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習中文專業7年,一線語文教學、產品研發4年,專註小學和初中,後用4年時間轉戰線上教育和成人教育,對不同人羣的認知心理,教學產品研發,運營運維以及品牌營銷有著豐富的經驗,我會將這些經驗和認識分章節系統化輸出,希望從事同行業,或者有共同困惑的同學一起探討,我只是拋磚引玉,因為內心也有很多困惑和希冀。

什麼是「語文」,寫給家長。 低齡的家長:老師,我們現在怎麼做,可以為孩子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小學低年級家長:老師,我們的識字量多少比較好?您有推薦書單嗎? 小學中高年級:老師,馬上要升學,語文閱讀和作文怎麼提成績?

初1家長:老師,小學到初中,如何做好銜接,孩子不喜歡這個新的語文老師?

初2/3家長:老師,語文怎麼辦?作文就是寫不好,基礎知識記不住,閱讀忽高忽低? 高1家長:老師,語文突然難了,孩子語文成績比初中下降很多? 高2/3家長:老師,高考語文改革了,我們如何提成績?自主招生考試,該如何準備? ......... 每次聽到家長的這些疑問,我可以直面回答,提分=完整的基礎知識體系+閱讀/作文技巧,書單可以給,識字量可以量化,老師不好可以換...... 但這些回復,看似是一個完美的答案,但都是治標不治本,我們不能總是「得病」了纔去「看病」,應該對「語文學科」有一個客觀理性和主觀感性的認識,「預防」大於「治病」,真正明白語文學科,才能更好的協助孩子,營造環境,更好的學習本學科。 語文學科本質:一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 工具性本質是言語運用的能力。 作為母語的系統化學習,其在拼音、字、詞、句、段、篇章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學習體系,也就是國家教委編排的分學段的語文教材。除了拼音是單獨學習,語文的所有基礎知識都放在「課文」中來承載,而「課文」選取於我們現當代文學史上非常優秀的作家作品,通過這些文章的學習,一方面學習了字詞這樣的基礎知識,一方面學習如何分段、概括段意和總結中心思想等。同時會有作文教學,利用學習的基礎知識來模仿閱讀的文章,逐漸從看圖說話、段落仿寫/縮寫/擴寫,到寫一個人,一件事,狀物寫景,再到圍繞一個話題寫一篇議論文、記敘文、散文,要有自己的獨立觀點等等。

言語運用能力,決定了一個孩子的未來理解力、溝通力、輸出力等,越來越被家長重視,同時也是1-9年級考試的重點,由此我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低齡家長(3歲-6歲) 閱讀為主,口語表達為輔: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複述閱讀故事和分享感想; 識字量200-1000(具體看孩子情況),讀書量50-100(許多書需要反覆看) 小學家長(1-6年級) 基礎知識記憶,書寫、閱讀和寫作習慣培養為輔: 從拼音、書寫、組詞、造句、標點符合等等非常基礎的開始,抓住且抓緊孩子的每一個細節,這個階段正確的姿勢正確的習慣掌握正確的知識至關重要,錯過了,再修正,可能要比現在修正花10倍的時間,而且還充滿了「挫敗感」。 一旦學生從學科學習中無法獲得樂趣,或者開始出現「挫敗感」,也就是知識體系不紮實,能力體系達不到的開始,家長要對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格外注意,死盯-是最好的陪伴。 一旦良好的習慣養成,興趣和積極性自驅了,就可以放手讓他自己來,給予更多信任。

關於5-6年級升學:如果真的語文成績一般,可儘快報培訓班,補充技巧和基礎,或者家長做好診斷,協助孩子補充基礎知識,做好技巧的練習和總結。

初中家長(7-9年級)

深度閱讀+寫作訓練為核心,基礎知識背誦為基礎 閱讀質大於量:經典讀本(國家規定的圖書),同時要看讀本解讀,語文是一個感知的學科,這個年齡是訓練「感知」的絕佳時機,也可以理解為對「對美的感知,對人性的感知和思考,對哲學的感知和思考」,所以能夠承載這份感知能力的就是「閱讀與賞析」。 只看書不賞析,看了等於白看; 故事情節不重要,為什麼這樣寫很重要; 中心思想不重要,為什麼作者能體驗和總結出這樣的中心(哲學道理)很重要; 劃分段落結構不重要,為什麼這樣的某篇夠局,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很重要; 使用什麼辭彙不重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詞,在什麼情況下自己可以用很重要;

所以「賞析-解讀」纔是「閱讀」能夠內化的核心,纔是從「輸入」走到「輸出」的橋樑,反而這個橋樑很多時候不被重視,或者無刻意訓練,全靠學生自己體悟,或者遇到好的老師,給一定的解讀和方向,嚴重影響了內化過程,導致「閱讀」和「寫作」能力未形成,更不要說能力遷移,來打卷子,讀一篇陌生文章,寫一篇陌生話題的文章。

同時,寫作訓練必須跟上:日記、周記各種報告,學校已經給予了很大的重視; 家長要做的是,認真閱讀每一篇他的文章和老師的評語,要在一段時間內看到作文訓練中的進步,與孩子談話,有的放矢的詢問困惑或者困難,給予孩子一定幫助,有時候同孩子站在一起,纔是幫助的真正起點。 需要家長投入精力給學校老師或者機構老師,從專業角度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理,以及家庭教育該如何配合等。有木有更好的解決案例可以學習。

高中家長(高一-高三)

哲學思辨、審美思維、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候到來了,你說他叛逆,其實是他在建立自己的思考體系,價值評判體系,深刻與膚淺,就在這個時候潛移默化的拉開了。

今天(3月28日),我在北京的地鐵上,遇到一個人大附中的同學,高几不知,但他在認真讀尼採的《論道德的譜系》,現在已經不是閱讀習慣的培養或者僅僅是技巧的提升階段了,中國非常優秀的中學生已經深入的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根本-哲學問題了,要知道現象背後的本質,本質背後的原理,原理背後是否有邏輯瑕疵,這個邏輯瑕疵是否就是下一個哲學思想誕生的原起點。 這就是一線城市像人大附中這樣的師範類學校學生在閱讀的書籍,作為家長,你突然發現自己好像還不如孩子知道的多,明白的深刻。 高中時期應該是「人」這一生最「博學」的時刻了,當高考結束後,我們的學習又縮小到一個小地方了,開始深耕探索。所以,「博學又深刻」則是大家的一個共同追求了。 高三的同學,學校會進入到體系的總複習裏,任何考試都有規律,高考已經向學生的「素養」要求了,不在是知識或者能力的要求。所以,除了基礎知識+技巧的努力,深刻度、批判性、審美體驗、溝通表達,將成為非常重要的環節。

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明確每個階段「語文」學科在不同年齡段的情況和要求,不要盲目聽從各種推薦書單,也不要盲目跟風報課,關鍵的是對自己學科的認識,對孩子的認識,能夠綜合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有家長願意討論孩子語文學習的,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會回復大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