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是我國14個鄰國之一,北隔喜馬拉雅山與我國相鄰,其他東西南三面都和印度接壤,在中印兩個大國之間,尼泊爾只是一個小國。但如果和世界其他國家對比,尼泊爾其實並不算小。它的面積達到了14.7萬平方公里,只比今天的英國小了10萬平方公里。而歷史上的尼泊爾,面積還要更大,有着將盡2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可惜後來有三分之一的國土,淪爲了印度的土地,尼泊爾的輪廓才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尼泊爾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1768年,廓爾喀部落的國王統一尼泊爾全境,建立了沙阿王朝。由於統治者來自廓爾喀,人們習慣把沙阿王朝叫做廓爾喀王朝,稱尼泊爾人爲廓爾喀人。當時尼泊爾的統治區域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部到達了印度的恆河流域。隨着領土的不斷擴大,廓爾喀人野心膨脹,竟然妄圖挑釁清朝的權威。

  1788年,打遍南亞無敵手的廓爾喀,揮師北上侵入了清朝境內。由於清朝疏於防範,廓爾喀人大肆劫掠,搶走了大批財物。消息傳到北京,乾隆皇帝震怒,急命大將福康安連同參贊大臣海蘭察,率領清軍討伐廓爾喀。清軍進展神速,六戰六捷,殺敵四千,將廓爾喀人驅趕到了喜馬拉雅山南麓,並乘勝反攻到了廓爾喀首都陽布城下(今加德滿都),迫使廓爾喀人臣服於清朝,並願意每五年到北京朝貢一次。

  有了這次教訓,廓爾喀人再也不敢冒犯清廷,從此安安心心的成了清朝的藩屬國。18世紀末,英國人開始在南亞大規模擴張領地,並很快吞併了整個印度。然而當英國殖民者準備繼續北上吞併尼泊爾時,卻被驍勇善戰的廓爾喀人打敗。廓爾喀人繳獲英軍財物和裝備後,準備獻給清朝請功。但由於語言不同, 當廓爾喀人提起“英國”二字時,清朝還以爲“英國”只是南亞地區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國。清朝覺得,這個“英國”連自己的屬國都打不過,根本不足爲慮,所以沒有重視,這也導致直到鴉片戰爭爆發,道光皇帝仍不知英國在哪。

  事實上,早在19世紀初,英國人就已經吞併印度,成了清朝的鄰國。佔領印度全境後,英國人的殖民觸角不斷向北延伸,而尼泊爾正是擋在英國面前的一個絆腳石。第一次入侵尼泊爾失敗後,英軍糾集人馬發動了第二次廓爾喀戰爭,這一次廓爾喀軍戰敗,但英軍也不足以吞併尼泊爾全境。於是雙方簽訂了一個不平等條約《蘇高利條約》,英軍退兵,尼泊爾將錫金(包括大吉嶺)、庫馬盎、加瓦爾在內的將近三分之一的領土割讓給了英屬印度。

  從此尼泊爾三分之一領土成了英屬印度的土地,英國人在那裏建設城市,擴大影響力,並不斷遷入印度人。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侵佔的尼泊爾國土。這片土地也就在形式上,成了印度的土地。在這個世界上,想要擴張領土無非兩種方式,一個是購買,一個是戰爭。但像印度這樣,坐享其成的,還真是少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