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你是否已經準備好

去博物館瞭解一下蕭山的歷史!

過去的蕭山是什麼模樣?

古人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子?

...

跟着小編一起看看吧!


 假如文物會唱歌 


蕭山博物館館藏 “傾情演出”


蕭山博物館



蕭山博物館,是一座地方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受蕭山印紋硬陶啓發,建築外形設計獨特,寓意蕭山悠久的陶瓷文化。


目前館內設有瓷器曙光廳、歷史名人廳、精品廳、書畫廳、多媒體廳和臨時展廳。其中藏品4000多件,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近現代,包括陶瓷、書畫、金屬、玉石雜件、古籍五大門類,這些都是蕭山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的有力證明哦。


蕭山博物館館藏

 
NO.1西晉青瓷人物俑


這兩個人物俑可是蕭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此製作精美、體量巨大的西晉越窯青瓷人物俑,難得一見,還曾出國展出。它出現在1700多年前的西晉時期,展現了中國早期陶瓷工藝的高度。這兩件青瓷俑,一件爲武士俑,一件爲仕女俑。


武士俑頭扎形狀酷似紹興烏氈帽的高巾。身着斜襟寬袖大袍,右手執劍,左手扶盾,跪坐,目光炯炯,神情肅穆。通體施青黃色釉,衣帽上有典型的西晉風格的斜方格紋和鋸齒紋。


一旁的仕女俑,頭梳髻,斜插一簪子綰髮。身着斜襟寬袖袍服,領口處露有橫向的內衣痕,右手執一長方形扇子,扇柄上下出頭,是漢代式樣。左手懷抱嬰孩。嬰孩頭上梳三抓髻,手抱一球形玩具,足穿靿靴。


NO.2 唐海獸葡萄紋鏡


這面唐代海獸葡萄紋鏡上,有六隻瑞獸或追逐玩耍,造型生動,神態各異,內區配置多串葡萄紋,瑞獸間飾以舒捲纏繞的葡萄枝蔓。外區飾一週環繞禽鳥紋飾,工藝十分精細,清晰生動。此面銅鏡鑄造極爲精緻,細緻生動,品相完美。這種繁縟富麗、花團錦簇的裝飾風格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期的富裕繁榮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NO.3 潘振鏞春夜詠讀圖軸



這幅畫的作者是潘振鏞,晚清畫家,今浙江嘉興人。他出身於繪畫世家,祖父潘楷工花卉;父潘大臨工仕女。潘振鏞工書、畫。潘振鏞用筆遒勁挺秀,設色淡雅,清麗絕俗。其人物畫與沙山春、吳嘉猷稱爲“三絕”。傳世作品以仕女畫居多,是一位影響廣泛的工筆人物仕女畫家。

NO.4 胡術“舊時月色”仕女圖橫披



這幅畫的作者是胡術,浙江蕭山人。清末在上海賣畫爲生。他工人物、花鳥,亦擅山水。人物上窺陳洪綬,近接任渭長,用筆圓勁,設色妍麗,別具一格。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湘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是遺址公園的核心部分。展覽區由“八千年回首”主體陳列廳和遺址保護廳組成館中陳列了具有八千年歷史的“中華第一舟”,博物館建築總體以船爲造型。出土過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及動植物遺存,距今約有7000~8000年曆史。


跨湖橋文化是繼河姆渡、良渚後又一處史前的燦爛文化,它將浙江的文明史整整向前推進了一千年。 


  NO.1 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2002年跨湖橋發掘出土的這艘獨木舟,經碳十四測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爲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獨木舟殘長5.6米,最寬處53釐米,舟體平均厚度2-3釐米,由整棵馬尾松加工而成。在離獨木舟頭部約一米處有一片面積較大的黑焦面,這些黑焦面是火焦法挖鑿舟體的證據。  

NO.2 世界上最早的漆弓


弓箭是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大約出現在距今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人類最早發明的複合工具。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石鏃屢見不鮮,但弓十分罕見,因爲製作弓箭的木竹等材料極易腐朽,很難保留相關遺蹟。蕭山跨湖橋遺址發現的木弓是中國迄今爲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木弓。木弓殘長121釐米,弓身細圓,弓柎完整,採用韌性良好的桑木邊材製作,弓身表面塗有生漆。


 NO.3 中國最早的甑


甑形狀與罐非常相似,用途類似於現代的蒸籠,使用時放置在另一個陶罐上方,甑底部帶有多個小孔,可以讓水汽通過,蒸熟食物。甑的發明,不僅爲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食物加工方式,還具有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甑的使用是人類利用蒸汽能的最早實踐,也是東方飲食文化區別於西方的一個明顯標誌。


NO.4 中國最早的水平踞織機


跨湖橋遺址出土了骨質緯刀、定經杆、陶紡輪、線輪等紡織工具,早於河姆渡遺址近1000年。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紡輪均爲陶片打製而成,邊緣略作打磨,形狀呈圓形或不規則圓形,中間對鑽一孔。線輪用途不明,呈圓扣狀,邊緣有槽,出土時槽間發現有纏繞的線圈,應該與紡織有關。


NO.5 南中國最早的家豬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豬頜骨標本的齒列明顯扭曲,顯示出因爲下頜的縮短而造成牙齒排列凌亂的證據,證明豬的馴養已經開始。


NO.6 長江下游地區最早的栽培稻


稻穀遺存在跨湖橋遺址中的分佈範圍較廣,遺址地層中發現1000餘顆碳化稻粒。從粒形分析,跨湖橋稻穀的顆粒較短,50%以上的稻穀明顯不同於普通野生稻,是人工馴化後的栽培稻。


同時,跨湖橋先民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發明瞭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農耕工具,骨耜就是其中的代表。它由動物的肩胛骨製成,插綁在木柄上使用,是農耕時翻地的農具。


NO.7 中國最早的“草藥罐”


此件陶釜出土時,器內盛有一捆形狀相近的植物莖枝,莖枝之間不夾雜泥巴,與底腹的接觸面也十分清爽。經綜合分析,它可能是丟棄的煎藥罐,也有專家認爲這是一種原始的煮茶遺蹟。因煎煮物無法進行植物鑑定,無法做出絕對的結論。


NO.8 中國最早的慢輪製陶技術


這是一件木質陶輪底座,檯面中心位置有一個凸起的小圓柱,有明顯摩擦痕跡,是陶輪轉盤用的軸。跨湖橋人發明的慢輪修整技術無疑是製陶史上的一場革命。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慢輪製陶技術。


NO.9 江南地區最早的席狀編織物


在跨湖橋遺址中發現了兩件編織物遺存,其中有一件保存較好的席狀編織物,是江南地區現存最早的編織物。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近期展出

近日,“石說古今·陶玉光輝——敖漢史前文物精品展”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開展。展覽分爲古玉神韻、石韻天工和陶藝之美三個部分,其中的“小豬佩奇”玉豬龍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玉豬龍出土於內蒙古敖漢旗,是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代表,如今正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展出。這個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在敖漢旗博物館最好最精美的一件玉龍,值得我們看上一天。


同樣在今天,蕭山區博物館聯盟舉行了成立儀式,併爲聯盟成員單位授牌。據瞭解,首批聯盟成員包括蕭山博物館、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吳越歷史文書博物館、湯壽潛故居陳列館等15家單位,包含了國有博物館、民營博物館和各類紀念館。


插個題外話,跨湖橋文化如此燦爛,爲何後面卻湮沒無聞了?相信很多人包括小編我之前都比較好奇,所以我特地去查了資料。目前主流觀點是認爲由於環境變化所致,也就是錢塘江海水侵入導致土地鹽鹼化,無法種植,導致跨湖橋人最終放棄了這片據點,遷徙他方。


不看不知道,原來蕭山還曾經有這麼領先世界的文化,果然有時間還是要去博物館轉轉啊。


(來源:蕭山發佈)

       

>>>>

你可能想看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蕭山日報和蕭山發佈APP
蕭山日報&蕭山發佈


點亮讓小編知道你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