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家.jpg

最近在搬天空的旧文,为了找图片上网查询,才发现这个已经签结了。果然时间是最伟大的小偷啊!

【写在前面】

1.本文将使用其它音乐剧:钟楼怪人(以下简称钟)、吻我吧娜娜(以下简称吻)、悲惨世界(以下简称悲)来做比较评论

2.我个人非专业剧评,所看过的舞台剧用十根手指头可以数得出来,本文为普通观众看完之后的心得感想,若要呛我目光短浅没错的确是这样,但比较建议直接点上一页离开,节省您宝贵的时间,以上

======================正经文分隔线======================

惯例的剧情介绍:本剧以过去和现在两条主线交织而成,主角小飞是一个热爱跳舞的年轻人,同时也是「梦想家」舞团的团长,坚持理想的程度到了即使山穷水尽,也不肯让梦想沾染上市俗气息的地步,因此和团员大德对「梦想家」未来该何去何从起了争执;在此同时,小飞的父母背著他为他申请了国外企管学校入学资格,坚持跳舞的小飞与父母因此陷入冷战,此时爷爷鼓励小飞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告诉他祖先是参与黄花岗之役的第七十三个无名烈士,在起义前为爷爷种了一棵树,1949年爷爷逃难时,特地带了一颗大树的种子来到台湾......

这样写很吸引人对不对?我也很佩服我自己(众殴)

直接进入结论,这出剧我给中评,因为我肯定每种不同的尝试,但还是不得不说本剧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在从以下五个角度来解释:

1.演员

这里主要指演出剧中角色的所有人员,包括路人,以演技为主,歌唱部分请往下转至歌手一节。

第一个觉得没处理好的部分就是爷爷,因为他是连结两个时空主线的重要人物,但在剧中却几乎无法有所表现,导致两条线的连结变的有些莫名其妙,虽然我们都可以理解过去与现在两对主角之间的关系,但这个部分其实是可以有更大发挥的,就这样莫名被鬼隐实在是有点可惜。

此外,必须说可以看出里面所有的演员都是练家子,尤其是挨打(?)时,更可以看出专业身段,我相信那没有辛苦练习一定办不到,所以给予所有演员高度肯定。但比较可惜的是剧中大部分的人物都脸谱化了,主角小飞、纯纯很明显的就是理想的化身,大德是屈服于现实的那个部分,不可否认这样非常容易叙述剧情,但才看完一天,所有人物在我脑中就已经变得模糊、死白,反倒是过去、现在二主线中的坏人(总督大人、豪哥)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演员刻意在说话腔调、动作上给予角色鲜明活力,这样看来身为正派的主人公气势反而被压了下去,虽然最后邪不胜正皆大欢喜,但我无法得到共鸣;可是这个部分我自己是觉得不该苛责,毕竟比起《吻》、《钟》等剧,只有一小时左右的《梦想家》时间上确实是太短了一点,不简化角色个性恐怕不好处理,因此这个部分我还是给予肯定。

2.剧情

这里主要讨论过去(黄花岗之役)主线,现在主线请转至下一节。

基本上这是一出音乐剧,所以历史考据诸如王晚晴是否为虚构人物、后来登场神秘领袖是孙文还是黄兴等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过去主线令我感到有问题的有两个部分:

第一是起义失败,志士被处死的桥段。我只能说这段真的可惜了,本来可以处理得更好的,因为这是我认为本剧舞台效果运用得最成功的桥段之一,当志士都倒下之后,上方打起红色灯光,整个场面看来血腥一片,革命的壮烈不言可喻;只可惜下一幕立刻破坏了这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画面:后方舞者走出,成为第二批被处死的烈士,众人开始合唱,或许是人数不足,原本舞台中被处死的舞者也爬了起来,再次加入「被处死」的行列中,这个画面在观众眼中看起来诡异至极,甚至令人联想到僵尸,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悲壮气氛至此破坏殆尽。我可以理解导演希望让很多演员出场一起合唱,彰显革命的壮阔气势,但这个做法却破坏了剧情的流畅,我个人认为这里可以参考《悲》剧中革命横尸遍野一幕的表现方法,单用双簧管吹奏哀伤的曲调,场景调暗,如此悲凉的情境相信带给观众的情绪也不输给〈one day more〉大合唱的震撼。

第二就是过去主线即将结束时,莫名冒出了「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的布条,整个超展开,非常突兀,当然我知道这是庆祝民国百年的剧码,而导演可能舍不得放弃与妻诀别书此一壮烈书信,所以过去主线才会围绕在黄花岗,但也不该因此无视剧情的合理性与完整性,这里在观众眼中看起来就真的是莫名其妙,整个衔接不起来,我认为要嘛就是整个过去主线以辛亥革命为主,要嘛就是删除这一幕,另外想办法衔接,这样跳针已经不是可以用时间来开脱的了,以赖导演如此资深的经历,怎么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

3.结局

以现在主线为主论述。基本上这条主线是以虚构人物与虚构剧情来表达对未来的展望,所以不太有什么大问题,因此这里主要是谈谈我对结局的感想。就像前面所说的,我知道导演想传达有梦最美、坚守梦想,即使这个梦想在世俗的眼中非主流,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再加上为了结合最后转至现场,给予观众参与感,因此做了主角乐胜大翻盘的结局,这部分我个人没有什么异议,只是想提出一点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梦想无分贵贱,不须看轻世俗。会这么说其实是想提醒自己记得反思,台湾现在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所以虽然还是会质疑,但已经学会给予艺术家一定程度的尊重;不过我还是必须提出,不管任何职业──即使是看起来很有前途但跟舞蹈家一比就是俗气有钱味的企业管理学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甚至十分肯定大德为了让梦想家舞团延续下去而对现实所做的妥协,现实中不乏艺术团体拉赞助的情形,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大德对梦想家的贡献并不算小,为了完美结局而贬低了他的做法我其实有点替他叫屈。

若从这个观点延续下去,撇开国庆此一特殊日期,本剧如果在普通日子上演,这个结局我一定十分不满意,理由如上所述,其实人生真的不需要黑白如此泾渭分明,留下令人无限悬念的空间意义反而更深远。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吻我吧娜娜》一剧(我要强调一下剧本非雨生所编,他负责的是音乐部分,省得大家老是觉得我偏袒他),最后男女主角郝丽娜与潘大龙合唱琴瑟和鸣之后,潘大龙深情的向郝丽娜索吻,就舞台气氛看来,郝丽娜貌似会应众人要求,给予潘大龙深情一吻,从此王子和公主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但偏偏峰回路转,郝丽娜并没有忘记她独立自主、坚持自我的本性,反而向潘大龙下战帖──想得到我的爱,你可得再加点油!然而这一幕却没有任何苛责郝丽娜离经叛道的发言,反而以「看来这场戏还没结束」以及潘大龙激赏的反应来结束本剧,这在十年前社会风气尚属保守的台湾看来已不容易,十年后的现在看来还是很前卫、贴合时势,完全不显得老旧,就算果陀把这出剧再搬出来演,如果不刻意宣传雨生的名字,说它是新编的剧码八成也不会有人怀疑,因为可以接受郝丽娜这种后现代女性的人已经变多了;反观《梦想家》,仍旧是传统的邪不胜正、曲高和寡路线,若以普通上演时机来做评分,高下立判。

4.歌手

音乐剧歌手与演员同样重要,这点不管是《吻》、《悲》、《钟》都做得非常好,要震撼有震撼,要深情有深情,所有的声音表情全部到位,漂亮的牵引观众的情绪,这里就不得不说《梦想家》的歌手并没有选得很好,无论是场边或是舞台上的演唱者,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就只是在唱歌。整出剧听下来,我第一个认为唱得好的就是饰演王晚晴与春梅的两位演员,因为我不看电视,后来才知道这两个人是星光帮(是吧?)出身的周定纬和林芯仪;其他人大体上就是气势太弱,没有把角色应有的情绪融入歌中。

接下来就是我本人非常绝对超级主观的看法:我不喜欢场边的女歌手,就是开场负责演唱梦想家一曲的那位,尤其是最后小朋友合唱团出场的时候。在我高中三年合唱团经验的贫乏认知中,所谓的合唱就是二到三个声部以不同的旋律去诠释一首歌(请不要苛责我,我的认知很贫乏我知道),但小朋友出场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位女歌手在唱歌,反而是台上的小朋友跳著......好吧,台湾版爷爷我回来了的舞步,没有听到小孩的声音,没有合音,只有这位女歌手自己在唱,期待落空的霎时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可不可以叫那个女的闭嘴!让小孩唱!这算是整个戏剧里面累积起来的情绪,因为好几幕诸如总督大人出场还是什么我已经忘了的场面,都是场边的人代替演员唱,但我提到的几出比较用音乐剧都是演员自己唱属于他的歌,难道是时间不够无法练习完全?但我记得陈志远大师是今年三月左右过世的,说一句不敬的话,我相信本剧的音乐至少四、五月左右就已大致成型,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排练,难道真的无法让演员将歌曲练好?撇开《悲》、《钟》二剧不谈,里面都是专职声音的人,《吻》剧角色多为果陀演员饰演,非专职歌手,但也没有代唱的情况发生,娜娜可以,为何梦想家办不到?这个部分我个人认为它是失败的,只能说胡德夫的声音救了一切。

5.音乐

这里主要探讨编曲、乐器等非人声呈现方式。后来听说,《梦想家》的制作经费是一亿,光是音效设备就花了六千万(这我不是很确定,有错要麻烦指正一下),但我还是要鞭这音乐呈现没有一亿的价值。

一样撇开《悲》和《钟》这两出看起来制作成本应该是远远超过的剧码,我们一样以《吻》剧来做比较(迷之音:结果另外两出只是烟幕弹,重点根本就是吻我吧娜娜!),根据雨生的朋友兼工作伙伴KOJI的说法,当年制作《吻》剧时,果陀的经费拮据到连母带都买不起,所以雨生贡献出要录制《口是心非》专辑的母带,制造出现场无法呈现的音效,再让LIVE BAND搭进来(详情请参考PTT METAL_KIDS版),所以大致上可以推断《吻》的制作经费应该没有一亿,可是《吻》所呈现的音乐元素却非常丰富,除了BAND的制式乐器外,有手风琴、小喇叭、伸缩喇叭......等等等,音乐节奏错落有致,令人不容易气闷;尤其是每个角色的音乐皆量身打造,例如女主角郝丽娜代表新时代女性,所以用摇滚、强烈的曲风来表达她的叛逆性格,而郝丽娜的妹妹郝丽丝温柔婉约,因此用抒情曲风来衬托她的娴静;故事的主要角色有所串联者其旋律也会成套、给予一致性,例如剧中人物霍小开是男主角潘大龙的好朋友,所以两个人表达情意所用的歌曲〈霍式音阶〉、〈荒郊野外〉就是同一旋律的变奏,以保持剧情的连贯性,在此可见雨生和KOJI的巧思。反观《梦想家》,就我记忆所及,除了BAND制式乐器之外,比较有印象的就是胡琴、电子琴(还是手风琴?),看起来所用的乐器数目没有差很多,可是《梦想家》故事整体推进速度过于缓慢,我大概看到三分之二左右就开始感到无趣,有了「何时才结束」的想法;而音乐的连贯性也不足,虽然过去与现在主线演员皆唱了二十岁、过去我们不认识,但未来我们在一起这些歌(歌名忘记了抱歉),可是鉴别度不够,如果像《吻》一样出音乐CD,没有画面可能无法分辨是哪一幕;描述战争的音乐也不够磅礡,来不及带出情绪就过去了,这些都是我认为非常可惜的部分。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如对唱、合音等等可以讨论,可是打了很多我超累,所以就先这样吧!只能说本剧真的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或许碍于时间角色无法做更深入的呈现,但至少上面提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像《悲》剧一样加入甘草人物〈酒店夫妇〉,或是《钟》剧的虚构人物诗人葛林果,来让剧情不沉闷、带动气氛,这些都可以考虑;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有人愿意尝试就是好事,如果没有人敢走这步那才令人难过,因此还是要谢谢每个工作人员的辛劳。

最后再次强调,本文乃是无任何艺术底子的我的粗劣评论,资讯正确度可能不够,若有人指正非常感谢,但麻烦鞭小力一点,我的心灵很脆弱(?)。最后祝大家双十节(?)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