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名挑明了谈论自我伤害,
但排除掉自伤后,
仍有个相当有助益的部分,
就是它著重描绘出某种特定类型的情绪特征,
并提供了有帮助的照应技巧。
 
那种情绪类型的特征是类似:
情绪易受激活,一但激活便需长时间才能抚平,
对事物感受很深,快速陷入情绪洪流,
拥有威力强大的情绪系统,却缺乏管理工具,
书上形容就像「接有法拉利的情绪引擎,却只有丰田的传动器」~
 
为了结束那恐怖、强大、压倒性的情绪(overwhelming emotions),
个体会演变出许多安全或危险的因应方式,
这些方式短时间内有效,但多半对长期不利,
就如同自伤这个方式。
 
这种状态是一种情绪特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
面对这样的孩子,若父母能用心去提供帮助(带著忧心与著急),
但却不理解这种情绪特征所需要的特殊职能技巧,
很容易就会陷入双方都挫败、受伤的处境。
 
书里面写得很具体,
举例许多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故事
仿佛都是我的曾经。
 
我无法去责怪父母,
因为他们是这么地好,
为我付出一切,对我无条件地包容,
在我心中近乎完美, 
只是他们少了一小块对特殊性格的我而言所需要的小技巧。
 
于是我成为了那时的我-自伤、压抑、不合时宜的情绪暴走、关系操弄,
但又经过种种-努力、岁月痕迹、家人成长、专业协助-我又成为了现在的我。
 
是不是精神分析说,
不需要完美的母亲,
只需要「够好的母亲」?
 
只要够好就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