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快遞員都是風裏來雨裏去送包裹、給你打電話發短信的小哥哥?

  錯了!還有一些普通消費者看不見的快遞小哥,他們的工具不是走街串巷的三輪車、摩托車,而是鍵盤、鼠標,他們的工作不是扛着大包小包送貨到家,而是在幕後編程序、操作機器人。

  這些“隱身”快遞員的工作成果,就是用戶刷臉取件的快遞櫃、不需要人力搬運的物流園,以及會打電話詢問收件人如何派件的人工智能“小姐姐”等高科技。

  當快遞業逐漸從搬貨送貨向智慧物流轉型,一大批新職業隨之誕生。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最近聯合發佈了13個新職業,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等一批新職業,都與智慧物流息息相關。

  快遞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職業

  今年3月,阿里巴巴旗下物流平臺菜鳥在浙江省的首個菜鳥“未來園區”在嘉興市正式投入運營。

  跟普通物流園不同,這個園區的主要勞動力是機器人——消費者在網上下單後,機器人攀越高達十層樓的自動立體倉,將成批的商品取出,交由無人叉車運輸,機械臂移動翻飛,把批量商品按訂單量拆成零散商品,逐一貼上快遞面單,再按照不同的包裹地址進行自動分撥,順着不鏽鋼的傳輸軌道滑落到自己對應的區域。

  從存儲、出庫、拆零、貼快遞面單,再到分撥,整個園區全流程無人操作。

  菜鳥嘉興未來園區的合作伙伴是深圳北領科技物流有限公司。30歲的王飛飛是公司派駐到嘉興園區的一位倉內運營師。他的職業,在人社部公佈的13個新職業中被稱爲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

  王飛飛曾經在物流園區幹過打包工,搬包裹、做包裝,是重體力活。但現在,他每天和同事們就坐在機械臂的對面,使用計算機組織和保障園區內的機械臂、機器人正常揀選商品、打包發貨。

  “原來當揀選工人時,我一天要走幾萬步,現在一天只走2000步左右。一個機械臂工作一天可以避免工人彎腰兩萬次。”王飛飛笑稱自己幾乎“無事可幹”,因爲所有的訂單彙集、指令下達都由計算機自己完成,他和同事們只需要巡視和保障機器正常運轉即可,“工作更輕鬆,但效率反而提高了,我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倍。”

  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王飛飛在菜鳥未來園區裏保障機器人的運營。

  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也進入了智慧物流業。去年下半年,圓通、中通、申通、天天、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都上線了一位聲音甜美的小姐姐,她會在派件之前給收件人打電話,詢問當天是否在家、如何派件比較方便,並將結果實時反饋到快遞員手機端,省去了快遞員每天頻繁撥打電話的麻煩。

  2018年“雙11”期間,這個機器人“小姐姐”每天幫快遞員撥打100多萬個電話。因爲由於系統本身佈置在雲端,與菜鳥網絡裏的快遞信息相連,語音助手還能做單個快遞員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說,查詢明天有沒有快遞送到,是哪家快遞公司的。

  研發這款快遞語音機器人的是一位“90後”小姑娘方美婷。她所從事的也是此前物流業前所未有的新職業——智能產品的運營專家。

  新職業背後,萬億規模的智慧物流市場正在形成

  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進入物流行業之後,原本有人擔憂人工智能會取代現有勞動力,但這種情況不僅沒有發生,新技術反而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

  目前,全國多地都出現了無人物流園、智能倉庫,大量IoT設備、機器人都有賴於物聯網和工業機器人的工程技術人員部署、維護。許多原本的物流從業者,像王飛飛一樣,接受培訓後,迅速走上了新崗位。

  一些高學歷的人才也在此時加入了物流業。孫平吉是浙江寧波奉化人,201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後,他加入了菜鳥,承擔了研發刷臉取件櫃技術的任務,成爲項目負責人。在團隊的努力下,刷臉取件完成了場景落地從0到1的全過程。

  今年3月,全國所有帶攝像頭的菜鳥驛站智能櫃都開通了刷臉取件功能,消費者可以在櫃子上自主選擇、實名認證、授權,使用刷臉取件功能。智能快遞櫃帶動了大量物聯網技術人才、人工智能人才涌入該領域。

  新從業者涌入新職業的背後,廣闊的物流新產業正在形成。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互聯網時代,產業升級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依存度顯著提升。和整個製造業一樣,物流業作爲製造業運轉的重要紐帶,也隨之進行着產業升級。

  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2019中國智慧物流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當前物流企業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數據、物流雲、物流設備三大領域,2018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爲,隨着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新零售、智能製造等領域對物流的更高要求,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

  這個市場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傳統玩家。今年初,以圖像識別起家的曠視科技宣佈大規模進軍物流業,宣佈推出河圖機器人操作系統。目前河圖已在菜鳥旗下多個倉庫內投入使用。

  對於轉型中的製造業來說,智慧物流技術不僅是運轉的紐帶,智慧物流本身需要的工業機器人、智能設備等,也將推動製造業新舊動能轉換,成爲帶動製造業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以物流機器人爲例,目前已形成千億規模的市場。快倉上線是國內較大的物流機器人提供商,他們合作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已經超200個,爲一批技術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研發工程師超過70%,碩博士佔員工總數的三成。

  中國已擁有全球智慧物流先進水平

  語音助手挺過“雙十一”之後,方美婷和同事們正在訓練機器人識別方言,熟悉各地習慣,比如成都市民喜歡把快件放在自提櫃,廣東人習慣給快遞員小費的習慣,語音助手需要做出恰當反饋;刷臉取件全國普及之後,孫平吉還在嘗試結合刷臉和物流場景,打造後續的產品,目前他們正在研究刷臉寄件,確保寄件安全;王飛飛和同事們只靠一部手機,就可以管理園區,保障700臺機器人同時作業。

  “在智慧物流發展上,中國和美日等發達國家已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但中國物流市場場景應用更多元,應用規模更大,也更高頻,因此中國企業在倉儲機器人、無人駕駛、無人機、大數據技術等方面初步建立技術領先優勢。”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這個變化,市場需求是主因,“中國物流市場70%左右是中小企業,傳統物流企業已經處在成本的臨界點,很難再從傳統物流模式和設備設施上創造利潤或降低成本了,但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可讓物流企業效率更高,可以更深入地降低物流成本。”

  但他提醒,由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市場資源分散性、勞動就業問題等,使得中國這種中小物流企業居主的生態有其長期存在的客觀性和合理性。近年來,包括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直接或間接介入物流市場後,打造菜鳥網絡這樣的超級互聯網生態平臺,通過數字技術對一些區域中小物流企業實現就地升級,就地把人、車、貨、場數字化,以數字流導流物流服務,反而利於更高效更快速地改變中國物流市場的螞蟻雄兵。而互聯網巨頭也讓中國物流市場競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賽道切換到依靠技術驅動,依靠資本槓桿,創新商業模式的新賽道上。

  短評:智慧物流帶來更安全的物流環境

  智慧物流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也需要更關注隱私保護問題。

  智慧物流以物聯網爲引領,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刷臉取件、寄件,手機掃碼下單、支付,每一個環節都有個人數據在物流各個環節流轉,如果沒有嚴格法規保護必然面臨更多風險,包括快遞、外賣、到家配送等涉及C端服務的物流企業,都可能成爲個人隱私數據的超級蓄水池和分發源。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5%的受訪網民希望智慧物流技術未來能改善當下物流配送中個人隱私泄露的問題。

  其實這也是商業公司在追求的。尤其是對於大公司來說,絕不希望自己的數據外泄,也承擔不起用戶數據泄漏的後果。目前,包括菜鳥、騰訊等領先企業都在加緊區塊鏈技術在物流與供應鏈領域的應用,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和設備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等。

  其實,智慧物流技術的應用已經在減少人工在各個環節的參與,提供更完備的隱私保護,比如現在很多快遞企業推出的隱私面單、掃碼發件,在包裹上已經隱去了收件人、發件人的信息。這也是智慧物流帶來的良好體驗。

  (經濟日報 記者:佘穎 責編:雷雨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