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ly on this topic:

《第五项修炼》阅读笔记(1)

【第2章 你的组织有学习障碍吗?】

1970年财富500强的公司中,有1/3在1983年销声匿迹了。大型工业企业的寿命小于40年——有没有可能,即使是最成功的公司也是很差的学习者?

7种学习障碍:

  1. 「我就只是岗位上的一枚螺丝钉」:潜台词是,我只为我职责范围内的事负责。(案例:日本车在发动机缸体上有三处使用同一标准的螺栓,而美国车用的是不同的螺栓,这意味著不同的扳手和不同的存货,整体组装效率变低——原因:每一位工程师只为自己的组件负责)
  2. 对手在外部:如果你看不到岗位之间的关联性,你就容易在出问题时抱怨——「一定是别人把事情搞砸了」。市场部门抱怨产品没有竞争力,产品部门抱怨研发部门能力低,研发部门抱怨市场部门追求短期利益。
  3. 在应对外部敌人时过分积极(proactive):积极是对的,但在没有搞清楚问题症结时盲目积极就是一种莽撞,很可能是对你自己无计可施的一种掩饰
  4. 执著于短期事件:分散了对于事件背后长期规律的注意力,更难有长期的创造性行为
  5. 温水煮青蛙:对缓慢积累的威胁缺少应对措施;训练方式:培养对细微变化的注意力,比如潮水的涨落
  6. 过度依赖试错法:做出行动并观察结果,这种方法本身没错。但如果我们行动的结果不可观察呢?如果结果要在很久之后或者在很远的地方才能显现呢?这时就无法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了(由此引出组织学习最核心的悖论:对个人而言,试错法是极其有效的学习方法,但组织的重要决策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个人无法直接体验的。组织的重大决定,往往要在很久之后才能产生影响)
  7. 管理层无法像团队一样合作:大企业的管理层容易陷入势力范围的争夺,为了维护表面的和平,他们避免公开表达分歧;集体决策退化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协,或者是强加在集体名义上的个人观点。更严重的问题,是公司奖励善于推销自己观点的人,忽视那些抛出复杂矛盾(但自己未必有解决方案)的人。

【第3章 是系统的囚徒,还是思想的囚徒】

啤酒游戏的启示

  1. 零售商在面临消费者偶发的需求增加后,会向上游分销商预订更多货物来弥补库存,分销商将需求传到啤酒厂,但啤酒厂无法立刻提升销量来满足需求,因此会出现短暂缺货,但这种缺货的恐慌会慢慢积聚,促使零售商下更大的单子以保证自己获得更多供给,分销商将恐慌进一步放大,但当啤酒厂真的生产出这么多啤酒后,会发现下游的需求又回落到正常水平了。
  2. 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不是个体的原因,而是整个供应链结构的问题——导致订单和存货摇摆不定的结构,是多环节的供应链+库存延迟+每个环节信息的有限性+参与者的情绪。结构影响行为。

系统思考原则:结构影响行为模式

  1. 系统结构,是指系统中关键变数之间的关系;当置身于同一系统时,无论人与人之间有多大差别,都倾向于产生相似的行为结果
  2. 真正的洞察力,来自于观察系统如何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如何构建这种能力?

【第4章 第五项修炼的法则】

法则1: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

有些解决方案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但继承新问题的人却不是解决原问题的人。比如,政府抓获一起大型毒品走私案,毒品供应量下降,价格上升,吸毒者为了争夺毒品增加了犯罪行为。

法则2:你越用力,系统的反抗力越大

术语是「补偿反馈」(compensating feedback)——初衷良好的措施介入系统后引起的副作用,抵消了介入带来的好处。

法则3:情况变糟之前会先变好

补偿反馈通常有延迟,即长期损害通常发生在短期受益之后(短则几周,长则数年)。延迟让系统性问题难以识别。

法则4:最容易、最惯用的解决办法未必好用

醉鬼在路灯下找钥匙,路人帮他找了一会儿,也没找到,于是问他「你在哪儿丢的」,醉鬼说「在自家房门外」,路人问「那为什么不去那里找」,醉鬼说「因为房门外没有光」。如果方法错了,那么再努力都不管用。

法则5:药比病更糟糕

比如用酗酒来缓解压力,但酗酒带来的肝损伤造成更大的压力。又比如救济部门对受援者的帮助如果过多,会削弱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

法则6:快即是慢

系统的最佳成长速度,比可能的最快成长速度要慢,这个现象背后可能受自然规律或系统原则支配。比如正常组织的增长速度慢于癌细胞。

法则7: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

法则8:微小的变革也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只要它找到了有效的杠杆

比如在船舵上有一个小舵板,它的尺寸比船舵小很多,作用是让船舵两侧的水流产生微小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让船舵向需要的方向转动。但如果你不了解流体力学,那么这个杠杆作用就不易被发现。寻找省力杠杆的起点,是观察事件背后的结构模式,而不只是事件本身。

法则9:鱼和熊掌也可能兼得——但不是马上

站在固定的时间节点考虑问题,很多选择好像是「非此即彼」的。但如果有意识考虑事情随时间的变化,那么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有可能兼得。比如制造业通常认为低成本和高质量,二者必须择一。但如果对工作流程和技术做根本性改进,投入时间和经费去开发新的组装方法,就可能在长期实现成本降低+质量提升。

许多二选一的难题都是静态思考的结果,比如员工成本(工资)和员工满意度,奖励个人与体现集体价值。

法则10: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

生命系统的特性依赖于整体的完整,组织也是一样。难点在于理解系统的边界,是考虑一个部门,一家公司,还是整个产业。有时组织的设计方式也会阻碍参与者观察重要的互动关系,比如营销、生产、研发部门界线分明,交流不足。

法则11:不要责怪你的同事、对手、市场或政府

你和你的责怪者同属一个系统,问题的解法,存在于你和他/她的互动关系之中。

【第5章 心灵的转变】

复杂局面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和信心——「这是个系统性问题,我没办法」或是「这里面因素太多,没有确定性关系」——我们常听到这类说辞。

系统思考不是解决所有复杂问题的万能钥匙,它更像是一种语言,能够把复杂问题以更易于解决的方式描述出来。它有两点特征:

  1. 看清各种相互关联的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链
  2. 看清各种变化的过程和模式,而不是静态的「快照图像」。

复杂性分两类,一类是细节复杂性(detail complexity),另一类是动态复杂性(dynamic complexity)。前者的特征是有大量变数和细节,后者的特征是因果关系在时空中不连续、不显见。以陀螺仪为例,向下压它的边缘,它会向左运动;从另一端的边缘向左推,它会向前运动。多数人所谓的「系统思考」,其实是用更复杂的解决方案去应对复杂问题,是用应对细节复杂性的方式去处理动态复杂性。

观察「反馈」

  1. 西方语言的结构是「主-谓-宾」,偏线性。但如果想看到整体范围的相互关联性,就需要一种形似环路、相互关联的语言。
  2. 以「我往杯子里注水」为例,看似是一个单向动作,其实是由五个变数构成的环路——实际水位、目标水位、两者之间的差距,水龙头开关,水流量——我们在注水时其实在观察水位的上升,当其接近目标水位时,我们就关小水龙头,放慢水流,等水位注满,我们把它关掉。这是一个环路,而非单向的作用。反馈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是指「返回的行为或意见」,但在系统思考里,它是指相互影响的作用回路。系统思考的一个公理是,每一个影响因素既是因,也是过,没有只存在于一个方向的作用。
  3. 识别反馈回路的意义在于,很多模式是自我重复,一次接著一次,使局面变好或变坏。
  4. 反馈的另一重启示是,如果系统出现了问题,系统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责任(与之对立的是,线性的思考方式通常会找单一的责任中心)。但这不意味著,每个参与者都能对系统变革产生同样的影响和作用。
  5. 多数情况下,用线性语言描述问题是够用的,寻找反馈回路反而费时费力;但在处理动态复杂性问题时,线性语言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系统思考的语言积木(building blocks)

增强反馈(reinforcing feedback,也称正反馈):

    1. 定义:微小变化的自我积累和放大。
    2. 示例:锻炼增强力量,银行挤兑,口碑效应。
    3. 近义词:滚雪球,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恶性循环。
    4. 单纯的加速增长或加速衰减很少能在自然界持续,因为正反馈很少孤立出现,逐渐会有限制因素起作用。

平衡反馈(balancing feedback,常译为负反馈,意思是抵消、抑制性的反馈)

    1. 特征: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来保持某种目标或限制条件。
    2. 示例:体温调节,工作计划,进食的后半段。
    3. 注意:目标可能是隐性的,比如经理人在公司预算紧张时裁员,以降低成本,但剩余员工压力太大,完不成目标工作量,需要付加班费或请外部人员,成本又会上升。这里的隐性目标是预期完成的工作量。负反馈通常比正反馈更难辨认。

延迟:

    1. 定义:行动与结果之间的间断和空隙。
    2. 示例:雇佣新员工与员工发挥绩效,调节淋浴水温。
    3. 几乎所有反馈都有某种程度的延迟。
    4. Quote:「系统绩效改善最有效的杠杆之一,就是把系统的延迟缩减到最小」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