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太平天國失敗最大的原因,是高層不團結,搞內訌,製造“天京事變”,從而造成太平軍將士信仰動搖,離心離德。

  不過,忠王李秀成被俘,在清軍的監獄總結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天國之十誤”中,卻只把這個理由排在第四位。排在前三位的,講的都是林鳳祥、李開芳北伐的事。認爲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是“誤國之首”。

  (李秀成劇照)

  李秀成搞的這個總結,就有些讓我們不理解了。固然,林鳳祥、李開芳組織的北伐戰爭最後失敗了,但實際上也就是損失了2萬餘人,對太平天國並沒有傷筋動骨。而且,林鳳祥、李開芳雖然全軍覆滅了,但並不是一無是處,實際上,這場戰爭對太平天國的功績是不小的。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肯定不能只是死守天京,向外發展是必然的。要向外發展,自然只有向北和向西兩條路。而派出這兩支力量,將在西邊和北邊建立兩個戰略據點,牽制清軍的力量。這樣,就避免了清軍把所有的力量都加在天京一個點上。說起來,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所有的軍隊,無不採用這樣的辦法。連劉邦當年,也是分兵兩路,一路是劉邦對抗項羽的主力軍,一路是韓信站在外圍,打擊趙國、齊國等軍隊。要是劉邦和韓信呆在一起,早就被項羽給滅了。

  而且,林鳳祥、李開芳之所以失敗,並不是東王楊秀清派他們出去的錯誤,而是林鳳祥和李開芳自身的戰術安排錯誤。如果他們不是一味地對北方的城市進行猛攻,而是選擇清軍防守薄弱的地區建立根據地。站穩腳跟後,再和清軍打仗。這樣一來,他們肯定是不會失敗的。只是因爲他們一開始打得太順利了,誤判了形勢,一味窮追猛打,最後才造成失敗。

  由此可見,李秀成的總結,顯然很沒道理。

  (天京事變)

  那麼,既然很沒道理,李秀成爲什麼卻把這件事排在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前三位。反而最重要的“天京事變”,卻放在第四位呢?

  推測李秀成的心思,我認爲,李秀成之所以要這樣排,可能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北伐戰爭的失敗,嚴重影響了太平軍的士氣。

  在太平軍北伐之前,他們基本上打的是勝仗。雖然也有永安失敗、長沙失敗等一些戰役的失敗。但這都是前期的失敗,並沒有影響太平軍的士氣。而且最終太平軍反敗爲勝,定都天京。

  但是北伐戰爭卻是全軍覆沒,這讓太平軍深爲驚恐,讓他們看到了清廷北方力量的強大。因此在打仗的時候,再不像之前那樣,抱定必勝的信心。打仗開始瞻前顧後,畏手畏腳。

  也就是說,李秀成認爲,北伐戰爭嚴重影響了太平軍的士氣,對太平軍產生了深遠的心理影響。

  (太平軍北伐)

  二、李秀成認爲東王楊秀清是禍亂的根源。

  我們前面才分析過,實際上北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林鳳祥、李開芳的戰術失敗,同時還有太平軍大本營的救援不及。並非是楊秀清的安排失敗。

  我們來看看李秀成的原話:“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顯然,李秀成在這裏並沒有指責林鳳祥和李開芳,而是指責東王。包括第二條“ 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第三條“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其實都是在指責東王楊秀清的指揮錯誤。接着再說第四條“天京事變”,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本來是北王殺東王,李秀成說是“兩家相殺”。由此可見,李秀成所要表達的,全是對東王的不滿,東王是太平天國失敗的罪魁禍首。

  當然了,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外,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李秀成的供狀,被曾國藩人爲調整了順序。並找人按照李秀成的筆跡,重新抄錄。因爲據傳言,李秀成的所謂“自供狀”,其實有個目的,是攛掇曾國藩造反。他分析那些,都是在爲曾國藩出謀劃策。但是曾國藩不想造反,同時又不想讓清廷知道李秀成有這樣的想法,因此,纔在李秀成的自供狀中動了手腳,把李秀成塑造成一個向清廷搖尾乞憐投降的形象。爲了掩人耳目,又急急忙忙把李秀成殺死。

  如果這話是真的話,把北伐說成是太平軍最大的錯誤,就是李秀成想投降的一個表現:清廷是不可戰勝的,太平軍想北伐,直取清廷老巢,是極爲錯誤的!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