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建築
威尼斯雙年展建築

自紮哈在1983年的作品山頂俱樂部到2005年廣州大劇院的開工,直至紮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即將在北京落成的新機場,“紮式風格”在世界及中國的各個城市留下瞭印記,同時也見證瞭無數城市的現代化發展。

在建築之外,紮哈也是一位極其善於跨界的大師。從建築到室內設計、傢居設計、産品設計;橫跨建築、設計、藝術、哲學等多領域的理念交織;連接時尚、首飾、鞋履、書籍、傢居、生活用品、燈飾等生活的不同側麵;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藝術與設計的邊界在於流動不止。而這位影響瞭一代人的大師,其創作生命會延伸至未來。

所有學建築和設計的人,我們都相信,紮哈·哈迪德是一個典範,她所代錶的不隻是她的作品,而是她這個人的個性,她代錶著一種永不放棄,非常堅毅的精神。很高興今天能在現場看到女性觀眾比男性多的狀態,對於女性來說,這是非常有感同身受的體驗,特彆是在一個由男性主導的産業裏,獨樹一格。

第一次在圖書館看到紮哈的作品時,完全顛覆瞭我對建築學的理解。那是一種無法用直觀解釋的東西,類似飛蛾撲火的感覺,情感上的衝動和吸引讓我完全陷入紮哈的魅力裏麵。在她的作品裏麵敘述的是空間雕塑,它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每個空間像是刻意被安排在這個規則裏,所有的空間都在仔細敘述它的流動性。

那時候紮哈已經把日常傢具定義為空間部分的比例,並且模糊瞭傢具跟軟裝的界限。雖然她的錶現方式非常藝術化,抽象化,但實際上紮哈本人是一個對建築非常敏感,具有智慧的人。對於新事物,她有著藝術傢的敏銳和非常直觀的反應,特彆在親民的數字化的當下,她會思考怎樣利用這些新媒介去輔助設計,讓它突破一些既有的框架。

一匹無法阻攔的黑馬

剛建完維特拉(Vitra)消防站的紮哈,在英國像是一匹無法阻攔的黑馬,這樣一位獨具一格的女性,在當時震驚整個建築界,這件事情對於我是非常具有震撼力和力量的象徵。那個時候紮哈提齣的概念是非常創新的,而建築本身是受地心引力影響的産業,她做的任何設計都是想要挑戰這件事情。當時提齣一個非常大膽概念,怎樣把一個看似龐大的建築與地麵脫離,讓地麵的空間更開放、自由。

在贏得英國威爾士的卡迪夫灣歌劇院項目競賽時,紮哈就希望嘗試這個理念,在歐洲,歌劇院標誌著精英文化,是為特定身份的消費者而開放的。而紮哈所希望的歌劇院,卻把建築人為從地麵上拉起,將下麵整個空間打開,她為所有人都創造瞭一個共同的空間,而在這個空間中,建築物在上,人在下。

在當時保守且社會等級分明的英國社會,投資者製度還並沒有完善,在那個年代,主辦方不放心將這樣龐大的項目交給一個女人,更何況是一個外國女人。那些主辦方於是又請瞭很多其他建築師一起競標,可是她在第二輪又贏瞭。她為此投入瞭很多心血,雖然連續贏瞭兩次,可是最後還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辦法用她的方法來實現這個項目。

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紮哈還是學生的時候,她曾經到中國來旅行,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廣州歌劇院是她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實現的歌劇院項目。其內部是非常經典的不對稱空間,利用不對稱且可形成更好的音效的原理設計而成的,又利用到單一的材料進行搭配。

廣州歌劇院
廣州歌劇院

受到山洞迴音特點的啓發,她將歌劇院內部的造型設計成接近山洞的形式,讓內部形成的聲音更加清晰自然。通過草圖繪製以及不同模型在空間中的比例大小等實驗,再配閤計算機的圖像結閤到實際,透過各種疊加過程再套上科技,整體概念是將歌劇院裏建立起如山洞般自然的聲效。

北京銀河SOHO
北京銀河SOHO

在中國的第二個大型建築項目——北京銀河SOHO,受到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庭院概念的影響,透過有實有虛,又竪嚮的概念影響,整個SOHO概念就像這樣變成一個大型庭院,又有開闢齣不同的小庭院,形成通透的風景。SOHO開幕的時候,人潮湧動,紮哈的魅力便在於——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想來一睹她的風采。

不滿足於單一的設計模式

除瞭在倫敦的辦公室,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畫廊,裏麵展示紮哈的作品與産品。在兩層樓的空間中展示的是她從傢具到油畫、珠寶配件的跨界設計作品。紮哈的好奇心旺盛,永遠不滿足於單一的設計模式,她也是會做一些屬於自己,代錶自己的傢具、珠寶,所以透過不同區域的啓發,不局限於建築設計,室內産品也可以做探討。

紮哈也與各大品牌閤作,甚至是比較高端的品牌,如Louis·vuitton(路易·威登)。又或是通過不同的體驗,還有一些動態的體驗展覽館。她有個人專屬的美發師,有趣的是她卻將美發這個主題與展覽體驗館相結閤,衍生齣一傢主題性的Pop-up(快閃式)展覽空間。

在倫敦,我們有專門製作和寫程序的團隊,為瞭達到計算機設計的型態,有著緊密的閤作,也會有一些偏研究方麵和學術方麵的閤作,跟機器手臂、3D打印所有的數字製造配閤的過程。動畫可以很清楚地錶現整個製作過程大概是什麼樣子。所以透過機器手臂把整個體量、體塊切齣來,再把程序放在機器手臂,再把外觀的錶皮印上去。

現在是數字科技非常發達的年代,如果把這個技術透過設計概念演變成一個非常獨特的邏輯和美學、將概念平衡呈現給大傢,這將是一個非常特彆的思考跟作業方式。

(本文為講座節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