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和鐵,之前歸類到「山海收入」中,這部分錢歸少府統籌,屬於皇帝的私房錢。

在當時,所有的自然資源性的收入,全都稱為山海收入。

皇帝有小金庫,也允許百姓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挖礦曬鹽,這都是合法的。

皇帝只是在產礦與產鹽的地區設立了關卡,讓人們繳納一定的「山澤稅」,這筆錢比重一直不大,所以歸到了皇帝的零花錢中。

當時的國家財政分為國家與皇室兩部分,國家財政基本上就是土地稅,歸大司農管,皇室收入主要是山澤稅和一些其他的邊邊角角,歸少府管。

不過武帝為了完成自己雄霸天下的偉大理想而擺出了高姿態,將山澤稅劃給了大司農,用於國家開支。

國家開支的越來越大,但農業稅都是死工資,每年沒有啥出入,於是武帝開始動山澤稅的腦筋。

鹽鐵商人出身的東郭咸陽和孔僅提議:將鹽鐵工業全部收歸國有,不準私人經營。

這一招,可謂「穩准狠」。

因為他們,就是這麼富起來的。

我們在講當年魏國的「四個自信」時,強調過魏國之所以經濟實力強,在於又能打鐵,又能曬鹽,在那個時候,我們就說到過,這兩條命脈,直接決定著經濟民生。

只要人活著,就得吃鹽,這是標標準準的生存剛需。

只要想種地,就得有鐵器,不然指著手刨是出不了產量的,這是地地道道的生產剛需。

一個生存剛需,一個生產剛需,哪個都是要命的。

之前幾十年,政府並沒有參與爭利,哪怕收點稅,哪怕少數人先富了起來,出現了讓人們心裡不平衡的大富翁,但大漢人民的生活仍然是很幸福的。

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這種行業雖然是剛需,但是由於並非獨家壟斷,所以競爭非常激烈。

市場逼著商人們不斷提高質量,降低價格,哪怕出現了私企巨頭,但由於為了鞏固自己的護城河,也需要自身加碼改進,擴大優勢。

這就好比當年洛克菲勒說是壟斷了石油行業,但老百姓們用油卻越來越便宜。

老百姓們可以花更少的錢,用上更好的農具與菜刀,吃上更好的鹽。

商人們通過不斷地提高質量與產量,使得自家產品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富翁也開始出現。

少數人先富了起來。

政府通過收稅,使得皇帝的私房錢袋也越來越鼓。

三方共贏的正循環下,大漢人民幸福的生活著。

直到碰上了武帝這位爺。

武帝的國營壟斷後,最大程度的國進民退出現了。

因為沒有了競爭!

由於官方壟斷,鹽鐵的價格開始大幅度上漲,但質量卻開始大幅度滑坡。

因為是國家的買賣,你想活著就得買我的鹽和鐵,所以我壓根就不用考慮質量與市場需求。

百姓們要不就買不到合適的工具,要麼就得花大價錢去買殘次品的農具和摻了土的鹽,而且哪怕我上漲十倍的價格,你依然憤怒不起來,因為一把鋤頭和菜刀可以用上好多年,每頓飯也就只放上一點點鹽。

價雖然貴,但你用量不大,你擠擠腰帶還能湊合活著。

溫水煮青蛙,明擺著坑你,但你仍然得忍著。

就是這個看似溫溫吞吞的磨嘰手段,卻從此成為了政府斂財手段中那條最粗的胳膊!

因為體量和基數!

所有的人,只要活著,都要被間接的強行徵稅!

超級巨無霸吃飯時絕對不會是這個樣子的。

食物對象個頭太大,吃飯效率太低。

為啥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

他只吃不起眼的浮游生物和磷蝦啊?

沒錯,都是小角色,但它一口可以吞食200萬隻磷蝦。

藍鯨每天不幹別的事,天天擱那張著個大嘴,哪浮游生物多就去哪。

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里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靠著這堆大網,它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再把海水從須縫中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食。

這才是高效率吃法!

吃大動物的都長不成頂級塊頭。

因為你的食物來源有限!

武帝時代,土地稅每年大概收上來40億錢,但他的鹽鐵國企每年卻收上來了80億錢。

佔了整個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二。

武帝的漢企,是他放出來的第四個魔鬼。

漢企這個魔鬼,由於來錢多,抱怨少,也成為了日後歷朝歷代剝削黎民百姓的最大妙招,今後的歷朝歷代,鹽鐵收入都至少佔據了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太史公作為一個黃老治國和武帝盤剝這兩大歷史時刻的親眼見證者,用優美深刻的筆法在《史記》中專門寫了描寫巨富商賈的「貨殖列傳」。

其中,有良心的司馬遷寫出了一句點題的千古佳句:「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這是最高級別的諷刺與嘲笑。

明擺著就是在抽武帝的臉。

抽的還如此悅耳動聽。

我來簡要翻譯一下這句話:

統治者,最高明的辦法是順其自然。

其次是用利益誘導他們。

再其次是教育他們。

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

最低級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

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史官祖宗的秉筆直書和情操氣節!

太史公強調,要相信只要我們順應時代,順應經濟規律,老百姓是有能力將日子過好的,國家也會因此富足起來的,不要總是自己牛逼哄哄的瞎指導,更不要涸澤而漁的與民爭利!

這個「貨殖列傳」,幾乎可以稱之為大漢的《國富論》。

篇章中留下了「天下之人,熙熙壤壤;為利而來,為利而往」;「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等諸多千古金句。

我們的民族,並不缺乏亞當斯密。

但亞當斯密,註定在這片土地無法生存。

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武帝釋放出來的四個大魔鬼和一個超級放大器。

魑魅魍魎分別是資產商業重稅,群眾告發檢舉,貨幣通貨膨脹,壟斷國有企業。

那個放大器是「賣官鬻爵」。

結果是:個人集體破產,全民劣根自危,國家在經濟的源頭徹底剝削壓榨每一個民眾。

上述種種,穿越千年,仍然能夠或多或少見到他們的影子。

武帝在兩千多年前,為所有的後來人詳細的演示了如何將整個天下變成自己的慾望提款機。

武帝親身演示並釋放的這四個魔鬼,也成為了後來的兩千年中,整個中華大地無法整體再進一步前進的根本原因!

因為民間沒有資本!

因為商業無法發展!

因為每一個百姓都活的困苦艱難!

當每一個細胞僅僅只能盤算明天能否活下去時,社會與時代的整體進步也就到此為止了。

你孝武皇帝說的挺好聽,輕徭薄賦看上去農業稅並不是很高只有百分之三,還特么腆著大臉寫在史書中被萬世傳唱。

實際就是狗屁!

所有的鹽,鐵,地租等成本算下來,每個百姓,辛辛苦苦的年復一年,實際上就是在給皇帝與官僚們打工。

辛苦了一年的百姓到年底一看,啥也沒剩下。

不對啊?今年是豐收年啊?

地租也並不高啊?

收成都特么哪去了呢?

武帝早已用非常隱蔽且高超的手段對你進行了盤剝。

你吃的鹽,用的鐵全都交著稅,辛辛苦苦攢點錢等農具一壞又全都搭進去了。

皇帝拿大頭,辦事的官員們拿小頭,老百姓們掙扎的活著。

始作俑者,是漢武大帝。

而且這四個魔鬼的影響依然不僅於此,武帝為了不斷滿足自己的慾望,尤其是他派出去爭利的「漢企」產生了大量的「漢企」工作人員。

整個官僚機構系統開始越來越臃腫,官員的成本開始大幅度上升,社會的總體成本進一步提高,最後買單的,還是最可憐的老百姓們。

不僅如此,他出台的這些政策,很多時候,都是上不了檯面的,甚至是丞相等三公九卿所無法理解貫徹的。

武帝比較猛,他的想法丞相等官僚系統是不敢駁的,不過您這都是跨時代的政策,咱們屯子整不明白啊!

後來武帝索性就不跟你丞相啥的廢話了。

再加上前面擺平軍功集團「相權」的歷史任務讓他爺爺和爹幹完了,直接用不著跟你個破丞相商量了,你就低頭給我幹活得了!

為了讓自己的政令通達,武帝發明出了自己的小班子團體,尚書台。

自此,幾乎所有的天下決策大事,全都自這個機構中醞釀而出。

尚書台的出現,也意味著從此往後,作為皇權的重要制衡者的丞相,要靠邊站了。

劉邦當年建立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中,百官之首是丞相,皇帝負責定方向,丞相則負責整個國家的吏治和日常行政工作。

皇帝是董事長,丞相是總經理,丞相手底下是有著一整套行政班子的,很多政策是丞相領著手下定方針的。

但是隨著武帝越來越能折騰,他總是感覺丞相已經無法領會他的意圖了。

而且你丞相手中咋會有這麼多權力呢?

我咋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呢?

於是,董事長開始親自抓經營了。

武帝不甘於總是背後努嘴開會念稿,開始從幕後跳到了前台,親自主抓行政工作,於是就建立了一個領會他的偉大戰略構思的機構,也就是尚書台。

尚書台這個機構實際上從秦代就存在,不過那個時候類似於皇家後勤管理員的角色,隸屬於九卿之一的少府管轄,但武帝加強了尚書台的許可權,使它形成了一個圍繞皇帝的決策機構。

從此,皇帝可以不用徵求丞相與百官的同意,在尚書台和幾個馬仔把想乾的事一商量,政策就定下來了。

丞相此時雖然仍有其名,但已經無其實了。

尚書台的權力,後面有一戰我們要專門介紹,武帝別看現在用的得心應手挺帶勁,但他破壞了權力的遊戲規則。

他想總攬一切,最終也將被他的這個創造所反噬。

他威猛先生誰也不敢惹,但你總會有過早離開大漢人民的那一天。

他的身後事,就是託孤給了一個總領尚書台事的人。

這個人後來在這個職位上干出了千百年來絕少有大臣能幹出來的事。

廢皇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