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1.jpgPicture2.jpg

「对日抗战史」对现今多数的台湾老百姓而言,是属于很陌生的一段历史,甚至被某些人视为外国历史,但事实无法抹灭,这段历史是属于我们民族的血泪史,也是我们「国军」的奋斗成长史,在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帝国国富兵强、船坚炮利,而我们除了中央军的「德制师」及少数地方军拥有较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绝大多数的部队仍使用著落后的武器装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就是「大刀」。

Picture10.jpgPicture9.jpg

19世纪后半叶,随著枪、炮等热兵器的普及,大刀逐渐式微,只是作为辅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各派无不争相扩充势力,一时间武器装备成了大问题,大刀因为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为很多杂牌军队的主要式器。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军队装备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大刀仍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保留下来。其原因一是对敌人来说,遇上大刀就难免有被枭首示众的厄运,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步枪基本依靠进口,军队中刺刀多半配备不齐,国内也很少能自行补充,肉搏时只能以大刀对敌。因此,当日军侵华之初,战场上总会出现这样一幕奇怪的景像~【中国士兵使用最原始的大刀,抵抗日军的坦克大砲】。(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6abef0102vj3e.html)

Picture11.jpgPicture12.jpg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这种刀由刀身、护手、刀柄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公分左右,重量约为1~2公斤,刀身可区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身前段较宽,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刀身前端也比较尖锐,刀身靠近刀背处多数有l-2条浅血槽,主要是强化刀身强度。护手最常见的是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木制刀柄包覆著刀茎,刀柄外则用棉绳(布)缠绕便于握持,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锻造成圆环状的「刀环」,有与刀茎一体成形的、也有焊接上去的,「刀环」的作用除了便于握持,防止大刀脱手外,在一些老照片上也常看到「刀环」上系著「布巾」,据信「布巾」的作用有一、拭血。二、缠绕手部与握把,防止大刀脱手。三、美观;另外据老一辈的说法,因为「刀环」是铁制的环状体,有喻意持刀者每役皆能「铁定生还」。

Picture22.jpgPicture3.jpg

一般来说,大刀都会配上一个皮制刀鞘(也有见过布鞘),刀鞘上有背带可以让士兵斜背在身上行动,如果没有皮鞘,则会在刀背前端肩部打一个小洞,再把绳子一头栓在洞上,另一头绑在刀环上,如此也就解决了没有刀鞘时的携行问题。

Picture18.jpgPicture23.jpg

Picture7.jpgPicture2.jpg

Picture4.jpgPicture5.jpg

民国22年春,宋哲元二十九军(原西北军)在长城喜峰口、罗文峪一带抗击日军,由于武器装备极为简陋,大刀乃成为了二十九军的标准配备及官兵必学战技。3月11日二十九军再次出击,派出五百名敢死队,只带大刀、手榴弹夜袭日军宿营地震慑日军,为了鼓舞民心,当时国内夸大宣传此役日军伤亡3000人,虽造成人心振奋,但在胜利的背后,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场惨胜,五百名敢死队只剩下三十余人生还归来,又有多少人知道手持大刀的官兵心理,想要的是比大刀更好的武器装备。

Picture21.jpgPicture19.jpg

Picture20.jpgPicture8.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