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顯著提升,印度謀求成為「有聲有色大國」的慾望愈加強烈,並加速推行其大國戰略。作為實現大國戰略的重要一環,印度海軍不斷推進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完善武器裝備結構,努力提高遠海作戰能力和應對多種危機的能力,以期從印度洋前出至太平洋,實現「兩洋戰略」。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宣稱,印度「要在陸地上生存」,就「必須統領海洋」,因此印度長期以來都把印度洋視為「命運之洋」和「未來之洋」,變印度洋為「印度之洋」便成了印度長遠的戰略目標。新世紀以來,印度海軍直言不諱地宣稱「從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範圍」,公開推出新海軍戰略,那就是建立一支「藍水海軍艦隊」縱橫印度洋,並且計劃把海軍勢力範圍向東延伸至全部南中國海,力阻外國海軍勢力進入印度洋。為了實現「控制印度洋,做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強國」的戰略目標,印度海軍一直在抓緊引進和建造大型水面艦艇,企圖將其影響力範圍進一步向遠海延伸。

▲「加爾各答」級驅逐艦採用了隱身設計,配備了強大的動力系統、先進的反艦和防空導彈、新型魚雷和火箭,具備較強的反艦、防空和反潛能力,屬於作戰能力較強的一級驅逐艦

印度海軍裝備特點

裝備種類齊全,任務能力完善

通過引進、仿製和自研,經過多年發展,印度海軍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裝備體系,裝備種類比較齊全。從平台方面看,印度海軍現在既擁有水下作戰平台,也擁有水面作戰平台,還擁有空中作戰平台,包括常規潛艇、核潛艇、航空母艦、驅護艦、輕型護衛艦和巡邏艦艇。此外,印度海軍還擁有少量水雷戰艦艇和一些大、中、小型兩棲戰艦艇。空中作戰平台中既有遠程巡邏偵察反潛機、戰鬥攻擊機、固定翼戰鬥攻擊機,也有反潛直升機、預警直升機和反潛/救援直升機。

從武器裝備看,印度海軍具備完備的反潛、防空和反艦作戰能力。多型反潛直升機均配備了反潛魚雷和深彈,驅逐艦、潛艇也普遍配備反潛魚雷,反潛能力完備;艦艇編隊的防空任務由艦載戰鬥機、防空導彈和近程防禦系統擔任,防空能力較強。印度海軍的驅護艦普遍配備了反艦導彈,特別是新配備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其射程可達300千米,具備遠程反艦能力。另外,印度海軍還擁有一些中、近程的反艦導彈,中、近程反艦能力亦不容忽視。此外,印度驅護艦上普遍配備的76毫米主炮也具備一定的反艦能力。

主要作戰裝備老化,作戰能力參差不齊

印度海軍現役88艘主要作戰艦艇中,役齡10年以內的僅8艘(「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於1978年下水,經改裝後於2013年入役印度海軍)、役齡10~20年的23艘,役齡20~30年的34艘,役齡30~40年的22艘,役齡40~50年的1艘。其中役齡20年以上的艦艇占艦艇總數的64.7%,老化程度嚴重。另一方面,其役齡10年以內的艦艇所佔比例不足10%,新艦艇的比例較低,多數艦艇的役齡在10~40年之間。因此,從總體上看,印度海軍主要作戰裝備處於老化狀態。

其中役齡最短的是2014年8月服役的「加爾各答」級「薩亞德里」號隱身驅逐艦,該級護衛艦採用了隱身設計,配備了強大的動力系統、先進的反艦和防空導彈、新型魚雷和火箭,具備較強的反艦、防空和反潛能力,屬於作戰能力較強的一級驅逐艦。而在驅逐艦中,役齡最長的是1980年服役的「拉吉普特」級驅逐艦,該艦即使經過現代化改裝,仍不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總體作戰能力遠低於「加爾各答」級。

以護衛艦為例,在印度海軍現役護衛艦中,排水量最大的是「尼爾吉里」級隱身導彈護衛艦「席瓦里克」號,其滿載排水量達6299噸,配備了多型武器和艦載機,反艦、防空、反潛能力都較為強大,其反艦導彈射程達220千米,具備中遠程反艦能力。排水量最小的是「維爾」級輕型護衛艦,未配備魚雷和艦載機,不具備反潛能力,其多數艦艇的反艦導彈射程也僅為85千米,只具備近程反艦能力。由此看見,印度海軍護衛艦不同艦級之間的作戰能力代差較大。

引進裝備比重過大、來源複雜,支援保障難度大

印度海軍大部分武器系統從國外整套引進,本國建造的航母、驅逐艦、潛艇等主要作戰艦艇幾乎所有的重要設施和關鍵系統均由西方大國提供。其中,主要作戰艦艇平台、武器系統以及相關技術大多來源於俄羅斯。如航母、艦載戰鬥機、預警直升機、驅逐艦、護衛艦、攻擊型核潛艇、常規潛艇等。除俄羅斯外,法國、英國、義大利、美國、以色列、加拿大和德國也是其重要技術來源國。如法國的總體設計以及艦載雷達系統、聲納等設備,以色列的防空導彈系統,德國的潛艇以及潛射魚雷,義大利的艦炮,加拿大的作戰指揮系統,美國的動力系統、反潛巡邏機以及艦載反潛直升機等。

當前,印度海軍裝備的88艘主要作戰艦艇中,外國採購的艦艇達35艘,引進零部件或技術轉讓後本土生產艦艇9艘。其他本土建造的艦艇也均借鑒國外經驗或由國外設計,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製的「德里」級驅逐艦,借鑒了俄羅斯的經驗,其結構與俄制「卡辛-2」(印度「拉吉普特」級)級相似,子系統來自俄羅斯、以色列、法國以及本國國產,多國武器系統間的協調、融合存在嚴重問題。最新型「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以「德里」級為基礎,在俄羅斯北方設計局的大量技術支持下,主要裝備烏克蘭的動力系統、以色列的區域防空導彈和雷達系統、印俄聯合研製的反艦導彈系統、義大利的艦炮系統,但仍然問題頻出。

此外,印度海軍現有導彈共15型,除與俄羅斯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外,全部購自外國,引進比重高達93%。現有艦炮16型,只有2型為印度國產,引進比重高達87%。現有魚雷6型,全部來自外國,引進比重高達100%。由此可見,印度海軍裝備的國產率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引進裝備所佔比重非常大。這些外購裝備來自多個國家,這種「萬國製造」的特點使印度海軍裝備的支援保障難度進一步加大。一旦裝備發生故障,或需要進行補充更換,依靠印度本國力量很難解決問題,只有依賴武器原生產國。如果發生戰事,則其裝備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支援保障。

▲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製的「德里」級驅逐艦,借鑒了俄羅斯的經驗,其結構與俄制「卡辛-2」級相似,子系統來自俄羅斯、以色列、法國以及本國國產,多國武器系統間的協調、融合存在嚴重問題

引進裝備對印度海軍的影響

裝備發展計劃延誤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海軍大力扶持國內造船工業,隨著造船業及軍事技術的進步,印度開始在國內批量建造大中型主戰艦艇。但印度海軍武器裝備發展並不順利,幾乎每型裝備均會出現延誤情況。外購裝備延期問題最嚴重的則是「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該航母從1994年即開始考慮引進,期間俄印兩國經過長達9年的磋商和討價還價,最終於2003年1月一致同意達成採購交易,計劃3年內完成航母的現代化改裝並移交給印度海軍使用,最低費用為7億美元。隨後俄方不斷提高改裝費用,交付時間進一步拖延至2008年。2007年時俄方宣布拖延至2012年,最後直到2013年11月才終於完成交付。

印度國產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的建造延誤也十分嚴重。1996年,印度新一代導彈驅逐艦「德里」級下水棲裝時,印度海軍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新一級驅逐艦的研製工作。新型驅逐艦以「德里」級驅逐艦為基礎,採用相同的動力系統,僅對隱身、區域防空進行重點改進,命名為15A驅逐艦計劃,即「加爾各答」級。其首艦「加爾各答」號搭載了以色列「巴拉克-8」區域防空導彈、EL/M 2248 MF STAR型S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俄印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聲速反艦導彈等武器。回顧其漫長的生產製造期,能夠發現該艦於2003年9月26日在馬扎岡船塢有限公司開工建造,2006年即已下水。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直到2007年6月,印度才與以色列正式簽署合作開發「巴拉克-8」的協議,也即是說,這型被寄予厚望的驅逐艦居然在開工建造了4年之後才剛剛和艦上防空導彈的東家簽訂研發協議,離導彈上艦更遙遙無期。到了2010年,計劃中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防空和反艦導彈均未達到裝艦條件。直至2014年8月,在開工11年之後,這艘艦艇終於交付了印度海軍。

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的發展更為曲折。眾所周知,這艘航母是世界上在建造期間下水次數最多的航母。早在1989年,印度就提出建造2艘航母的計劃,並與法國艦艇設計局簽訂了一份航母設計合同,計劃1993年在科欽船廠開工建造。但1991年的預算縮減,導致印度國防開支委員會要求海軍放棄現有自建方案,轉而對外採購。到了1999年,印度政府再次計劃自建航母。2003年開始正式向國產航母撥款。2004年將航母正式命名為「維克蘭特」號。2005年4月進行第一塊鋼板的切割儀式。2009年2月,「維克蘭特」號鋪設龍骨,原計劃於2010年底下水,2013年海試,2014年服役。當然,計劃僅僅是計劃,對於印度軍工製造來說,沒有最長,只有更長。2011年12月,為了給其他工程騰出干船塢,剛建成1/3殼體的「維克蘭特」號被迫出塢下水。到了2013年8月,「維克蘭特」號航母官方「首次」正式下水時,僅僅完工30%。2015年,外形基本成型的「維克蘭特」號航母第三次下水,這次艦體基本建造完成,但艦上雷達等電子設備仍然不見蹤影。該航母目前的計劃是2020年服役。

作戰裝備問題頻出

發育嚴重不良的印度軍事工業無法滿足海軍自主建造武器裝備的需求,使其不得不轉向對外軍購和軍事合作。各國武器標準以及維修保障差異巨大,進而加劇了裝備保障的難度,最終導致裝備保障和維修無法滿足需求,直接影響作戰能力。2012年12月,印度海軍租借俄羅斯的「查克拉」號潛艇的關鍵部件出現問題,而當時距俄羅斯交付該艇不足1年時間。可見印度海軍在裝備使用和保障方面都存在的巨大問題。

目前印度海軍裝備導彈的艦艇有13級,而其艦載導彈型號就多達11型,幾乎達到平均每級1型。因此,不同艦級艦艇裝備的導彈差異很大,這導致印度艦載導彈的通用性不強,互換性差,十分不利於後勤保障。保障不到位使得印度海軍事故頻發,甚至有數艘主戰艦艇沉沒。

2011年1月,印度海軍護衛艦「文迪亞吉里」號在孟買外海與一艘挪威籍貨輪相撞,護衛艦當場沉沒。作為「基洛」級潛艇的首個國外用戶,印度於1983年訂購了6艘「基洛」級潛艇,後又將數量增加到了10艘。2013年8月,潛艇「辛杜拉克沙克」號在孟買船廠發生事故,艇內「俱樂部」反艦導彈短路自爆,最終導致該艇沉沒,使該艇成為世界上首艘被自身反艦導彈擊沉的潛艇。一時之間,印度海軍成了世界笑柄。

此外,不管是自建裝備還是引進裝備都存在大量的先天缺陷,「德里」級驅逐艦各型電子設備均存在嚴重的電磁兼容問題,購自俄羅斯的「米格-29K」戰鬥機「缺乏非正常著艦情況下的緊急著艦設施」。

嚴重浪費國家資源

目前,雖然印度海軍每年維持著巨額軍費,但不管是自身武器裝備還是本國軍事工業均收穫有限。印度作為世界最大軍事裝備進口國,海軍裝備堪稱「萬國造」的特點嚴重製約其作戰能力發揮。印度海軍主力護衛艦「塔爾瓦」級於1998年7月簽訂建造合同,由俄「克里瓦克Ⅲ」級改進而來,但首期交付並未安裝聲納,使得該艦如同「聾子」一般。為此,印度審計總局曾表示,印度在國防採購方面花的錢不值,甚至危及國家安全。

此外,印度軍方在對外裝備採購方面爆出回扣醜聞也屢見不鮮。2007年,在印度從法國訂購價值30億美元的「鮋魚」級潛艇項目中,僅回扣就高達1億美元。以色列「巴拉克」防空導彈甚至俄制航母採購等項目中也存在回扣現象,浪費了大量國家資源。

大量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外購也嚴重影響了本國軍事工業的發展。軍事技術方面的長期「國外購血」使得印度海軍裝備底子差、技術水平低、建設經驗不足。直接反映在本國大型艦艇建造過程中,出現作戰需求朝令夕改、技術路線頻繁反覆、技術指標久拖不定等情況,使得科研部門無所適從,大型水面艦艇基本處於「二十年一艦」水平,對本國軍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如印度海軍首級國產驅逐艦「德里」級於1987年開始建造,而項目確定則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最初是計劃建造一級護衛艦。然後需求不斷提高,設計方案數次調整,建造進程嚴重滯後,從開始醞釀設計到首制艦「德里」號開工建造歷經lO年時間,從開工建造到「德里」號正式服役,其間又經歷整整lO年。第二級國產驅逐艦「加爾各答」級在開工建造時技術狀態尚未最終確定,印度海軍對其作戰功能及武器系統的選擇不斷變化,這在世界大型軍艦建造中極為罕見。直至首艦下水,被寄予厚望的區域防空導彈、有源相控陣雷達、反艦導彈均未達到裝艦條件。

國產裝備研製進度拖沓、指標下降、費用上漲,不僅損害印度軍事工業的聲譽,也進一步加劇了印度軍方對國產艦艇的不信任情緒。此外,大量的國外採購也擠佔了本已有限的印度軍事工業發展所需資源。長此以往,印度海軍裝備發展必將陷進「引進裝備-消化吸收無法滿足要求-引進裝備」的惡性循環。

▲作為「基洛」級潛艇的首個國外用戶,印度於1983年訂購了6艘「基洛」級潛艇,後又將數量增加到了10艘

結 語

本世紀初,中印兩國在主要作戰艦艇的發展模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均大量引進俄羅斯武器裝備,但是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之後,結果卻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制度、頂層規劃、科學論證以及政策執行能力上的差異,具體體現在兩國工業能力的巨大差別上,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具有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工業基礎;印度雖然在外部軍購環境上遠比中國優越,但缺乏完整的工業體系支撐,大量引進的技術分散攤派,無法消化吸收,自行研製也缺乏工業基礎支撐,困難重重。這也是印度海軍在裝備發展上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癥結所在。


作者:韓嘯 楊文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