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義德行卷——孝悌篇解讀

【題解】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仁愛,仁慈,是關心他人,把他人裝在自己心中就是「仁」。在日常生活中,孝是對父母、長輩的仁愛或尊敬;悌是對兄弟朋友的仁愛或友情。換一句話說,孝悌是仁愛學說的具體化,「百善孝為先」,孝悌是眾善之首。一個人首先要愛自己,以愛自己之心去關愛父母,以愛自己之心去關愛兄弟朋友。獨生子女時代,由於父母以及祖父母過分的溺愛,孩子乖張,暴戾,習慣於喫獨食,以自我為中心,心理逆反,與父母鬧彆扭,在家不聽父母教誨,在校不服老師管教,我行我素,天馬行空,猶如脫韁的野馬,無所管束。糾正孩子的偏激、乖張性格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加強孝悌教育。孔子有一個叫「有子」的學生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孝悌品德的孩子,則不會衝撞父母,冒犯老師,更不會乖張偏激。他們柔順聽話,勤奮好學,也不會參與謀反作亂,與法律對抗,與社會對抗。凡有德有位的君子,應該抓住孝悌這個根本,根本確立了,仁道,仁愛之心的培養也就有了,孝悌是實施仁道的根本,「仁者人也」,孝悌也是做人的根本。當然,孝,主要的內容是贍養,但更重要的是尊敬,養而不敬非孝也。孔子的弟子子游有一天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我們年青的孩子,供養父母,為時尚早,但尊敬父母卻是必須的。

【原文】

1、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⑤!」

《論語?學而篇》

【注釋】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3歲。相貌有些像孔子。孔子去世後,孔門弟子曾尊其為師,也稱其為「子」。 ②孝弟:孝,盡心敬養父母;弟(tì),通「悌」,指弟弟要順從兄長。犯:冒犯,違反。鮮:少。 ③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君王、官長等。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意思是「沒有這種情況」。 ④務:專心致力於某事。本: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文中三個「本」字均指「孝」「悌」。立:確立,樹立。道 :指普遍的社會道德規範、秩序。 ⑤仁:愛人,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表示二人相處相接的關係。與:通「歟」,語氣詞。

【翻譯】

有子說:「一個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卻存心犯上,很少見。不存心犯上,卻喜歡搗亂謀反的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要在『孝』『悌』這個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確立了,仁道也就形成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不正是追求仁道的根本嗎?」

【解讀】

本章談有子談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養的核心境界。「仁」即愛人,敬愛父母即表現為「孝」,親愛兄弟即表現為「悌」,友愛朋友即表現為「信」,關愛子女即表現為「慈」,效力祖國,恪盡職守,表現為「忠」,夫婦愛戀表現為「義」。以仁德為核心,對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現的仁愛則不同,他們分別是「孝」「悌」「忠」「信」「慈」「義」……諸多美德中「仁」是核心,「仁」是治國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基礎。「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愛的人,希望他忠君、愛國、恪盡職守,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治國者自身當從孝做起,選拔人才,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交朋友觀察他是否孝順,若為不孝子孫,你千萬遠離於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矣(《孝經》)。」孝必須經過教育而後形成。孝在生活工作中,表現在多方面。《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中談到五種「非孝」的情況,可資參考:

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

居處,事君,為官,交友,作戰,五者不達要求,均為「非孝」的表現,可見「孝」的重要性。

【原文】

2、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篇》

【注釋】

①孟武伯:姓孟孫,名彘,「武」是謚號,孟懿子的兒子。

【翻譯】

孟武伯問有關孝的事,孔子說:「父母只為孝子的疾病而擔心。」(把這種父母對你憂愁的心情用於對待父母,就是孝。)

【解讀】

本章談以己之心推人之心的孝道。

這一節文字,注釋頗多分歧。分歧的原因,關鍵在代詞「其」。一般說代詞,應有先行詞(或詞語),或先行句子,或一定的語言環境。這個句子先行詞語模糊,語境不完整,所以讓歷代註疏家犯難。A說:「其」指的是「父母」,意思是「子女憂父母之疾」;B說:「其」指的是「子女」,意思是「父母憂子女之疾」。A說符合問「孝」的本意;B說此「孝」當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可理解為:「你把父母為你疾病擔心憂慮的心情,反過來,用於對待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孟武伯,出身貴族,驕奢淫逸,有聲色犬馬諸多切身之疾。孔子認為,為人子,有諸多不義的行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問孝之機,婉轉教育並訓誡武伯。

【原文】

3、子游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篇》

【注釋】

①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學生,小孔子45歲,是孔門文學科的高材生。

【翻譯】

子游問有關孝的事,孔子說:「現在人們一說孝,就說是能贍養父母,那麼像狗和馬,不也被飼養著;如果沒有敬愛父母之心,拿什麼去與動物作區別呢?」

【解讀】

本章是孔子給「孝」下的比較完整的定義。

養而不敬,無異於養犬馬,非孝也。孝的核心是「敬」。「養」是「敬」的表現形式,也是「敬」的起點。孔子教育子游不單要對父母履行贍養的義務,不能滿足於「正在做」,而要反省自己:「做」是否是發自內心的敬愛之舉,是否用「做」來表達自己的崇敬、感恩之心,是否是用「做」來申明自己明父母之志、承父母之願的決心。唯有這樣的「敬養」才能與養犬飼馬的「寵養」加以原則上的區別。

「敬」就是「恭敬嚴肅」,是一種道德修養。「敬」不僅僅是對父母養而有敬,推而廣之,尚有「事上以敬」,「修己以敬」,「居處以敬」。「敬」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道德範疇,當然它還包括「為政以敬」、「為人以敬」等等。

【原文】

4、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樊遲御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③。」

《論語?為政篇》

【注釋】

① 孟懿(yì)子:姓孟孫,名何忌,「懿」是謚號。 ② 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學生,小孔子36歲。御:駕車。 ③ 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三句都是倒裝句,即「以禮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

【翻譯】

孟懿子問有關孝的方法。孔子說:「不要違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 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的方法,我告訴他『不違背』。」樊遲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以禮侍奉;去世了,要按禮的規定送終,並且按照禮的要求去祭祀。」

【解讀】

本章為孔子談生養死葬之孝。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桓」之一,與孔子的學生樊遲關係親密,頗有權勢,常有越禮的行為。他向孔子問「孝」,孔子不便直言教誨,便模糊其辭,回答說:「無違」。「無違」之句既沒有主語,誰「無違」,也沒有賓語,「無違」什麼,是一個典型的歧義句,語意十分含混。這是孔子經常運用的教育方法——模糊教育法(或模糊式啟發),令問者自行思索。但孔子必竟是聖人,有「誨人不倦」的美德,深恐其不能領悟,於是又借樊遲為他駕車的機會傳言教育孟懿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盡孝以禮為準則,慎始敬終,孔子暗示孟懿子為政也應像孝順父母一樣,將孝的精神用於為政。

這則文字,表面看很枯燥,很抽象,實際上卻十分生動、形象。先是孟懿子問孝,孔子表面上漫不經心,敷衍塞責,輕描淡寫說「無違」。大約又是一天,樊遲給孔子駕車,在顛簸崎嶇的路上。一邊走,孔子一邊與樊遲聊天,將事情的原委不厭其煩的複述給樊遲聽,以為樊遲會明白。誰知樊遲還是不懂,孔子只好將「孝」的謎底告訴樊遲。就這一件事卻能訓誡兩個弟子,足以表現孔子一石三鳥的教學藝術和模糊傳言的教育方法。這則問「孝」的對話,猶如一篇小小說,有人物,有語言,有環境,有背景,生動、形象、有趣,蘊含的道理和寓意十分豐富。

【原文】

5、子夏問孝①。子曰:「色難②。有事,弟子服其勞③;有酒食,先生饌④。曾是以為孝乎⑤?」

《論語?為政篇》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小孔子44歲,是孔門文學科的高材生。 ②色:臉色、態度。色難:子女侍奉父母做到經常和顏悅色是一件很難的事。③弟子:年幼者,此指子女。 ④先生:年長者,此指父母。饌(zhuàn):飲食喫喝。 ⑤曾:副詞,竟然,難道。

【翻譯】

子夏問有關孝的事,孔子說:「和顏悅色,表裡如一,發自內心最難得。遇事,晚輩代勞;有喫的喝的,先讓長輩享用。僅僅做到這些就能算作孝嗎?」

【解讀】

本章進一步談「孝」與「敬」「養」之間的關係。

這一節「子夏問孝」,雖然也涉及晚輩侍奉長輩之禮,但談的也是養而有敬的孝。「色難」,養且敬。「敬」字的工夫,是由內向外,內心誠一、專註、恭敬;外部面容必然和顏悅色,婉顏順承,內外協調一致。敬於內而形於外則十分困難。所以,僅僅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即做事在前,有「勤」,享受在後,有「恭」,還不能算是孝。這段話,可分二層,第一層即「色難」。餘下第二層,「曾是以為孝乎?」是一個反問句。這個反問句所反問的內容包括「服其勞,先生饌」兩件事。這兩件事只是「養」的內容,不是「敬」的內容。解決「色難」,見父母,見師長,便欣然藹然,纔是「敬」,是「敬」的具體化。臉色不好看,僅僅做到多做事少享受就是孝麼?顯然不是,養且敬纔是真正的「孝」。

《論語》問答,主要有三大內容,一是問政,二是問仁,三是問孝,所問所答,皆因人而異。以上四則有孟懿子問孝,孟武伯問孝,子游問孝,子夏問孝,問的是同一個問題,因其對象不同,各人為孝的具體情況各有差別,所以孔子的回答也就各不相同。孟懿子違禮,孔子以「無違」應之,強調「孝」始終以「禮」;孟武伯不「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子游、子夏能養,卻少溫潤之色,故以「養而有敬」訓之,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幾個典型例證。

【原文】

6、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

《論語?里仁篇》

【注釋】

①遠遊:遠離家鄉去求學。古人的「遊」有遊學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不要遠離。如果非要遠離,就一定要有明確的方向。」

【解讀】

本章談父母健在遠出遊學的原則性以及靈活性。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孔子一貫的思維方法。一,「父母在,不遠遊。」遠遊不孝,這是原則性。二,如果遠遊,必定有一定的去處,並報告行程,以免父母掛念,這是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符合孔子一貫的中庸思想。孔子並非不主張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從交友角度講,須遠遊。「士而懷居,不可以為士矣。」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都說的不必懷念故鄉,眷念舊土,從安土重遷角度講遠遊。孔子的遠遊觀內涵十分豐富,遊學,從政,寄情山水,遁隱山林,乘桴浮海,均是孔子遠遊的內容,這些並不妨礙為孝的原則性。

【原文】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里仁篇》

【翻譯】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清楚。一方面為高壽而感到高興,一方面為高壽而感到驚懼。」

【解讀】

描繪了孝子對父母年齡的心情,喜憂參半:一邊喜其年高壽長,一邊憂其壽高日短。既喜且憂,惟妙惟肖,十分傳神。

【原文】

8、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論語? 先進篇》

【注釋】

① 間(jiàn):間隙。這裡有挑剔、批評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真孝順呀,閔子騫!人們對於他和父母、兄弟之間有關孝悌的話,從沒有什麼非議。」

【解讀】

閔子騫,孔門弟子,小孔子15歲,性格內向,沉靜寡言,為人恭謹端莊,以道德追求而名聞天下,孔門德行科高材生。本章記載孔子盛讚其孝行。據《韓詩外傳》載:

子騫早喪母,父娶後妻,生二子,疾惡子騫,以蘆花衣之,父察之,欲逐後母。子騫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之而止,母悔改之,遂成慈母。

閔子騫是一個大孝子,孔子稱讚他。

【原文】

9、子曰:「事父母幾諫①。見志不從,又敬不違②,勞而不怨③。」

《論語?里仁篇》

【注釋】

①幾:輕微,婉轉。 ②又敬不違:仍然恭敬不觸犯他們。 ③勞而不怨:操勞而不怨恨。勞,操勞。

【翻譯】

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

【解讀】

本章為孔子談孝子對待有過錯父母的方法。

後人批評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其罪責之一,即愚忠愚孝。其實不對,儒家,強調其孝,因為孝乃仁之本,「仁乃治國之本。」但絕不強調愚忠愚孝,儒家文化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荀子》)父母有過錯,微諫,慢慢說服,說服不了,仍然恭敬不違。有事,晚輩代其勞,有酒食長輩先喫,並且做到「勞而不怨」.儒家文化對長輩的勸諫講究的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溫柔敦厚,不要求急風暴雨似的勸諫方式。清儒將其編入《弟子規》:「親在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長輩有過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反覆勸諫,悲泣相隨,責罰無怨。

【原文】

10、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①。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②,猶為不孝也。」

曾參《孝經?紀孝行章》

【注釋】

①醜:類,同類,同輩。 ②三牲:豬、牛、羊。

【翻譯】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親,居家便尊敬父母,贍養父母便使他們快樂,父母生病要感到憂愁,父母去世要感到哀痛,祭祀的時候要進行得非常嚴謹。這五者都具備了,然後才能談侍奉父母親。侍奉父母親的人,在上位不驕傲,在下位不犯上作亂,同輩之間而不去爭執。在上位驕傲則會失去職務,在下位犯上作亂則有牢獄之災,同輩之間而爭執則有兵戎之亂。如果這三種壞習慣不除去,雖然每日用豬、牛、羊來奉養父母,也稱不上孝順啊。」

【解讀】

本章為孔子談孝之五德以及孝之三弊。五德:「敬」、「樂」、「憂」、「哀」、「嚴」。三弊:「驕」、「亂」、「爭」。

孝子對待父母,完成兩件事,生則事之以禮,死則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即以禮事生,以禮事死。以禮事生又包括三件事:「敬」、「樂」、「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居處以敬,供養以樂,養病以憂;以禮事死包括兩件事,「喪」、「祭」,「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喪事盡哀,祭祀嚴備。

生有三事,死有兩事,合而言之,「五者備矣」。五者完備僅僅是完成「孝」字,可稱孝之五德。如何為孝,當需修身。修身有諸多具體要求,本章中孔子提出孝之三弊:「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即居上位不仗勢欺人,驕橫無忌;居下位則不謀反動亂,為所欲為;受惡多讓,同類不爭,有藏垢納污的雅量。「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居國則國無寧日,居鄉則鄉無寧日,居家則家無寧日。父母在家,為你憂心忡忡,擔驚受怕,何來天倫之樂,孝敬之樂,每天即便是用豬、牛、羊三種動物供養,以嗜其口福,仍然是不孝子孫。忠孝兩全方是真孝子。

【原文】

11、或謂孔子曰①:「子奚不為政②?」子曰:「《書》雲③:『孝乎!惟孝④,友於兄弟,施於有政⑤。』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論語?為政篇》

【注釋】

①或:無定代詞,有人。 ②奚:為什麼,疑問詞。 ③書:《尚書》。 ④孝乎!惟孝:孝呀!只有孝順父母。乎:語氣詞。惟:只有。 ⑤施於有政:推廣影響到政治上去。施,延及。有,詞頭,用於名詞之前,無意義。

【翻譯】

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什麼不去做官呢?」孔子說:「《尚書》講:『孝啊孝,多麼偉大!它可以讓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廣泛施行,應用於政事。』能做到這樣也就是做官,那幹嗎一定要親自去從政纔算做官呢?」

【解讀】

本章為孔子談「齊家」與「為政」、「治國」的關係。

孔子「為學」的目的在於「為政」。孔子一生遊歷齊、魯、宋、衛、陳、蔡,大小七十二國,希望施展抱負,實現「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境界,但始終難遇明君。直到51歲纔在魯國任「中都宰」,後又升為「司空」,主管全國建築和道路交通事務,不久又升為「司寇」,掌管全國司法兼外交。上面一段文字,應在孔子未做官以前。有人問孔子:「子奚不為政?」意思是「你不是鼓勵弟子『學而優則仕』嗎?你為什麼不去為政做官呢?」問話頗有一些嘲笑揶揄的意味。孔子的為政觀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誠意」、「正心」、「修身」、「格物」、「致知」、「行孝」等都可以與「為政」聯繫。即一個人,不論何時,都可以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即「為政」,因此孔子引用《尚書》的話,「孝乎!惟孝,友於兄弟」,即「孝父」「悌兄」,將這種「孝父」「悌兄」的精神推廣開來,即是「為政」,何必又要專門去做官,才能算「為政」呢。

此則據說寫在哀公11年以後,聖人「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孔子周遊列國後返魯,聚徒講學,增刪五經。孔子從事教育,教學生以仁,以義,以敬,以孝,以悌等聖人之學。其中「仁」是為人治國之本,「孝悌」是「仁」之根本。因此講聖人之學,首推「孝悌」。面對季氏專權,有君不事,「貪得國而忘大倫,賞私勞而廢公義」的魯國內政,當時的孔子仍位卿大夫之列,「且亦與國政,但不出仕居位而為之。」「或」可能是故人,也許老朋友見其不仕,發「奚不為政」之疑。孔子則想動用教育的社會功能來服務於魯國國君,希望通過教育手段,宣傳「孝悌」學問,對季氏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促其反省其過失,悔悟自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就是這個意思。其時,魯國自不會用孔子,孔子也不會去為季氏作倀、張目,所以有了「奚其為為政?」的反詰。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一貫主張的修身與為政的關係。

【原文】

12、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②,災及乎身,敢不敬乎③!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注釋】

①蒞:蒞臨,居官。 ②遂:成功,完成。 ③敬:敬業,努力。

【翻譯】

處事不莊重,不是孝順;事奉君主不忠誠,不是孝順;為官不恭敬,不是孝順;與朋友交往不守信,不是孝順;在戰場禦敵不英勇,不是孝順。這五種行為不能做好,災難就會臨頭,怎麼敢不努力呢!

【解讀】

本章談孝道精神的擴大--莊敬、忠誠、敬業、信譽、勇敢,均是孝的運用。

《大學》說:「孝所以事君,悌所以事長。」孔子說:「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孝悌就是修身,就是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修身以善為根本,「百善孝為先」,修身亦是孝為先。居處端莊是孝,事君忠誠是孝,臨官敬業是孝,朋友有信是孝,戰陣勇敢是孝。假若「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陣無勇」則一概「非孝也」。作者採用異中有同的句式進行寫作,它有百川歸海的氣魄,一氣呵成,氣勢宏大,讀來有撼人心魄的力度。將孝與居處、事君、蒞官、交友、戰陣諸事廣泛結合,強調孝之普遍性與實用性。「孝」是「仁」的具體化,「孝」乃治國之根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