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的第6段現已廣泛被中小學歷史考題所引用。)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是災難深重的中國。這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非常頻繁的社會運動、政治鬥爭和軍事衝突。這場大災難一直到今天還未徹底結束。

造成這場大災難的根本原因,就是文藝復興後誕生的新型西方文明對中國衝擊的結果。當然,這場衝擊是以武力介入為其突破點的--鴉片戰爭就是其體現。但是,必須看到武力是新型西方文明力量的集中體現。因此,這是學者們將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作為中國近代史,以及近、現代西方文明衝擊中國的開端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早在鴉片戰爭之前,近代西方文明就已經開始影響中國了,只是那時的影響是較小的。鴉片戰爭則是突破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文明開始大規模的衝擊中國。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部西方文明衝擊中國,以及中國應對西方文明的衝擊的歷史。

從秦漢到鴉片戰爭,這一階段的中國,可以說是儒家文化一統天下的時代(儒家學說雖然是在漢武帝時期取得統治地位的,但是真正的儒家文化並不是隻指儒家學說,而是包括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學說,以及建立在這些學說基礎上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國民心態等各個層面在內的東西的有機結合)。這一時期的中國及中國文明,可以說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極少數文明大國及強國之一。但是,鴉片戰爭打破了這一局面。中國的失敗,說明文藝復興後誕生的新型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要比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優越。由此,中國才進入了一場深刻地文明衝突之中。

近、現代西方文明,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這種文明誕生之後,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化擴張運動,而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深刻地衝擊。對中國的衝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對中國衝擊的結果是儒家文化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但是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至今也沒有在中國大地上取得統治地位。因此,今日的中國還是處於文化混亂時期。

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洋務運動只不過剪斷了一些枝葉,辛亥革命則相當於將這棵大樹砍斷了。但是樹斷了,樹墩還在,一般的樹只要樹墩還在,還是可以萌發的。辛亥革命後的袁世凱復闢,實際上就說明瞭這一現象。五四運動則相當於將這棵大樹的樹墩也挖起來了。從此,復古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樹墩挖起來了,根系還在——根系就是殘留在社會上的民俗、民風及人們頭腦中的傳統意識等。如果說砍斷一棵樹容易,那麼挖樹墩就難多了,清除根系則相當困難了。這也就是現今的中國依然還可以看到許多傳統文化的「影子」的根本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被打敗了,但是西方文明至今還沒有在中國取得統治地位。她對中國所起的作用,現在看來只是使中國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並且這個工業體系的工業制度也不是西方的。而是帶有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以及與蘇聯的工業制度的有機融合。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則是又一次向西方學習。但到目前為止,改革的主要是經濟制度(工業制度和商業制度是其核心內容),還沒有觸及到政治領域。一種文化和文明最終是否被完全接受,取決於政治。因為,政治是國家的「靈魂」,是國家權力和意志的集中體現。因此,到目前為止,中國還遠遠不能說被完全西化了。【由於本公眾號隨時被封,新讀者可添加個人號caoshi26保持聯繫,已有廣州觀察個人號的老讀者請勿再加】

象這樣的狀態持續下去,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有兩個:一是西方文化逐漸在中國取得統治地位,這樣中國最終也就被完全「西化」了;二是出現一些新的中國哲學家,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近、現代西方文化融合起來,創立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出來,由這種新型文化來統治中國,甚至伴隨著中國的逐漸走向強大,再由中國將這種新型文化傳遍到全世界。

這兩條道路,當然是第二條對中國更有利。第二條道路的問題在於,中國傳統文化究竟能不能與近、現代西方文化融合?我認為是能夠的,因為中國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自有其優越之處。另外,中國文化在許多地方是與西方文化相對立的。比如,中國重國家,西方重人民;中國重大一統,西方重多元化;中國重禮制,西方重法制等等。在這些對立因素之中,中國和西方實際上都是片面的。因此,我們只要將這些相互對立的地方「中庸」起來,就基本能做到中西兩種文化的融合了。

當然,上面所說的融合--將兩種文化相互對立的地方「中庸」起來,只是一種低級的融合方式。一種高級的融合方式是立足於「創新」的融合,即以中國現今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以中西兩種文化甚至更多種文化為融合的「素材」,用創新的方式將這兩種或多種文化有機的融合起來。中國當然應該採用高級的融合方式,而不是低級的融合方式。因為,低級的融合方式只能得到與需要融合的文化屬於同一層次的文化,而高級的融合方式則能發展出更高層次的新文化。

怎樣才能將中西兩種文化「高級」的融合起來呢?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中國現今最需要的是什麼?我認為,中國現今最需要的是建立一種能使國家儘快發展起來的「制度」。因為,只有中國儘快發展起來了,中國才能在與他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建立在這種制度上的文明也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我們就需要以中西兩種文化為構建這種「制度」的素材,從這些素材中吸收構建這種「制度」的營養,來構建這種新「制度」。當然,在此,我們還應儘可能的借鑒其他文化中的治國思想,以及從現今的社會主義中吸收其有益成份。

當然,有的人也可能認為,中國不論是西化、還是融合,都要比現今的文化處於混亂狀態強的多。因此,他們既不反對中西文化的融合,也不反對中國的西化。他們認為這兩條道路對中國未來的走向是差不多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從地理上看,世界上有三大地區是最好的,最有利於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判斷一個地區是否有利於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主要看這樣幾個條件:一、是否處於溫帶、亞熱帶地區;二、是否擁有具有大河流域的較大平原;三、是否具有較長、較良好的海岸線)。這三大地區是中國、美國和歐洲。

在這三大地區中,中國雖然屬於其中之一。但是,在這三大地區之中,中國的地理環境實際上是最差的。因為,中國無論是從陸地上看,還是從海上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都是較封閉的。從陸地上看,中國只有一條被稱之謂「絲綢之路」的道路是通向外界的較好的道路。但是,既使是這條道路也是相當漫長和艱險的。從海上看,中國無論是通向北美洲,還是南美洲,或是非洲。朝向中國的航向的地區都是地勢較高、環境較惡劣,不易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地區。相反,背離中國的航向的地區,則是地勢較低,環境較好,較容易發展經濟的地區。

但是,美國和歐洲則正相反,朝向美國和歐洲的地區都是地勢較低,環境較好,較容易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地區。因此,從整個地球來看,整個世界的幾乎所有的較容易發展 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地區,都是圍繞以美國和歐洲為中心地區而「旋轉」的。而中國則處於世界的偏遠一極。因此,如果我們提一個問題--假如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哪一天統一了,首都應該定在哪裡?那麼,我認為應該定在歐洲或美國,尤其是歐洲。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近、現代工業文明才會誕生在歐洲。這樣,相比而言中國則具有較大的外在劣勢。

因此,如果中國被全盤西化了,那麼中國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最終命運必將是消融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之中。但是,如果中國能夠將中國傳統的儒家文明與近、現代西方文明以及社會主義三者融合起來,創立一種全新的文明的話。那麼,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將正好相反,中國由於有了一種內在的「制度」和文明優勢,再加上中國本身的地理環境也是比較良好的--雖然與美國和歐洲相比較差一些,但畢竟是世界上最有利於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三大地區之一。因此中國將有能力戰勝西方,從而避免中華民族滅亡的命運。

因此,對於每一個關心我們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前途的人來說,都應該站起來堅決的反對中國的西化,而努力將中國傳統的儒家文明與近、現代西方文明及社會主義融合起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