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世民

晁浩建認為,聲樂學習者,有個五年修練,聲音就能達到一定水平,但這口氣,得練一輩子。有些歌唱家,七八十歲,聲音還那麼漂亮,那是因為他的呼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有的歌唱演員一輩子平庸,就是因為沒解決好呼吸問題。因為練氣很枯燥,且不容易立竿見影。那麼怎麼練呼吸呢?

  

第一,先練吸氣。用鼻子吸,就是人常說的聞花,這樣氣才能吸得深。中國古代練功有個說法:氣沉丹田。丹田就是人肚臍下三指處。但人吸氣是不能將氣吸到肚臍下三指處,也就是丹田那兒的。因為人呼吸的最大器官就是肺,而肺再往下擴張就被上腹部的橫隔膜擋住了。那為什麼學聲樂的人還要用「氣沉丹田」這個說法呢?因為當初學者想到「氣沉丹田」,意念到肚臍下三指,肺就會比平常吸氣擴張得要大,氣吸得要深。在具體的歌唱中,一個大線條,大詠嘆調的間隙,要多用鼻子吸氣。晁浩建多次觀看和慧演歌劇,發現她就經常用鼻子吸氣,如唱第一句之前和最後一句之前。和慧這個吸氣動作,能使她高音唱得飽滿。一看,就知道她平常訓練講究,吸氣到位,熟練時,到台上,就進入自然狀態,沒那麼複雜,甚至都不用走腦子。

  

吸氣還有一種是口鼻結合,唱歡快的歌時用得著。還有純用嘴吸氣的,這一般是快歌用。鼻子吸,口鼻吸,口吸,這三種吸氣方法在具體的演唱中是交替使用的,但基礎是鼻子吸。

  

第二,練呼氣。人的生命就在一吸一呼間,唱歌的奧妙也在這呼吸之間。人要想發聲,就是靠呼氣衝擊聲帶,這與日常呼氣的最大區別是:日常呼氣不用控制,可以一下就將氣「撒」光,而歌唱呼氣卻需要控,在發出聲的狀態下,控制得越慢越好,越勻越好。我們可以練「si」音。一種是無聲的訓練,用舌尖抵微閉合的上下牙,為呼出的氣設置一些阻力。這樣我們能體會出氣的勻、穩的感覺。一種是有聲訓練,無聲訓練只能聽到出氣的聲,有聲訓練能聽到聲帶發出的聲,這樣能更好地鑒別呼氣控制得好不好。好的「si」有聲訓練聲音大小一樣,勻勻的,不好的聲音則忽大忽小,忽強忽弱。還有一種不好的聲音大小、強弱一樣,但是有顫音,這是控制呼氣的肌肉力量弱的緣故。呼氣還一條訓練是「狗喘氣」。當然這是結合口吸氣的訓練。這在唱一些快歌、彈跳的音時用得著。練呼氣,一定要將餘氣徹底吐掉,否則氣會越吸越淺,氣淺,聲也就淺了。

  

一個歌唱演員氣息好,不是他肺活量超級大,氣吸得100%滿。吸得太滿,聲音肯定憋。好的歌唱演員是會省氣,像迪里拜爾,那麼小的身材,肺活量肯定也沒多大,但她唱《聖母頌》,一口氣能唱幾個樂句,因為她會省氣,她沒有漏氣,氣一點沒浪費。所以練氣時不能吸得太滿。

  

在歌唱中,呼吸是一體的,為了學好聲樂,打下紮實的基礎,晁浩建將呼吸分解講了。呼和吸也可以結合地練。唱「A」,用固定音高,在保證勻、穩的狀態下,可以看錶,看一口氣能唱多長時間。過一段時間,唱得時間長了,就說明控制氣息有進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