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德行卷——孝悌篇解读

【题解】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仁爱,仁慈,是关心他人,把他人装在自己心中就是「仁」。在日常生活中,孝是对父母、长辈的仁爱或尊敬;悌是对兄弟朋友的仁爱或友情。换一句话说,孝悌是仁爱学说的具体化,「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众善之首。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以爱自己之心去关爱父母,以爱自己之心去关爱兄弟朋友。独生子女时代,由于父母以及祖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乖张,暴戾,习惯于吃独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逆反,与父母闹别扭,在家不听父母教诲,在校不服老师管教,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犹如脱缰的野马,无所管束。纠正孩子的偏激、乖张性格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加强孝悌教育。孔子有一个叫「有子」的学生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孝悌品德的孩子,则不会冲撞父母,冒犯老师,更不会乖张偏激。他们柔顺听话,勤奋好学,也不会参与谋反作乱,与法律对抗,与社会对抗。凡有德有位的君子,应该抓住孝悌这个根本,根本确立了,仁道,仁爱之心的培养也就有了,孝悌是实施仁道的根本,「仁者人也」,孝悌也是做人的根本。当然,孝,主要的内容是赡养,但更重要的是尊敬,养而不敬非孝也。孔子的弟子子游有一天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年青的孩子,供养父母,为时尚早,但尊敬父母却是必须的。

【原文】

1、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论语?学而篇》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3岁。相貌有些像孔子。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曾尊其为师,也称其为「子」。 ②孝弟:孝,尽心敬养父母;弟(tì),通「悌」,指弟弟要顺从兄长。犯:冒犯,违反。鲜:少。 ③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君王、官长等。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意思是「没有这种情况」。 ④务:专心致力于某事。本: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文中三个「本」字均指「孝」「悌」。立:确立,树立。道 :指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秩序。 ⑤仁:爱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表示二人相处相接的关系。与:通「欤」,语气词。

【翻译】

有子说:「一个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却存心犯上,很少见。不存心犯上,却喜欢捣乱谋反的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要在『孝』『悌』这个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确立了,仁道也就形成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不正是追求仁道的根本吗?」

【解读】

本章谈有子谈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养的核心境界。「仁」即爱人,敬爱父母即表现为「孝」,亲爱兄弟即表现为「悌」,友爱朋友即表现为「信」,关爱子女即表现为「慈」,效力祖国,恪尽职守,表现为「忠」,夫妇爱恋表现为「义」。以仁德为核心,对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现的仁爱则不同,他们分别是「孝」「悌」「忠」「信」「慈」「义」……诸多美德中「仁」是核心,「仁」是治国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基础。「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爱的人,希望他忠君、爱国、恪尽职守,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治国者自身当从孝做起,选拔人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交朋友观察他是否孝顺,若为不孝子孙,你千万远离于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矣(《孝经》)。」孝必须经过教育而后形成。孝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在多方面。《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谈到五种「非孝」的情况,可资参考:

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

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五者不达要求,均为「非孝」的表现,可见「孝」的重要性。

【原文】

2、孟武伯问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

【翻译】

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

【解读】

本章谈以己之心推人之心的孝道。

这一节文字,注释颇多分歧。分歧的原因,关键在代词「其」。一般说代词,应有先行词(或词语),或先行句子,或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个句子先行词语模糊,语境不完整,所以让历代注疏家犯难。A说:「其」指的是「父母」,意思是「子女忧父母之疾」;B说:「其」指的是「子女」,意思是「父母忧子女之疾」。A说符合问「孝」的本意;B说此「孝」当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可理解为:「你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孔子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原文】

3、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5岁,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

【翻译】

子游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现在人们一说孝,就说是能赡养父母,那么像狗和马,不也被饲养著;如果没有敬爱父母之心,拿什么去与动物作区别呢?」

【解读】

本章是孔子给「孝」下的比较完整的定义。

养而不敬,无异于养犬马,非孝也。孝的核心是「敬」。「养」是「敬」的表现形式,也是「敬」的起点。孔子教育子游不单要对父母履行赡养的义务,不能满足于「正在做」,而要反省自己:「做」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敬爱之举,是否用「做」来表达自己的崇敬、感恩之心,是否是用「做」来申明自己明父母之志、承父母之愿的决心。唯有这样的「敬养」才能与养犬饲马的「宠养」加以原则上的区别。

「敬」就是「恭敬严肃」,是一种道德修养。「敬」不仅仅是对父母养而有敬,推而广之,尚有「事上以敬」,「修己以敬」,「居处以敬」。「敬」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范畴,当然它还包括「为政以敬」、「为人以敬」等等。

【原文】

4、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③。」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 孟懿(yì)子:姓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②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小孔子36岁。御:驾车。 ③ 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三句都是倒装句,即「以礼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

【翻译】

孟懿子问有关孝的方法。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时, 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的方法,我告诉他『不违背』。」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著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按礼的规定送终,并且按照礼的要求去祭祀。」

【解读】

本章为孔子谈生养死葬之孝。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桓」之一,与孔子的学生樊迟关系亲密,颇有权势,常有越礼的行为。他向孔子问「孝」,孔子不便直言教诲,便模糊其辞,回答说:「无违」。「无违」之句既没有主语,谁「无违」,也没有宾语,「无违」什么,是一个典型的歧义句,语意十分含混。这是孔子经常运用的教育方法——模糊教育法(或模糊式启发),令问者自行思索。但孔子必竟是圣人,有「诲人不倦」的美德,深恐其不能领悟,于是又借樊迟为他驾车的机会传言教育孟懿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尽孝以礼为准则,慎始敬终,孔子暗示孟懿子为政也应像孝顺父母一样,将孝的精神用于为政。

这则文字,表面看很枯燥,很抽象,实际上却十分生动、形象。先是孟懿子问孝,孔子表面上漫不经心,敷衍塞责,轻描淡写说「无违」。大约又是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在颠簸崎岖的路上。一边走,孔子一边与樊迟聊天,将事情的原委不厌其烦的复述给樊迟听,以为樊迟会明白。谁知樊迟还是不懂,孔子只好将「孝」的谜底告诉樊迟。就这一件事却能训诫两个弟子,足以表现孔子一石三鸟的教学艺术和模糊传言的教育方法。这则问「孝」的对话,犹如一篇小小说,有人物,有语言,有环境,有背景,生动、形象、有趣,蕴含的道理和寓意十分丰富。

【原文】

5、子夏问孝①。子曰:「色难②。有事,弟子服其劳③;有酒食,先生馔④。曾是以为孝乎⑤?」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4岁,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 ②色:脸色、态度。色难:子女侍奉父母做到经常和颜悦色是一件很难的事。③弟子:年幼者,此指子女。 ④先生:年长者,此指父母。馔(zhuàn):饮食吃喝。 ⑤曾:副词,竟然,难道。

【翻译】

子夏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和颜悦色,表里如一,发自内心最难得。遇事,晚辈代劳;有吃的喝的,先让长辈享用。仅仅做到这些就能算作孝吗?」

【解读】

本章进一步谈「孝」与「敬」「养」之间的关系。

这一节「子夏问孝」,虽然也涉及晚辈侍奉长辈之礼,但谈的也是养而有敬的孝。「色难」,养且敬。「敬」字的工夫,是由内向外,内心诚一、专注、恭敬;外部面容必然和颜悦色,婉颜顺承,内外协调一致。敬于内而形于外则十分困难。所以,仅仅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即做事在前,有「勤」,享受在后,有「恭」,还不能算是孝。这段话,可分二层,第一层即「色难」。余下第二层,「曾是以为孝乎?」是一个反问句。这个反问句所反问的内容包括「服其劳,先生馔」两件事。这两件事只是「养」的内容,不是「敬」的内容。解决「色难」,见父母,见师长,便欣然蔼然,才是「敬」,是「敬」的具体化。脸色不好看,仅仅做到多做事少享受就是孝么?显然不是,养且敬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问答,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问政,二是问仁,三是问孝,所问所答,皆因人而异。以上四则有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因其对象不同,各人为孝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别,所以孔子的回答也就各不相同。孟懿子违礼,孔子以「无违」应之,强调「孝」始终以「礼」;孟武伯不「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子游、子夏能养,却少温润之色,故以「养而有敬」训之,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几个典型例证。

【原文】

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篇》

【注释】

①远游:远离家乡去求学。古人的「游」有游学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父母健在时,不要远离。如果非要远离,就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

【解读】

本章谈父母健在远出游学的原则性以及灵活性。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孔子一贯的思维方法。一,「父母在,不远游。」远游不孝,这是原则性。二,如果远游,必定有一定的去处,并报告行程,以免父母挂念,这是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符合孔子一贯的中庸思想。孔子并非不主张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交友角度讲,须远游。「士而怀居,不可以为士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都说的不必怀念故乡,眷念旧土,从安土重迁角度讲远游。孔子的远游观内涵十分丰富,游学,从政,寄情山水,遁隐山林,乘桴浮海,均是孔子远游的内容,这些并不妨碍为孝的原则性。

【原文】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

【翻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清楚。一方面为高寿而感到高兴,一方面为高寿而感到惊惧。」

【解读】

描绘了孝子对父母年龄的心情,喜忧参半:一边喜其年高寿长,一边忧其寿高日短。既喜且忧,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原文】

8、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论语? 先进篇》

【注释】

① 间(jiàn):间隙。这里有挑剔、批评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真孝顺呀,闵子骞!人们对于他和父母、兄弟之间有关孝悌的话,从没有什么非议。」

【解读】

闵子骞,孔门弟子,小孔子15岁,性格内向,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庄,以道德追求而名闻天下,孔门德行科高材生。本章记载孔子盛赞其孝行。据《韩诗外传》载:

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疾恶子骞,以芦花衣之,父察之,欲逐后母。子骞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之而止,母悔改之,遂成慈母。

闵子骞是一个大孝子,孔子称赞他。

【原文】

9、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而不怨③。」

《论语?里仁篇》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 ②又敬不违:仍然恭敬不触犯他们。 ③劳而不怨: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

【翻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解读】

本章为孔子谈孝子对待有过错父母的方法。

后人批评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其罪责之一,即愚忠愚孝。其实不对,儒家,强调其孝,因为孝乃仁之本,「仁乃治国之本。」但绝不强调愚忠愚孝,儒家文化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父母有过错,微谏,慢慢说服,说服不了,仍然恭敬不违。有事,晚辈代其劳,有酒食长辈先吃,并且做到「劳而不怨」.儒家文化对长辈的劝谏讲究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温柔敦厚,不要求急风暴雨似的劝谏方式。清儒将其编入《弟子规》:「亲在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长辈有过错,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反复劝谏,悲泣相随,责罚无怨。

【原文】

10、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①。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②,犹为不孝也。」

曾参《孝经?纪孝行章》

【注释】

①丑:类,同类,同辈。 ②三牲:猪、牛、羊。

【翻译】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居家便尊敬父母,赡养父母便使他们快乐,父母生病要感到忧愁,父母去世要感到哀痛,祭祀的时候要进行得非常严谨。这五者都具备了,然后才能谈侍奉父母亲。侍奉父母亲的人,在上位不骄傲,在下位不犯上作乱,同辈之间而不去争执。在上位骄傲则会失去职务,在下位犯上作乱则有牢狱之灾,同辈之间而争执则有兵戎之乱。如果这三种坏习惯不除去,虽然每日用猪、牛、羊来奉养父母,也称不上孝顺啊。」

【解读】

本章为孔子谈孝之五德以及孝之三弊。五德:「敬」、「乐」、「忧」、「哀」、「严」。三弊:「骄」、「乱」、「争」。

孝子对待父母,完成两件事,生则事之以礼,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以礼事生,以礼事死。以礼事生又包括三件事:「敬」、「乐」、「忧」,「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居处以敬,供养以乐,养病以忧;以礼事死包括两件事,「丧」、「祭」,「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丧事尽哀,祭祀严备。

生有三事,死有两事,合而言之,「五者备矣」。五者完备仅仅是完成「孝」字,可称孝之五德。如何为孝,当需修身。修身有诸多具体要求,本章中孔子提出孝之三弊:「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即居上位不仗势欺人,骄横无忌;居下位则不谋反动乱,为所欲为;受恶多让,同类不争,有藏垢纳污的雅量。「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居国则国无宁日,居乡则乡无宁日,居家则家无宁日。父母在家,为你忧心忡忡,担惊受怕,何来天伦之乐,孝敬之乐,每天即便是用猪、牛、羊三种动物供养,以嗜其口福,仍然是不孝子孙。忠孝两全方是真孝子。

【原文】

11、或谓孔子曰①:「子奚不为政②?」子曰:「《书》云③:『孝乎!惟孝④,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⑤。』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或:无定代词,有人。 ②奚:为什么,疑问词。 ③书:《尚书》。 ④孝乎!惟孝:孝呀!只有孝顺父母。乎:语气词。惟:只有。 ⑤施于有政: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施,延及。有,词头,用于名词之前,无意义。

【翻译】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孔子说:「《尚书》讲:『孝啊孝,多么伟大!它可以让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广泛施行,应用于政事。』能做到这样也就是做官,那干吗一定要亲自去从政才算做官呢?」

【解读】

本章为孔子谈「齐家」与「为政」、「治国」的关系。

孔子「为学」的目的在于「为政」。孔子一生游历齐、鲁、宋、卫、陈、蔡,大小七十二国,希望施展抱负,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界,但始终难遇明君。直到51岁才在鲁国任「中都宰」,后又升为「司空」,主管全国建筑和道路交通事务,不久又升为「司寇」,掌管全国司法兼外交。上面一段文字,应在孔子未做官以前。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意思是「你不是鼓励弟子『学而优则仕』吗?你为什么不去为政做官呢?」问话颇有一些嘲笑揶揄的意味。孔子的为政观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致知」、「行孝」等都可以与「为政」联系。即一个人,不论何时,都可以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即「为政」,因此孔子引用《尚书》的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即「孝父」「悌兄」,将这种「孝父」「悌兄」的精神推广开来,即是「为政」,何必又要专门去做官,才能算「为政」呢。

此则据说写在哀公11年以后,圣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周游列国后返鲁,聚徒讲学,增删五经。孔子从事教育,教学生以仁,以义,以敬,以孝,以悌等圣人之学。其中「仁」是为人治国之本,「孝悌」是「仁」之根本。因此讲圣人之学,首推「孝悌」。面对季氏专权,有君不事,「贪得国而忘大伦,赏私劳而废公义」的鲁国内政,当时的孔子仍位卿大夫之列,「且亦与国政,但不出仕居位而为之。」「或」可能是故人,也许老朋友见其不仕,发「奚不为政」之疑。孔子则想动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来服务于鲁国国君,希望通过教育手段,宣传「孝悌」学问,对季氏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其反省其过失,悔悟自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就是这个意思。其时,鲁国自不会用孔子,孔子也不会去为季氏作伥、张目,所以有了「奚其为为政?」的反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一贯主张的修身与为政的关系。

【原文】

12、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②,灾及乎身,敢不敬乎③!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注释】

①莅:莅临,居官。 ②遂:成功,完成。 ③敬:敬业,努力。

【翻译】

处事不庄重,不是孝顺;事奉君主不忠诚,不是孝顺;为官不恭敬,不是孝顺;与朋友交往不守信,不是孝顺;在战场御敌不英勇,不是孝顺。这五种行为不能做好,灾难就会临头,怎么敢不努力呢!

【解读】

本章谈孝道精神的扩大--庄敬、忠诚、敬业、信誉、勇敢,均是孝的运用。

《大学》说:「孝所以事君,悌所以事长。」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孝悌就是修身,就是齐家,就是治国平天下。修身以善为根本,「百善孝为先」,修身亦是孝为先。居处端庄是孝,事君忠诚是孝,临官敬业是孝,朋友有信是孝,战阵勇敢是孝。假若「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则一概「非孝也」。作者采用异中有同的句式进行写作,它有百川归海的气魄,一气呵成,气势宏大,读来有撼人心魄的力度。将孝与居处、事君、莅官、交友、战阵诸事广泛结合,强调孝之普遍性与实用性。「孝」是「仁」的具体化,「孝」乃治国之根本。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