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家都知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除此以外,他在文藝上也很有造詣,是個大詩人,書法寫得也不錯。在《書斷》中記載,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字寫得非常大氣,跟他的人一樣。雖然曹操的書法不乏讚美之詞,但他的真跡並不多見,只有兩個字,裏面還有一個“錯別字”。

  曹操的真跡在漢中褒谷石門,寫的是“袞雪”兩個字。這兩個字什麼意思呢?因爲旁邊有大河奔流不息,所以意思很有可能是說,河水翻滾,飛騰的浪花就跟雪花一樣。捲起千堆雪。所以就是“滾雪”。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爲什麼寫“袞雪”而不寫“滾雪”呢?難道是錯別字嗎?這裏面有一個傳說。

  相傳漢中的張魯投降曹操以後,曹操非常高興,就在漢中遊山玩水。他到了褒谷石門,看着奔流心情激盪,就寫下了“袞雪”。曹操不是一個人來的,身邊還有侍從呢,還有跟隨的官員呢。這些人裏面肯定有文化人啊,看曹操寫個大白字有點尷尬。有一個人實在忍不住,就告訴曹操,“袞”字應該帶三點水。曹操哈哈大笑,指着河流說:“難道這些水還嫌不夠嗎?”衆人歎服。

  有人認爲,曹操故意把“滾”字的三點水去掉,暴露了他的野心。《說文解字》中有記載,“袞”的意思是天子在祭祀的時候穿的衣服。樣子就是把龍繡在下面,然後龍還要向上攀升。袞也被稱爲卷龍衣。

  曹操這個人物很複雜,他在早期還有忠於漢室的表現,但是他後來對漢室失望,而且軍隊、地盤都是自己打下來的,漸漸就有自立的野心。而把“滾”寫成“袞”正是他代漢自立的野心的體現。

  其實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曹操寫“袞雪”肯定不是錯別字。因爲“袞”在古代也有“滾”的意思。比如杜甫的《醉時歌》的第一句:“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在《晉書》中也有“袞”通“滾”的用法。不過在曹操之前的書面記載,小編才疏學淺,並沒有找到。有人說,自從曹操寫錯以後,“袞”才通“滾”。還有說法,“袞雪”兩字並非曹操手筆,而是訛言。這一點就靠讀者自行判斷吧。總之無論如何,“袞雪”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以及獨一無二的特性,都可以表明它是一個寶貴的藝術珍品。

  參考文獻:《書斷》、《說文解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