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音是指音同或音近現象。漢字「雞」的諧音字很多:《新華字典》(1990 ,北京商務印書館)收錄「雞」的同音、近音字共有118個;《現代漢語詞典》收錄146個。但實際語用中「雞」的最為突出的諧音字主要有兩個:「吉」與「妓」。從語音學的角度而言,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雞」屬於陰平聲,「吉」屬於上聲,「妓 」屬於去聲,這三個漢字同音異調,但漢族人仍然把後兩個字與前者從語用上加以聯繫從而產生漢字「雞」的諧音語義現象。語言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來傳載意義。一種具體語言的音與義之間的關係往往具有社會約定性,即語音的表意功能是社會賦予的。但特定的語音同特定的意義的結合則受制於社會語用習慣。漢字「雞」的諧音語義使用必然存在一定的語用心理認知理據。本文擬對漢字「雞」的兩種諧音語用加以解讀。

一、雞與吉

  在中國漢族傳統動物文化里,雞是納吉迎祥的崇物。在許多場合,「雞」字都是「吉祥」的代名詞。人們依據「雞」與「吉」諧音,取「雞」與「吉」的同音口彩;同時,將雞的美德及其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嚮往投射到話語指稱對象。雞與吉的隱喻語義語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婚俗文化

  中國人認為,動物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從古代到現代,我國有許多地方在婚娶喜事中用雞作陪嫁,象徵新人有良好的品質。如,山東一些地區有「抱雞」的婚俗。娶親時,女家選一男孩抱只母雞,隨花轎出發,前往送親。因雞與「吉」諧音,抱雞圖的是吉利。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流行「雞米禮」的風俗。嫡親或姻親之間在出生、結婚、蓋房時互送公雞和米酒。土家族男女青年一起踢毽子(稱踢毽子為「踢雞」),一人將「雞」踢起,眾人都去爭接,接到「雞」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後,「踢雞」就成了談情說愛的媒介。貴州畢節縣一些邊遠苗鄉的苗族婚俗中保留著「看雞卦」來驗證吉兆的現象。

(二) 裝飾文化

  雞的圖樣是中國傳統裝飾中的常見紋樣,如窗花、燈花、服飾、年畫、祭祀等。比如,工藝品中,公雞與牡丹花的裝飾圖案取牡丹「富貴」之意,「公」雞善「鳴」如「功名」之瑞,合成「富貴功名」的口彩;公雞與雞冠花的圖飾,取「官上加官」、「步步高升」的美意。此外還有畫公雞高鳴,五隻雛雞聆聽的「教五子」圖案,典出《三字經》中燕山竇禹均修身行善,教導五子成名的故事,以雞「叫」諧「教」,寓意極其巧妙。與這一圖案異曲同工的「五子登科」圖案,畫公雞與五雛雞在窠中玩耍,也是取「窠」與「科」的諧音,寓及第之喜。此外,還有一些含雞的裝飾圖樣,表示多子多福、富貴吉祥、家庭和睦等,其象徵吉祥的意義含蓄、蘊藉、雋永、耐人尋味。

(三)農曆文化

  關於吉日(雞日)的由來,漢代東方塑《占書》中有:「歲有八曰:一曰雞,二曰犬,三曰豕(豬),四曰羊,五曰牛,六曰馬,七曰人,八曰谷。」 漢代將正月初一定「為雞日,是日天晴,所主之物育,明則災。是日人們戒殺雞,忌打罵,餵養也較平素精心豐厚,盼其繁衍興旺。」由此可見,將正月初一這個最大的日子定位「雞」(吉)日,正是其讀音和「吉」相近。此外,雞年與吉年的聯繫則是因為按照我國傳統觀念,雞在十二生肖中象徵著振奮和吉祥,古代的雞代表著光明使者,表示人們對美好的嚮往。另外,雞還象徵著勤勞,故民俗中有「金雞報曉」和「金雞報春」等說法。

(四)飲食文化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唐代孟浩然《過故人庄》)。在我國許多地方,逢年過節,餐桌上都有雞肉這道菜,中國人講究「無雞不成席」,古語有「無雞不成宴,無雞不成歡」。雞鴨魚肉,雞居首位,是為「萬事吉(雞)當頭」之意。在雞餚中,全雞、整雞的飲食習俗,則是取其「全吉」的意思。雞有時又被美稱為鳳,在廣東把雞肉與蛇熬制的聞名菜肴稱「龍鳳湯」,則是取「龍鳳吉祥」之意。從上述四個方面看,人們在使用「雞」這個漢字時,眼見為實地目睹或者腦海中浮現動物「雞」的形象;同時,人們在使用「雞」字時也在傳遞動物「雞」帶給人們的美好意蘊,即與「吉」有關聯的褒性語義:吉祥、吉利。體現了人們以雞喻吉的語用認知心理,是關於「雞」字的客觀指稱意義與主觀心理喻意的交融語用過程。道爾吉(2000)強調,諧音在漢文化中有著重要作用,諧音表義形式反映漢民族求吉利、避凶邪、重含蓄、忌直言等民族語用的文化內涵。雞與吉的關聯使用反映了漢民族「借實映虛」的語用認知心理。

二、雞與妓

  「雞」與「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有語用上的高度關聯。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以解釋:漢字「妓」的語義流變;「雞」指稱「妓」的歷史與現狀;「雞」與「妓」語用關聯的語言學解釋。

(一)「妓」的語義流變

  王書奴(1988)、陳少芳(1998)等在妓女問題研究中對「妓」的語源進行了考證。從語源看,妓並非一開始就指稱以賣淫為業的女子,本義是指以歌舞為業。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妓,婦人小物也」。《華嚴經·音義》引魏時張揖著《埤蒼》中曰:「妓,美女也」;又引隋時陸法言《切韻》說:「妓,女樂也。」「妓」字與「伎」、「技」等字在古代通用,等同於現今日本歌舞伎中的「伎」。即使與「娼」、「倡」等字聯用(《說文解字》「倡,樂也」意指從事歌舞的樂工藝人),也是指從事歌舞藝術、容貌嬌媚的女子。出賣肉體換取錢財的女子被稱為「妓女」,是後來發展的詞義。它始於魏晉六朝或唐宋,成熟於明清。由此,「妓」字的語義指稱經歷了由褒義「美女、樂女、技巧」到貶義「妓女」的語義降格的流變。

(二)「雞」指稱「妓」的歷史與現狀

  根據劉瑞明(2002,2003),宋元時期便有把妓女叫做雞的記載。如,《東京夢華錄 卷二·播樓東街巷》:「向東日東雞兒巷,向西日西雞兒巷,皆妓館所居廣。」元代喬吉《水仙子·憶情》:「說相思難撥回頭,夜月雞兒巷,春風燕子樓,一日三秋產。」現在「雞」指稱「妓」,為國人熟知。在漢民俗語言中,雞成為娼妓的俗稱,使用十分普通,由此滋生了一系列隱語:「野雞」指暗娼或下等的妓女;「雞仔」,四川犯罪團伙指男妓;「雞婆、雞頭、雞窩」,廣東賣淫團伙分別指暗娼、老鴇/皮條客和地下的賣淫場所;「看雞佬」,香港黑道稱負責監視妓女行為的男人;政府的反娼人員,被戲稱為「叉雞佬」。新近,網路上關於香港某議員涉嫌嫖妓的議論有一句話為:「偷食東莞雞(指妓女),周身紅火蟻(指一身的牛皮癬)」。在這個語境中,「食雞」等同於「嫖妓」。在英文里,Massage意思是「按摩」,音譯,但帶有色情的按摩在台灣隱語中被稱作「馬殺雞」。因此雞指稱妓的用法較為普遍。

(三)「雞」指稱「妓」的語言學解釋

  1.諧音隱語說

  關於「雞」指稱「妓」的語言學解釋,漢語界大多持諧音隱語說。如,周日安、廉潔(1999)對諧音與隱語進行了專題研究,指出,諧音在隱語構成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諧音是隱語與所指建立聯繫的重要手段之一;同音替代、近音流轉,是隱語滋生繁衍的一種常見形式。關於雞指稱妓的語言使用,他們認為,妓女俗稱雞,是諧音隱語用法。關於隱語的含義,劉勰《文心雕龍》有「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的說法。別生一說曰遁辭,不直言曰譎,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隱語是隱去本事而假以他辭來暗示的語言。隱語的實質是「隱實示虛」——重含蓄、忌直言。隱實示虛具有兩種功能:一方面,可以進行語言智力遊戲的猜謎;另一方面,避實就虛,不便明說只好借虛示實(如委婉語、行業隱語)。有些行業隱語源於行業禁忌。行業隱語更大的一個作用就是隱蔽保密,局外人很難聽懂。妓自古以來在各個國家雖存在但屬於不良性質的社會現象,是政府治理的主要領域之一。其行業用語具有秘密性或隱秘性。所以,有關妓現象的詞語大都採用了避實就虛的說法。民俗漢語中把食品雞翅、雞爪譽說為鳳翅、鳳爪。香港色情業移花接木,把指稱妓女之雞換說為鳳,如「鳳姐」、「阿嬸鳳」、「一樓一鳳」、「燈箱鳳」、「徵友鳳」等。明代《金瓶梅》等作品中還有諧音敺弁窋之說。由雞、鳳再到粉,對局外人而言,其指稱妓現象的隱秘程度逐漸加大。

  2.認知隱喻說

  我們認為,漢語界現有的諧音隱語說未能從根本上對「妓」稱作「雞」作出解釋。為什麼「妓」沒有被其他諧音字加以指稱而達到隱實示虛的語用目的呢?此外,把「妓」稱作「雞」,或者「雞」指稱「妓」,並非漢語俗語獨有,其他語言(如英語chick,chicken的俗用)也有。文化語義學研究詞語本身意義(自然屬性義位)之外的、能產生聯想的內涵意義(文化內涵義位),但不能從根本上揭示「妓」與「雞」關聯語用的本質。根據前述隱語的界定,本事與他辭之所以可以關聯,並不一定完全因為諧音。諧音只是一種外在關聯。構成隱語的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是本質性的支撐點。聯想意義是如何生成的,這就需要認知語言學,特別是認知語義學/隱喻學的解釋。許多語詞既有其最基本的意義(字面意義),又有其引申/聯想意義,後者現在大多被稱之為隱喻意義,即指某個字/詞用於指稱其字面意義之外的事物的意義。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相關和可比關係。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了解和體會某一種事物。隱喻意義是兩個類屬不同的語義場之間的語義映射,是從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和結果。隱喻學中使用了投射這一術語。前者投射到後者上或通過前者來理解後者。正如前面所言,把「妓」稱作「雞」可見並非漢語獨有,其他語言也有,這反映了人類語言使用存在共同的語用認知心理。聯繫英語和漢語,「雞」與「妓」的緊密關聯,歸根結底是人們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看到了動物「雞」和社會階層中的「妓」之間在客觀性和社會功能上的相似處:①供人享用——「雞」的肉和蛋營養價值高,供人食用;根據「食色,性也」,「妓」作為商業性性服務者,提供自己的身體進行有償性使用,因此,「妓」也在供人「食」用。②胡亂地交配、繁殖——「雞」和「妓」在交配方面沒有對象的固定性。這些相似處正是「雞」可以隱喻「妓」的認知語用基礎。因此,漢語界現有的諧音隱語說只能在漢語內部對漢字「雞」指稱「妓」作出表層解釋,而跨語言的認知隱喻說更能從根本上對漢字「雞」指稱「妓」作出合理解釋。本文對漢字「雞」的諧音語義及其語用認知心理理據進行了嘗試性的語言學解讀。在中國漢民族文化語境中,人們從雞的動物特性中演繹、聯想出它的象徵意義, 視其不同的語境和場合使漢字「雞」有褒(吉)、貶(妓)不同的語義。從表面或形式上看,「雞」指稱「吉」和「妓」是一種諧音隱語用法;從深層或本質上看,「雞」的兩種語義指稱使用在認知語用方面分別歸屬於「借實映虛」和「隱實示虛」的語用認知心理,是諧音隱喻語用的過程。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沒有獨立於認知之外的語義, 字/詞義的產生與人的身體經驗和人的隱喻性認知密不可分。即人類的認知在辭彙意義的生成和理解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語義與人的認知模式息息相關,語義形成的過程就是概念化的過程,而概念化的過程依賴於身體經驗,也是人類認知的過程。所以,對漢字「雞」的諧音語用的考察,必須考慮其語用認知因素才能從根本上對其所指作出合理的解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