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1818年時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處於兩種完全不同的境遇之中。奧斯曼帝國已經走向衰落、逐漸淪為「西亞病夫」;而奧地利作為「神聖同盟」的成員之一,對歐洲事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看奧斯曼帝國。1818年的奧斯曼帝國正處在第30任蘇丹馬哈茂德二世(1808-1839年在位,下圖)的統治下,這是他統治的第11年,奧斯曼帝國也已進入了停滯和衰落期。為了應對北部強敵俄羅斯和奧地利的威脅,馬哈茂德二世繼位後不久便開始進行司法和軍事改革,但他統治早年的改革由於保守派的阻撓並不成功。此時距他1826年成功廢除奧斯曼新軍、進行服飾改革和1839年準備開展「坦志麥特改革」還有一段時間。但無論如何,在馬哈茂德二世統治時代,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已經無法和它的巔峯時代相比。

再來看看1818年的奧地利。此時奧地利正處在弗朗茨一世皇帝(1804-1835年在位,見下圖)的統治下。在著名政治家梅特涅的輔佐下,奧地利最終通過參與反法同盟擊敗了強大的拿破崙、於1815年正式終結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歷史。贏得了拿破崙戰爭勝利後,奧地利立即主持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在首相梅特涅(1773-1859年)的領導下建立了著名的「維也納體系」和俄、奧、普、法等國主導的「神聖同盟」,旨在恢復歐洲的舊秩序。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歐洲強國集體同意保持勢力均衡。此舉部分包括了協助鎮壓任何歐洲帝國境內的內部動亂,保守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政治立場。由於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在此過程中居功至偉,因此史學家也將1815-1848年這段時間稱為「梅特涅時代」。總之,1818年的奧地利國勢正盛,它不僅是德意志地區秩序的主宰者和仲裁者,也是歐洲的外交中心和歐洲秩序的主導者之一,奧地利的外交聲望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點。

「維也納體系」和「梅特涅時代」的締造者——奧地利首相梅特涅


14世紀末到16世紀,土耳其是一個龐大又強大的封建國家----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17世紀起衰落。1818年情況不妙!直到1919年,出了能人凱末爾,發動資產階級革命,1923年宣佈共和。

奧地利則於12世紀形成公國,1818年正風光無限。但1866年在與普魯士帝國的戰爭中失敗!次年被迫與當時作為奧地利一部分的匈牙利簽約,成立二元的君主國「奧匈帝國」,一戰後瓦解,奧地利單獨建國。


謝邀。

本人出生於80年代,成長於90年代,到現在還未成熟,所以對於您所說的上世紀10年代的事情,我冒昧的說一句:I dont know。原諒我不太流暢的英文。thanks very much。

南院就是喜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