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示意图。(图/翻摄自免费图库pixabay)

▲大脑,示意图。(图/翻摄自免费图库pixabay)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美国和日本科研团队发现,大脑会将接收到的讯息同时储存成两份一样的记忆,分别用于当下使用与长久保存。在此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讯息会先在大脑海马体(Hippocampus)中形成短期记忆,接著才会逐渐转化成长期记忆。另一个理论则指出,记忆以一种能量的形式储存于全身细胞中。

部分医师认为器官受赠者在术后发生喜好与性格上的改变,是因为细胞残存记忆(Cell Memory),将原先器官拥有者的经验传到受赠者身上。美国有件著名案例,一位高中生接受心肺移植手术后,多次看见捐赠者过世前的画面,之后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换心》(A Change of Heart ),也搜集其他「细胞记忆」的相关故事。

据《端传媒》一份报导,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皮考尔学习和记忆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曾对小老鼠做出实验,得出「海马体与大脑皮层中或许同时写入了两份一样的记忆」的结论,并共同发表研究报告。他们标记小鼠特定位置的神经元,追踪特定记忆的形成,再将光线射入小鼠的大脑,以控制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打开与关闭。

电击操作后,他们发现,在小鼠记忆生成的头几天,当「皮层不成熟」时,储存的长期记忆不会被使用。如果研究人员关闭位于海马体的短期记忆,小鼠便忘记遭受电击一事;但只要刺激长期记忆,牠们就会重新忆起对电击的记忆。另外,若海马体与皮层之间的联系受阻,长期记忆就不会成熟,且似乎不会被使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Mark Morrissey表示,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同时形成,接著朝不同方向演变,处于皮层的记忆变强,在海马体的则变弱。而阿兹海默症中,海马体是首先受损的区域,症状为记忆力衰退和丧失方向知觉。

▲健忘别轻忽 当心是失智症状(图/优活健康网提供)

▲健忘别轻忽 当心是失智症状(图/优活健康网提供)

记忆指个人经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将讯息保存的心理现象。讯息转化成记忆,至少需要三个讯息运作阶段,包含编码(encoding)、储存(storage)和检索(retrieval):编码好比程式语言,因外界的刺激不能直接被大脑接受,需经转换;储存部分将记忆分为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类;检索则是在短期储存中逐项搜寻,用来取出记忆,而搜寻每一个讯息的时间约为40毫秒。

感官记忆几乎可涵盖所有被身体感官感知到的讯息。但因讯息量过于庞大,大约只会持续几秒钟的时间。由于感觉储存的讯息并不会一直存在脑中,人类所需的特定讯息才会进入到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的讯息通常经20秒后衰退,且容量十分有限,就语音讯息来说记忆的广度只有5~9项,但若此讯息是有意义的,则记忆的广度会扩大。除此之外,组块也是扩充记忆的方法。

长期储存容量较大(约为600到2500张照片大小),是最大的讯息储存槽,其中的讯息来自先前短期储存的讯息。若我们想取出长期储存的记忆,必须先将其送回短期储存槽以供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