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侵占东北,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战争整整持续了14年之久。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敢侵略中国,却不敢向中国宣战,并反复向世界强调中日之间有的只是“事变”,而不是战争。

  其实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日本国内就关于“宣战”问题产生过激烈的讨论。日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的一些少壮派军官认为应立即向中国宣战,并采取更积极的军事措施,但遭到了内阁的强烈反对。

  1937年8月25日,日本专门就“宣战”召开了首、陆、海、外四相会议,最终认为“实质上无疑是战争,但因宣战,则利害得失错综复杂,一致意见是把这一问题搁置起来”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要有一个适当的借口,否则师出无名,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一半。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既然是“非正义”的战争,日本必须要使用非正常手段欺骗世人。

  在国际上,日本不仅宣称对中国领土没有野心,还散布谣言“此次事件是由经过充分准备的中国人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所引起的”,并恬不知耻地要求中国方面对日本道歉,保证不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国内,为了挑拨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仇视,日本政府反复强调“事变”是“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不过日本选择“不宣而战”最重要的还是出于利益上的考量。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本侵华必然会影响欧美列强的利益。九一八事变之后,英美就加紧在华扶植代理人以遏制日本的扩张。为了避免在国际上树敌,同时也是为了不过早的暴露野心,日本只能用“事变”代替“战争”。

  日本是弹丸之地,想要吞并中国必须尽可能地将中国分化瓦解。早在九一八过后没多久,日本特务机关就劫持溥仪到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此后又制造了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汪伪国民政府等。

  日本近卫内阁将国民政府污蔑为地方政权,承认受日军控制的傀儡为“新政权”。日本既然与“新政权”是合作关系,那么在法理上说就没有必要对“盟友”宣战。同时因国民政府与“新政权”为敌,日军又为自己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学者陶行知当年说过一句话:侵华战争就是美国支持的一场战争。日本战略物资基本全部依赖进口,以石油为例,日本战前产量不足50万吨,而需求量却高达180万吨,缺口全部由美国人来填满。抗战爆发后,日本每年的石油消耗量暴增至500万吨,产量却没有任何变化,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超过了恐怖的90%。

  日本将美国视为对外扩张的发动机,然而美国却在1933年8月通过了“中立法案”,禁止将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等卖给交战中的国家。日本迟迟不敢向中国宣战,很大程度是忌惮中立法案。一旦成为交战国,就无法从美国进口物资。

  同时由于德国纳粹在欧洲蠢蠢欲动,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美国对日本采取了消极地妥协措施,既然日本没有宣战,则不认为双方是交战国。1941年下半年,随着日本的不断扩张,逐步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两国关系急剧降温,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穷途末路的日军选择狂赌一把,南下夺取英美在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等资源。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全面进入“世界大战”的状态。中国原本顾忌日本以交战国身份禁止第三国向中国出口物资和武器,也并没有向日本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部分,随着美援大量来到,中国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战。日本此时已被国际孤立,向盟军各国宣战,但为了顾及汪伪政权,直到战败都没有向中国宣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