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是沒有國旗意識的,皇帝出行的時候,有龍旗就行;軍隊打仗,有軍旗就可以。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那些西方國家紛紛有了自己的國旗,而晚清時期的大清,卻還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旗。

  李鴻章作爲一個晚清時期頗爲高調的外交老手,一生出訪許多國家,外交經驗豐富,他在一番考察之後認爲,國旗是一國主權的重要象徵,意義重大,因此必須要設計一面國旗。在李鴻章的力爭下,清政府才重視起來,並最終選擇了龍旗作爲他們的國旗。

  雖然晚清已經沒落了,但後面還有一些藩屬國對大清忠心耿耿。作爲藩屬國,看到宗主國有了國旗,也紛紛加以仿效,比如韓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太極國旗,體現了中國古老的《周易》思想。

  而在這些藩屬國裏面,不丹也是一個比較忠誠大清的國家,他們看到大清有了自己的五爪金龍的國旗之後,也跟着仿製,以示緊跟大清。但是作爲藩屬國,不丹也深深懂得,不能太出格,絕不能有超越禮制情況的出現,因此他們在改良之後,仿照清朝的五爪金龍,設計出了一面四爪金龍的國旗圖案,並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觀看不丹的國旗,從圖案上看,他無疑是一種龍旗,外觀呈長方形,長和寬之比爲3∶2。旗幟上面,先是由金黃色和桔紅色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了一個鮮豔的金黃色的圖案,而圖案的中間,則是一條白色的飛龍,在這條飛龍的四個爪子上,各自抓有一顆白而亮的寶珠。這些寶珠,主要是威力和聖潔的象徵。

  從不丹國旗的寓意上看,他們選擇金黃色,主要象徵的是國王的權力和在王國中的地位;桔紅色主要代表的是僧侶長袍的顏色,是佛教精神力量的一大象徵;而龍的圖案,主要是象徵着國家權力。正因爲如此,不丹因爲飛龍形狀的國旗,他們也自稱爲“神龍之國”。

  不過隨着西方列強對清朝侵略的加深,不丹這裏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在英國殖民者的逐步入侵後,不得不脫離清王朝,成爲了英國的附屬國。1910年,英國正式和不丹簽訂條約,規定不丹的外交關係受英國管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殖民勢力在不丹遭到了瓦解,他們從印度等亞洲地區撤退之後,印度轉而取代英國,接受了許多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特權,比如印度和不丹的關係即是如此。印度獨立後,就和不丹簽訂了友好條約,印度憑藉着自身的強大武力,壓迫不丹臣服於他們,外交關係方面要受印度的指導。

  正因爲這樣的一個關係,所以時至今日,在亞洲地區,不丹是唯一一個未和我國建交的國家。當然這裏面也有不丹自身的因素在內,因爲不丹國力弱小,比較貧窮,他們連在其他國家租借或修建大型使館的資金都不富裕,所以也就懶省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