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是古代歐洲最後一個繁榮期,數百年內,其版圖橫跨了歐亞非,整個地中海,以及周邊眾多有價值的地緣板塊。羅馬帝國空前強大,其綜合國力僅次於當時東方的漢帝國,與漢帝國並稱為當時世界的兩極。

不過,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羅馬帝國也沒能擺脫掉自然界的規律。公元五世紀;如同龐然大物的羅馬帝國,卻在極短的時間內崩潰解體,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不過,西羅馬帝國帝國在短短几十年內便迅速衰亡,轟然倒塌。

為什麼羅馬帝國會解體?

原因很多,如匈人西侵引發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羅馬軍隊的傭兵化,政治的衰敗等等。而雲石君將從地緣層面來做分析。

首先,因文明擴散促使了中東歐地緣潛力的釋放。

匈人西進引發的歐洲民族大遷徙,是羅馬滅亡被人熟知的外部因素。在匈人的壓迫下,大量原本生活在東歐、中歐乃至西歐大陸上的蠻族部落,紛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進而摧毀並取代了羅馬當局的統治。

那為什麼羅馬帝國擋不住蠻族入侵呢?

羅馬帝國佔據的南歐和北非,是古典時期西方世界最精華的板塊。而且羅馬帝國在政治上高度統一,在資源調配、各軍事力量的分工協作方面,要遠勝過蠻族。

當然,蠻族們的這種強行南遷,有強敵在後,無路可退的哀兵之勢助推。

不過,在之前的幾百年裏,羅馬屢次三番入侵蠻族家園,而蠻族最多也就是把羅馬打退,基本上很少有反攻羅馬本土的情況出現。就算在這種經與執行,蠻族依然有能力在長途遷徙後,逼得羅馬屢次妥協,任由他們進境,甚至被他們征服蹂躪。這又是為什麼?

當然,羅馬政治的腐朽和軍事體系的衰敗是造成這種不可挽回的局勢。但除此之外,還與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地緣格局的影響有關。

大家知道,南歐——地中海一帶氣候相對溫和,在古典時代,這裡便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區域。如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以及中世紀中前期的西方文明代表——東羅馬帝國,都是在南歐板塊起家,並以此為本部核心。

這並不是說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就荒無人煙,還是有相當多的土著居民。只是,這裡相對寒冷的氣候,以及相對低下的文明水平,限制了當地的農業開發,財富累積有限,人口數量也有限,很難形成較強的國家和文明體系。在羅馬帝國鼎盛期,羅馬人可憑藉文明的優勢,大肆入侵北方蠻族地區,也不用太擔心蠻族有能力反攻自己本土。

不過,隨著時間的退意思,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以及羅馬勢力向歐洲內陸的滲透,也將發達的文明和技術傳播到了這些地區,推動了當地文明的發展。羅馬進入歐洲內陸的早中期,當地主要是未開化的野蠻部落,而到了羅馬帝國晚期,內陸地緣勢力已經發展到了王國階段。從部落到國家,這不僅是社會組織體系的變化,更意味著財富和人口的增加。而羅馬帝國本土,早已進入成熟期,在生產技術出現質級飛躍前,很難有飛躍性的進步。

這便逐步縮小了內陸蠻族勢力與羅馬帝國的實力差距。隨著財富和人口的增長,使得這些蠻族即便在經歷了戰爭以及長途消耗後,依然有能力將足夠多的人,帶到羅馬帝國版圖內。此消彼長之下,此時的羅馬不僅反攻乏力,甚至已很難禦敵於國門之外。

其次,羅馬國家地緣結構的缺陷。

羅馬帝國版圖雖大,但相當不規整,內部地緣結構也教複雜。這種結構,從內部來看,削弱了其資源集中和合理調配的能力,從外部來看,漫長的邊境線會有處處受敵的危險,而又很難有效的防禦。所以,羅馬帝國和古代中國一樣,也喜大修邊牆。

隨著文明的發展和地緣潛力的釋放,歐洲內陸蠻族勢力的實力不斷增長,威脅羅馬的能力也逐漸顯現出來。

羅馬的麻煩也越來越大。過長的國境線,到處都是蠻族,羅馬在不斷的徵討蠻族上過度消耗自己。羅馬也被蠻族的入侵,陷入到被吞食的窘境。這正是地緣結構與文明發展相碰撞所形成的悲劇。

最後,地緣結構的限制導致了羅馬民族發展悲劇。

羅馬帝國的疆土,散落於南歐和北非,僅靠地中海的海上通道相連接,地緣結構十分鬆散。

雖然,地中海沒有大西洋的洶湧,羅馬能夠以海為路,完成對這廣袤環海領土的征服和佔領,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海,地中海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具有地緣阻斷功能,這便削弱了羅馬文明輻射環地中海邊緣疆土的能力。而阿爾卑斯山脈的存在,在給義大利本土提供了堅實地緣屏障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羅馬向北方投射地緣影響力的能力。羅馬雖然能夠憑藉鼎盛時期的強大武力,完成對當地的軍事征服和政治控制,但因地緣阻斷的存在,卻很難通過文化融合的方式,將蠻族融入到羅馬文明體系中。

因文化無法融合,使得羅馬帝國境內存在著龐大的異族,而羅馬人的人口比例始終處於少數一方。又因異族的整體卑賤階級地位,使得異族與羅馬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甚至宗教體系的差異具有嚴重的種族歧視。

既然是被收歧視的族羣,那麼對羅馬國家、體制乃至文明認同感,也就會更弱。即便後來羅馬賦予了異族公民權,但因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和不認同,這種政治地位的提升,對國家凝聚力和民眾認同感的促進作用依舊有限。

當羅馬帝國還鼎盛時,一則可以憑藉強大的帝國武力,二則帝國也可順帶給這些異族一些小恩小惠,來威懾異族。一旦帝國衰落,大量蠻族入侵,帝國政府給到的恩惠也化為烏有。沒了這些好處的羈縻,異族又憑什麼要衷心於羅馬?何況衷心還是有限的。為了生活,異族通過劫掠,不餓著肚子,甚至發家致富。而劫掠的對象,自然是富的流油的羅馬人。在打擊蠻族過程中,羅馬軍事力量受損嚴重,鎮壓暴亂顯得無力,這便形成了惡性循環,大量的異族、甚至底層羅馬人,洪水般的沖向羅馬帝國的中樞,將它撕得粉碎。

綜上,因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使得中東歐地緣潛力的釋放,而羅馬國家地緣結構的天然缺陷,以及內部融合的不順利,一同導致了公元五世紀的羅馬帝國大崩潰。

隨著羅馬的解體,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而從此時開始。義大利也逐漸沉淪,再也沒能重現羅馬時代的榮光。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義大利在古典時期能夠稱霸西方世界,到中世紀就泯然眾人矣了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雲石君下一節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60章—義大利之第三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君,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羅馬帝國,是古歐洲引以為傲的帝國,其版圖橫跨亞歐非,地中海,以及周邊的地緣板塊。其綜合國力可以和當時的大漢相媲美。可以說是大漢是東方的代表,羅馬是西方的代表。

羅馬帝國短短几十年就解體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而西羅馬更是短短時間內就滅亡。我感覺其中原因有以下幾種:

1.匈奴人的西進導致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在匈奴人的威迫下,處在東歐,西歐,中歐的蠻夷之人進入了羅馬境內,羅馬的統治被這些人所摧毀消滅。

2.羅馬的政治腐敗和軍事體系腐敗。

3.羅馬帝國過長的邊境線,羅馬在征服蠻夷部落的時候,不斷地消耗自身的資源。

4.羅馬帝國沒有進行文化融合,羅馬境內民族多而不團結,羅馬人的比例遠遠低於其他民族的比例。其他民族與羅馬人存在語言,文化,風俗以及宗教的差異。

總而言之,羅馬不同於中國,中國漢民族佔據大多數,無論怎麼分裂割據,漢民族的認同感依舊存在,民族統一仍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羅馬則是對異族的征服。漢民族的文化以及人口的強勢讓我們漢民族能夠容納和改善其他民族。而羅馬則不能。

羅馬的統一是建立在強權政治上的,而我們的統一也是民族在文化上的認同,進而走向統一。

可以說羅馬帝國的分裂是內部種種矛盾情況下的不得已的分裂。


不邀自來,啥羅馬帝國為啥會在短短几十年就分解解體了,歐洲國家就再也沒有哪個國家統一歐洲了,首先羅馬帝國是因太腐敗沒文化小崇尚武力最後被外來蠻夷燒殺略搶短短几十年解體的,羅馬帝國是一個很淫亂的,稍微看了一點古羅馬歷史帝國就知道的,最為嚴重的那就是被匈奴人的洗禮,要說最牛逼的就是匈奴王阿提拉,被歐洲人尊稱為上帝之鞭,最後怎麼死的呢,話說是因娶歐洲的一位漂亮的公主最後反被殺,歐洲人才把匈奴人趕出了歐洲,被匈奴人入侵的羅馬帝國也就傷了元氣,從此一蹶不振最近迅速分裂,羅馬帝國與大漢王朝最大的區別就是,秦雖然滅亡了,但是漢繼承了秦帝國的一統天下的方針,所以無論漢王朝無論怎麼分裂就算最後亡了依舊逃不掉被統一了浪潮


只是軍力強大而已。

羅馬帝國缺少秦始皇這樣的人,秦始皇的車同規,書同文以及度量衡的統一,纔有了文化上的統一和標準的統一。

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崇尚武力,他們沒有考慮到文化的作用。所以也就分離崩析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