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捷运站看到《披萨的滋味》2015/12/31上院线的灯箱广告  才想到忘了在自己的部落格为这部印度电影留下点心得与文字。
披萨滋味01.JPG 
我们总是对不熟悉的国度、文化有著很多的误解与偏见,看电影是了解这个世界最简便的方法了。
这是一部纯「南印」电影,导演M. 曼尼坎丹 (M. MANIKANDAN)来自印度南部泰米尔省,故事也在南印度首府清奈,电影里的故事也发生在南印度,演员也讲著南印度的坦米尔语(Tamil),并非大家直觉想到的宝莱坞(Bollywood)电影,完全没有豪华歌舞片段、也没有跳广场舞的男女主角(误),而且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参加多项国际影展的电影,且获得2015 印度国家电影奖最佳儿童影片等。(印度很大,北印、南印大种族、文化、语言都有很多的不同喔!)
披萨滋味02.jpg 
刚刚有提到一般大众对于印度的印象,是的,撇除宝莱坞(Bollywood)电影里的多数的奢华感,若要探究印度社会,「贫民窟」仍是很多故事的出发点;「披萨的滋味」描述一对「乌鸦蛋小兄弟」(这也是英文片名为乌鸦的原因),因为父亲坐牢,家里没钱辍学在家,平日靠捡运煤火车掉落的煤炭卖钱,贴补家用;某次他们看到大明星来到新开的连锁披萨店剪彩,被亮丽可口的披萨影像吸引,想吃又买不起,而产生的故事。(印度贫富差距极大,即便在南印首都清奈,仍存在著贫民窟)

既然为贫民窟的故事,电影就在清奈的贫民窟拍摄,电影的开头,透过镜头, 贫民窟的生活环境赤裸的呈现,卫生环境极差且极度狭窄的空间,老实说,画面会让人有一种不舒服的嫌恶感,但,这就是真实!两位小演员也是生活在贫民窟的”素人小孩”,导演训练三个月后,用情境的方式教戏与拍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最真诚的情绪反应以彰显这故事该有的张力;如果贫穷环境是晦暗污浊,那么小孩的童真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就是一种温暖明亮,整部电影就在这样的冲突中呈现「最真实印度电影」。


最后一提,「披萨的滋味」好吗?或许真的远不及小兄弟阿嬷做的印度烤饼好吃,因为看完电影之后,我马上冲去吃印度烤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