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網易體育

2011年,當澤穗希在法蘭克福人民球場舉起女足世界盃冠軍時,世人恐怕都未曾想到,一羣身高徘徊在160cm上下的日本球員可以在決賽中擊敗註冊球員數十倍於日本的美國隊。

讚揚聲不絕於耳,但抱持著日本女足只是曇花一現的觀點,同樣大有人在。

然而在3年之後的哥斯大黎加、7年之後的法國,日本隊分別舉起了U17和U20世界盃的冠軍,完成了女足賽場的世界盃大滿貫。

至此,再也沒有人說她們是「曇花一現」了。

在哥斯大黎加,日本U17的姑娘們在奪得冠軍的路上,打出了6戰全勝,進23球僅丟1球的驕人戰績。

那時,她們的主教練是高倉麻子,後者在2013年才成為主教練,接手了這支年輕的隊伍。

在任上,高倉麻子倡導球隊「以傳接為主體發動進攻」、「以團隊整體來完成防守」,打造出了一支「堅韌頑強,擅長取勝」的強悍球隊。在日本媒體的眼中,這是一次成功的「高倉改革」。

2019年5月27日,日本女足出征即將開幕的法國世界盃,在東京羽田機場舉辦的壯行儀式上,代表日本女足立下奪冠誓言的,正是高倉麻子。

「我徵召的球員都擁有冠軍精神,如果我們一開始的目標不是奪得冠軍的話,就會一無斬獲,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奪冠。」

在壯行儀式上,高倉麻子向國民們表示,這是一場艱巨的戰鬥,但日本女足將會全力以赴,瞄準最後的目標——冠軍。

雖然日本女足在國際足聯排名中名列第七,但是作為2011年世界盃冠軍、2015年世界盃亞軍得主,高倉麻子有資格、也有底氣立下這樣的誓言。

這份底氣,源自一段40年的歷史積澱。

1

1986年,日後將會為國家隊攻城拔寨的強力前鋒山口麻美剛剛出生,然而在她3歲的時候,日本足協才創立了日本女足聯賽,參賽球隊只有可憐的10支。

山口麻美接受採訪時曾經談到自己童年踢球時的情況:她小時候根本不知道日本還有專業的女足球隊,學習無門的她乾脆和男孩子們一起踢球,雖常被撞倒,卻總是樂在其中。

她不知道情況其實並不奇怪,因為日本女足的「出生日期」並沒有比她早多少,而且10支隊伍參賽的情況,也遠遠不是最慘淡的時候。

1966年,神戶的女學生組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支女足球隊,隨後在經濟情況更好的關東、關西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球隊,並且有了跨地區聯賽的雛形。

1977年,還沒有國家隊的日本足協派出女足俱樂部FC神南參加首屆亞洲女足錦標賽,兩戰全敗的成績讓日本足協大受刺激,2年後,他們決定將女足納入到足協的管理範疇中。

1980年,日本女足聯賽成立,但嚴格來說,只能算是「日本局部地區女足聯賽」,真正意義上全國範圍內的女足聯賽,要等到1990年以後。

也就是山口麻美的童年。

那時的女足俱樂部基本都是在依託企業贊助的資金生存,在經濟騰飛時期,一支女足俱樂部對於企業來說不算什麼,但在1998年,經濟奇蹟的泡沫破裂,日本進入了「消失的三十年」時期,女足俱樂部對於企業來說,也就成為了累贅。

2003年,日本女足陷入了歷史的最低谷。足協為了湊夠參賽球隊,將兩級聯賽合二為一。由於強弱差距加大,聯賽質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無人關注,更無人贊助,日本女足聯賽甚至慘淡到在比賽的時候,當比分發生變化,需要用人工的方式去翻動比分牌。

那個時候的姑娘們,只想著能夠繼續踢球,世界盃冠軍是標準意義上的天方夜譚。

2

2003年是日本女足的谷底,也是她們觸底反彈的開端。

在那一年的美國女足世界盃,日本女足1勝2負,小組賽結束就打道回府,這讓日本足協深受打擊,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足協開始想辦法提振日本女足。

首先就是將合二為一的聯賽再次拆分,即使面臨頂級聯賽只有8支球隊的窘境,也要恢復升降機制度。

其次,日本足協聯手都道府縣協會,讓女足運動走進校園,在學校成立女足社團、興趣課、在學校之間設立高中女足錦標賽,這些舉措大大增加了女足運動的社會基礎。

完成普及之後,日本女足也走上了「精英化」的培養路線。

日本足協打造了一套由地區、都道府縣、地域、全國構成的四個層級的訓練中心制度,將有潛力的小女足球員納入送往日本的國家訓練中心——JFA足球學院「深造」。

除此之外,日本足協也設計了很多新方法:選拔U15以上的女足球員以未來國字型大小預備軍身份參加年度各項集訓的 「女足國腳挑戰企劃」;出資送國足核心隊員留洋的「海外指定選手製度」。

日本足協不僅想出了很多辦法,在他們最擅長的細節上也做到了極致。

登錄日本足協,你可以查詢到日本女足的各種比賽的詳細數據,甚至包括校園足球範疇的女足高中聯賽,甚至是30歲、40歲以上級別的賽事信息。

詳細程度,甚至超越我們的中超聯賽。

特魯西埃在接受採訪時曾經透露過,他在執教日本國家隊時,曾經提供一份致力於足球項目在日本國內鋪開的「一攬子計劃」,其中既包括男足、青少年足球,也包括女足和業餘足球。

在之後的日子,日本足協一直在嚴格地實施這份總體規劃,即便經歷了男足在2006德國世界盃的失敗和女足在亞洲賽場的長期原地踏步,但日本足協依然在堅持。

正是,這些舉措和這份堅持,最終讓日本足協收穫了果實。

3

「當時我就對足協領導說,如果我們有日本技術,我們隨便拿冠軍。」

作為中國女足的奠基人之一,商瑞華指導曾經在2005年帶領女足少年隊前往韓國比賽,決賽在一球領先的情況下被日本隊扳平,最終在點球大戰中輸給了對手。

「她們所有的技術動作都很規範合理,比如鏟球這一個動作都特別認真,場上從來沒有胡踢的,比賽前的熱身訓練上,你看她們的射門全都是低低的打在大門框裏,我們很多都是高射炮。」

然而,日本隊合理的可不只是單兵技術。

日本足協很清楚,2003年以來在青訓和聯賽下的功夫,是一筆放眼未來的投資。想要在短期內提高球隊的成績,需要想一些其他的辦法。

而在理論上,日本女足想要提高成績,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日本女性平均身高只有160cm左右,對抗力量遠遜於歐美選手,在個人層面,日本女足運動員幾乎找不到任何硬體優勢。

效力於日視美人俱樂部的巖清水梓的想法就代表著日本足協的想法:「日本人在體格和速度方面都有劣勢,所以我覺得只有把日本人的優點變得更加突出,比如團隊合作和體力等,這樣才能變強。」

決定讓女足走上男子足球目前流行的傳控道路的日本足協制定了一套統一的訓練大綱,從國家隊到俱樂部,從成年隊到梯隊,大家按照同一套訓練大綱進行戰術訓練。

「這讓他們各個女足梯隊的風格都很統一,也很快能夠適應球隊。」

在長期的磨合和鍛煉之後,日本女足所展現出的團隊協作水平幫助她們迅速提高,在2011年世界盃,日本隊讓全世界為之一亮,英媒就對他們的表現大加讚賞:

「除了天賦和身體外,日本女足在其他方面做到了極致。」

現在,傳控足球的傳統已經從佐佐木則夫的手中傳到了高倉麻子的手中。

早在2016年春天上任的時候,高倉麻子就表示將繼承佐佐木澤夫留下的「以全體球員不惜體力的奔跑和不斷的傳導球為主」的風格特點。

將傳控足球進行到底,就是日本女足始終保持競爭力的祕訣。

4

本屆世界盃,日本女足陣中最大牌的球員就是目前效力於法甲霸主里昂的熊谷紗希。

2011年,當時只有21歲的熊谷紗希也跟隨球隊徵戰了德國世界盃。在最後與美國隊的決賽,熊谷紗希在點球大戰中罰進了致勝的關鍵一球,在球隊捧起世界盃冠軍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現在,已經成為日本隊隊長的熊谷紗希即將率領自己的後輩繼續衝擊世界盃冠軍,然而當被記者問到有什麼建議可以提供給在日本踢球的小朋友們時,熊谷紗希說:

「我希望孩子們能夠把「成為一名女足球員」當做自己的夢想來看待。現在在海外踢球的女球員並不過,我希望她們能夠將出國當做目標。」

在日本國內,雖然女足力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相較於註冊足球人口以百萬計的美國和德國,日本還是無法和他們相提並論。

註冊足球人口數量不足,本土聯賽也就很難進步,日本足協也是在最近才提出女足聯賽職業化的時間表,所以日本足協非常鼓勵本國球員留洋,去美國或歐洲這些高水平聯賽鍛煉自己。

然而,即便是在這些高水平聯賽,球員的薪資也不算高。2009年,澤穗希效力於美國女足職業大聯盟的華盛頓自由時,收入只能勉強保證日常開銷。

日本足協為了讓澤穗希等球員安心留在國外踢球,特意推出了一項政策:凡是去女足領域世界排名前十的國家聯賽踢球的日本球員,都可以獲得20萬日元的就職準備金和每天1萬日元的生活補助金。

目前,這項政策還在實施當中,而且各項金額都有了可觀的提升,這些都讓日本球員的留洋動力非常充沛。


2018年8月31日,中國隊和日本隊在印尼亞運會決賽狹路相逢。整場比賽打得非常膠著,雙方都為了金牌拼盡了全力。比賽打到第90分鐘,日本隊前鋒菅澤優衣香頭槌破門,用一記絕殺擊碎了「鏗鏘玫瑰」的冠軍夢。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在球場上的強力中鋒,在生活中同時也是一位公司文員。

「我每天都要去保險公司上班,然後在傍晚開始訓練。主要做文案,接電話,做Excel表格。」

由於聯賽還沒有職業化,所以日本絕大多數女足球員都有另一份工作。白天上班,晚上訓練的生活,基本上是她們的正常狀態。

支撐姑娘們堅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出於對足球的熱愛。

女足運動員的收入只能用微薄來形容,而由於需要訓練、比賽,她們很少能夠找到好工作,而時間靈活的兼職卻又不夠穩定,所以女足球員的生活還是很辛苦的。

前國腳丸山桂裏奈曾經透露,她最窘迫的時候每個月只有8萬日元的收入,於是「我在我家附近的公園裡、路邊上帶著雜草回來,然後當天婦羅喫。」

面對大同小異的類似境況,即將在世界盃上為日本隊鎮守龍門的門將池田咲紀子淡淡地說:

「堅持踢球的理由就是喜歡,因為從小自己就是不服輸的性格。」

2011年為日本隊捧起世界盃冠軍的澤穗希曾經在08年奧運會的更衣室裏對自己的隊友說:「當你們覺得痛苦的時候,就看看我的後背。」

在徵戰美國女足職業大聯盟的時候,澤穗希曾經與一位美國男子相戀,但是2004年大聯盟解體,澤穗希需要做出一個艱難的抉擇:留在美國陪伴戀人,或者回到日本繼續踢球。

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後者。

從某種角度來說,日本足球的風靡源自於高橋陽一所創作的《足球小將》,在這部漫畫的影響下,數以萬計的日本兒童走上了綠茵場,締造了今日日本足球的盛景。

2011年,高橋陽一開始了「女版《足球小將》」的創作,其中的主角「小楓」就是以澤穗希為原型。當被問到為什麼要做「女版《足球小將》」時,高橋陽一表示他是深感日本女足在艱難中前行的感動,這種感動帶來的動力讓他對世界足壇的關注有了新的認識。

「綠茵場上容不下傲慢,我認為我們的女足姑娘無論在任何場合下都能保持一顆謙遜、平穩、果敢的心,比如澤穗希,永遠都在不知疲倦地奔跑,哪怕明知道自己會輸,但她敢在最難的地方站出來、挺住,這就是日本的精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