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寫文章了,主要是工作學習太忙了。今天這篇文章等不了了,必須和大家聊聊工資這件事情。本來已經不想聊這個問題的,但是發現我這個月到手的工資比起18年12個月多了那麼一點。問了周邊的同事都是這個情況,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我的工資多了,後來一看才發現,原來今年開始新稅法開始啟動。先來回顧一下我之前的幾篇文章,瞭解一下新稅法,六項扣除和年終獎個稅這方面的知識

關於新稅法免徵額提升明升暗降,你口袋的錢變少了麼?

六項專項扣除個人所得稅六項專項扣除|單身狗的緊箍咒

年終獎個稅扣除方式年終獎個稅新政|天上掉個大紅包


先放上國稅局公佈的稅率表,讓大家仔細看看怎麼回事,有點概念

給大家畫個重點,累計進稅針對的是中國居民。居民自然人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連續居留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劃重點,連續,並且如果離境單次不能超過30天,全年累計不能超過90天。

非居民的納稅重點在於每一納稅年度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依照上表按月換算後計算應納稅額。

本文章主要針對的是居民,我做了一張計算表,發現通過累計進稅後最大的關鍵點在於,年頭拿錢多,年尾拿錢少。所以大家別以為自己的工資變多了,隨便花。

以上海,26000稅前月薪,無專項附加扣除為例子,計算一下每個月到手工資數,

分析一下,2.6W的月薪,開頭拿的最多,後面稅級一步步變高,稅後工資一步步縮水,最後到手234,840,稅後約為稅前的75%;

在放上從月薪5K年薪6W的同胞,到月薪9W,年薪百萬的同胞稅前稅後對比;

明顯可以看到,年薪百萬,稅後和稅前比例在60%+;放上對比趨勢圖表給大家看的更直觀一些;


有些敏感的讀者肯定注意到了,居民和非居民納稅情況不一樣,那麼到底國家的政策是偏向居民還是非居民呢?

非居民——各月納稅情況細分

居民&非居民——納稅情況對比

分析結果是居民和非居民在都是12個月的情況下,納稅情況一致,但是居民能夠在較早的月份拿到更多的現金,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錢到後面越來越不值錢,因為通貨膨脹和複利能夠在越早的時候拿到越多的錢收益是更多的。

算了那麼多,只想告訴大家,省著點花,別成為一個月光族~因為你後面幾個月錢會變少。

關於計算表,由於數據量龐大,我沒在文章中體現,想計算一下自己每個月收入情況的,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輸入「女郎札記」,關注本公眾號回復「累計個稅」獲得計算文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