作的手工藝人製作生活類消費品,比如桌子凳子,鞋架,碗筷,雨傘等日常生活經常用的消費品,中國人對手工藝品是有特殊情懷的,大家願意支付溢價。這就是文創產品能發展的原因。然後在城市開一個線下門店去銷售本村的農產品,或者和蔬果超市合作,實現旅遊淡季的收益。

提高鄉村的組織化程度

未來鄉村要發展,必須進行組織化改造,就類似於市場經濟中的公司,他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人員互補,有計劃的推進工作。比如這個村發展鄉村旅遊,那另外一個村就發展農產品供給,為發展旅遊的村提供服務,猶如袁家村和周邊幾個村的關係,從周邊村莊採購酸奶和辣椒麪等產品供遊客消費。在一個村內部的每個農戶也可以實行分工,成立合作社,村民以資金,勞動力,房屋,農田等資源入股,對村莊進行合理規劃,比如規劃的村莊入口種植花海來營造景觀入口的效果,如果不是組織化運作的話,村民可能自己想中農產品什麼的。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搭配利用,農產品完全可以在村後的農田種植等等。這裡只是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不侷限於這個例子。組織化的優勢有很多。這也是一種趨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