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行政區劃

簡史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埃及、蘇丹、烏干達、肯亞紛紛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丹南部地區原本傾向歸入烏干達,但在 1947 年的「朱巴會議」中,英國卻決定將其與蘇丹北部統一,組成蘇丹共和國。

  然而,在種族、文化、宗教方面都有巨大差異的情況下,西元 1955 和 1982 年先後爆發了兩次「蘇丹內戰」,死亡人數達到數百萬,直到 2005 年簽訂《全面和平協定》(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才結束長期內戰,並確定舉辦獨立公投。

  獨立公投的範圍,涵蓋了北緯十度以南的十個省份,粗估合格選民約有三百九十萬,自 2011 年一月九日起連續七天,在國內外三千多個投票站開始投票,同月三十日的計票結果顯示,在約 98% 的投票率下,有高達 98.93% 的選民支持與蘇丹分離,同年七月九日,蘇丹南部正式宣告獨立,並基於熟悉程度與便利,定國號為「南蘇丹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ern Sudan),成為非洲第五十四個國家,並可望在一週之內獲得聯合國承認,成為聯合國第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

自然地理

  南蘇丹顧名思義位於蘇丹的南部,是一個內陸國,地形上以臺地(或可視為地勢較低的高原)為主,年雨量 600-2000mm 不等,大部分屬於熱帶莽原氣候(恰好位於高地、熱帶雨林和熱帶沙漠之過渡地帶),這裡同時也位居尼羅河的上游,有白尼羅河(White Nile)自南而北貫穿國土,因為坡度突然減緩、河水流速減慢的關係,雨季會氾濫,並形成大片的沼澤地帶,稱為「蘇德沼澤區」(Sudd Swamp),面積最大時超過五萬平方公里,這雖然有助於沿岸牧草地的恢復,但也使得當地的尼羅人(Nilotic people,龍騰版高中地理第三冊第一百六十六頁圖 13-4 譯為尼洛提克人)必須在雨季來臨時(每年五至十月)遷居高地,等待洪水退去,不過,也有附近部落的人們會利用蘆葦編成浮島,在其上暫居,形成一種移動式的捕魚營地。

蘆葦浮島

人文地理

  該國獨立對世界地理的第一項影響是,使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由蘇丹改為阿爾及利亞。

  南蘇丹人口約為八百三十萬,面積約六十二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僅有十三人左右,算得上是地廣人稀,首都朱巴(Juba)的位置偏向國土南方,被認為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基礎建設最差的首都,人口約三十七萬(2010),大部分地面仍是泥土路,晴天時塵土飛揚,雨天時滿地泥濘,都還需要依賴當地的中資企業協助改善。

南蘇丹首都

  南蘇丹在種族上以黑人為主,宗教上也偏向原始的泛靈信仰,此外還有受英國殖民影響所留下的基督教信仰,與阿拉伯血統、奉行伊斯蘭律法的北方有著明顯的區別,英語是當地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另外尚有阿拉伯語和各族母語通行,經濟上農牧並行,高梁、小米、玉米、蔬菜、牛、魚是主要的物產,更重要的是,南蘇丹蘊藏有相當豐富的石油,產量高佔原蘇丹的 75%-85%,目前南、北蘇丹暫時同意均分當地的石油利益,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把自己的資源無條件地和他國分享,更何況南、北蘇丹至今在南柯多方高原(South Kordofan)都還有邊界武力衝突,造成七萬多人流離失所,以致於必須靠聯合國七千名的維和部隊來維護安全,未來在中、美等國際勢力虎視眈眈的情況之下,局勢是否還有所變化,仍為一項重要隱憂。

其它補充

南蘇丹國旗

  南蘇丹的國旗共有五項元素,黑色象徵南蘇丹的人民(以黑人為主),紅色象徵為自由而流的鮮血,綠色象徵土地,左方的藍色三角代表尼羅河,黃星則代表「伯利恆之星」,該星亦被稱為「耶誕之星」或「耶穌之星」,據聖經記載,是耶穌降生時天上一顆特別的光體,指引來自東方的三位占星術士找到耶穌。

南蘇丹舊國徽  南蘇丹新國徽  

  左圖為南蘇丹的舊國徽,內部暫時係引用自原蘇丹共和國的國徽,差異點在於將飾帶上的文字(上方:勝利屬於我們/下方:蘇丹共和國)由阿拉伯文改成了英文,中間的動物是一隻蛇鷲,又稱「鷺鷹」或「秘書鳥」,為生長在漠南非洲草原上的一種大型猛禽,以昆蟲、小型哺乳動物、蜥蜴、蛇、幼鳥與鳥蛋為主食,有時甚至會吃動物屍體;至於外部文字,在下者為「GOSS」,是上方文字「南蘇丹政府」(Government Of Southern Sudan)的縮寫。

  右圖為南蘇丹在獨立之後所使用的新國徽,中央為一隻吼海雕,又稱非洲海雕、非洲魚鷹,同樣也是一種原生於漠南非洲的大型猛禽,但主要是以魚、小龜、水鳥和腐肉為食。白色飾帶上為國家格言「正義、自由、繁榮」(Justice、Liberty、Prosperity),黃色飾帶上則為國號「南非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Sudan)。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與相關新聞報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