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4200字,讀完約11分鐘

 

科技創新是東北產業升級和全面振興的大戰略。那麼誰是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有人說是大型國有企業,因爲國企實力雄厚,人才衆多,技術研發基礎好;有人說是民營企業,因爲民企機制靈活,運行效率高。在這裏,筆者不做定論,因爲創新來說,對於國企、民企各有千秋,可能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情況。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而且被世界上發達經濟體所印證的,那就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是區域經濟最爲活躍和最具經濟發展潛力的羣體,是科技創新的率先探索者和實踐者。

文章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樑啓東。


科技創新是東北產業升級和全面振興的大戰略。那麼誰是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有人說是大型國有企業,因爲國企實力雄厚,人才衆多,技術研發基礎好;有人說是民營企業,因爲民企機制靈活,運行效率高。在這裏,筆者不做定論,因爲創新來說,對於國企、民企各有千秋,可能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情況。


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而且被世界上發達經濟體所印證的,那就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是區域經濟最爲活躍和最具經濟發展潛力的羣體,是科技創新的率先探索者和實踐者。特別是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愈來愈重要,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愈來愈明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絕大多數或者說基本上是民營企業。所以至少這點是成立的,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東北地區創新能力不足制約經濟發展


首先需要揭示一個現實是,東北區域的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經濟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11月,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發佈。報告從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5個指標體系所囊括的百餘個指標,揭示了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因。縱觀這份榜單,廣東、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天津等地依舊名列前茅,緊跟其後的重慶、安徽、湖北讓人眼前一亮。而原先的老工業基地東北三省則褪去了往日光芒,創新能力排名持續下降。在排行榜中,遼寧以22.44分排在17位,吉林以20.48分排在22位,黑龍江以19.19分排在28位。


確實如此。東北地區全社會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學研協同機制不順暢,東北企業普遍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向高一級升級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在東北視察時,曾明確指出,“東北地區產業發展新増長點沒有系統形成”,存在着“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四多四少”狀況。



瀋陽市是全國知名的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佔全市工業一半以上,號稱“共和國裝備部”。但瀋陽以裝備製造業爲核心的重工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缺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慢、體量小。據調查,瀋陽市機械製造、農產品加工及汽車製造企業總數佔全部企業總數的60%以上,產值佔全市近70%;全市產值前30戶的企業中有27戶屬於傳統產業,產值佔全市38.5%。經過多年發展,新興產業對工業尚未形成有效支撐。電子信息產品製造、航空航天製造等新興產業企業數僅佔全市的2.4%,產值僅佔全市的3.6%。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近年來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東北三省規模以上企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是廣東省5002家的15.5%,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是廣東省1520.55億的27.4%,政府研發投入是北京市791.64億的28%。有關部門調查,遼寧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和活動的佔比2.7%和4.5%,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一、第二位;全省發明專利18400多項,僅爲江蘇的1/8,排名15位;新產品開發及其效益均顯不足,銷售收入僅爲廣東的4.1%,江蘇的6%,新產品數量全國排名13位,銷售額排名12位;企業核心技術匱乏,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裝備製造業配套零部件60%以上以來進口。2016年各地有效發明專利表顯示,廣東有效發明專利達236918件,比排名第二的江蘇117912高出1倍多,排名第三的山東爲45917件,與廣東、江蘇不在同一數量級,東北三省更難以企及。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東北雖然走出了經濟最困難時期,但是產業競爭力大爲減弱,工業不再是“大而不強”,而已經是“不大不強”,2017年各省(市、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排名中,吉林省以2. 32萬億排在第15位,遼寧以2.25萬億已經排到第16位,黑龍江省則以1.02萬億排到了25位!排名第一、二、三位的江蘇、山東、廣東三省分別爲15.5萬億、14.3萬億、13.6萬億,也就是說,1個江蘇=7個半遼寧,1個山東=7個遼寧,1個廣東=6個半遼寧;1個江蘇=15個黑龍江,1個山東=14個黑龍江,1個廣東=13個半黑龍江!全國第一的工業基地蘇州市工業總產值,相對於一個半遼寧省;中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佛山市的工業總產值,相當於一個遼寧省。東北產品“特而不尖”“多而不響”“雜而不精”等現象依然存在,行業缺龍頭、企業缺塊頭、產品缺拳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競爭力還有很大差距。遼寧過千億營業收入的企業只有華晨寶馬一家,廣東將近30餘家;廣東、江蘇兩省的規上企業達到5萬多戶,遼寧省將近6000戶,只是上述兩省的零頭。


在世界經濟紛紛進入3.0時代,個別地區已經進入4.0時代,而東北只是邁進一條腿,很多地區還在1.0或2.0時代。這個時候,老化的供給創造不了新的需求。所以振興的要義是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就像一臺“老車”,僅僅加點油、加點水,不行,需要大修,需要換“發動機”。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東北的工業要改變1.0思維,提升2.0能級,跟進3.0潮流,瞄準4.0時代。加快推動新技術異軍突起、新產業培育壯大、新業態層出疊現、新模式蓬勃湧現,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引領支撐東北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


東北的經濟發展要把握“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這個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形勢變了,市場變了,需求變了,資源條件也變了,我們的思路和工作重點要與時俱進,不能總在那些老項目和資源開發上打轉轉,而是要堅持鳳凰涅槃、騰籠換鳥,該優化升級的優化升級,該轉型的轉型,該淘汰的淘汰。總書記的指示可謂是切中時弊、一針見血,讓我們的方向更明、思路更清。


 

區域創新能力不足主要是民企創新不足


東北地區民營企業整體素質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大多數民企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研發新產品的能力差,知名品牌少,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市場競爭力尤其是核心競爭力弱。有專家研究,東北地區技術創新活動開展不夠,存在技術引進依賴症。近年來,東北振興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但由於技術創新活動不夠,特別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再吸收不夠,產業技術水平提高不顯著,甚至影響了企業效益。未打破高技術封鎖壁壘,存在高新技術“空洞症”。在高技術領域,知識產權基本掌握在外國人手裏,如計算機軟、硬件的關鍵技術至少80%被外國公司掌握,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實際上僅是一個代工廠,缺乏核心技術,特別缺乏在國內外有知名度的名牌產品。




以企業爲主體的創新體系還沒有完善併發揮更大作用,許多地方的科技創新活動還靠政府組織,項目實施、成果轉化、科技孵化等,還是科技部門來牽頭操作,創新的經費主要靠政府投入。2018年像廣東、北京、江蘇、上海等的綜合創新能力雄居全國榜首,其研發經費主要來源於企業。我們看到,2016年,我國政府科研經費總投入爲3140.8億元。地方政府研發投入分別爲:北京802.61億元,上海374.76億元,四川240.42億元,陝西223.15億元,廣東186.60億元。同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部研發總支出支出爲10944.63億元,超過了政府投入經費。其中,廣東1676.27億元,江蘇1657.27億元,山東1415億元,浙江935.79億元,上海490.08億元。


科技型小微企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爲技術進步中最活躍的創新主體。但和南方一些城市比,東北的小微企業層次較低,民營經濟的質量和發展水平差距大。2017年A股IPO的戶數,廣東、浙江、江蘇分別爲98戶、87戶、65戶,而遼寧只有兩戶,還退市兩戶,吉林、黑龍江各自纔有一戶。H股上市,遼寧、黑龍江又都爲零。


民營企業實用型人才匱乏,人才支撐弱。粗略統計,目前在瀋陽市民企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佔10%左右,中專及技校文化程度人數佔15%;具有中、高級以上職稱人數佔全部從業人員總數不到5%。機械、輕工、建材等傳統主導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由於民營企業效率不高、待遇有限,在區位環境、職稱評定、個人發展空間上對人才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人才缺乏,招不來,留不住,已成爲民營企業的短板,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不但難以招引高層次人才,就是企業內部中端實用型技術人才也難以留住,許多企業難以高薪聘才,更難以高薪養才。人才的匱乏,影響民企的科技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東北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創新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充分體現。它決定着企業的命運,也決定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經濟的興衰。如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同樣也經歷了從模仿到創新和趕超強國的過程。實際上美國是花了100多年的時間才趕上了英國和德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進步、自主創新成爲其發展的強大動力。20世紀美國經濟的4/5來自技術進步、自主創新。


民企是創新的源頭,在促進協同創新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對於廣大民營企業而言,創新已成謀求生存、謀求發展的現實問題。新興產業在萌芽期,由於技術不成熟、市場需求不穩定,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當新技術出現時,大企業往往因對傳統技術的依賴和大量存量資產的拖累而難以馬上應用,而小微企業卻可以從中找到施展身手的機會。正因爲此,改革開放以來,約75%的技術創新,65%的國內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來自民營企業。在當今複雜市場競爭條件下,創新集羣化已成爲當今科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趨勢。一個企業要獨自承擔一個複雜產品所有模塊、部件或所有領域的技術研發是不可能的,也無法承受相應的經濟成本。這就需要產學研和大中小企業緊密協同創新。造就有生命力的大企業,要依靠千千萬萬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重視民營科技企業,就是重視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


 

創造有利於民企創新成長的發展環境


鼓勵民營企業培養吸收人才。制定並落實民企人才引進、服務等相關優惠政策。針對民營企業發展中的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以政府名義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如發放安家費、科研經費,幫助解決戶口落地和子女就學等,以高收入、高回報、優質的服務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強民營經濟人才的管理服務工作。東北地區各地可建立民營經濟人才發展管理庫,對各類人才進行分類統計,建立長期的人才檔案。對優秀專家型人才要打破現有用人體制機制,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積極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科技、管理人才,在不侵犯他人和所在單位知識產權及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到民營經濟兼職兼薪、興辦科技企業或諮詢服務中介機構。


鼓勵民營企業創業興業。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和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快和提升創業輔導基地、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的建設,組織開展以“訂單式”服務爲重點的創業輔導和創業培訓,提高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失業和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人員的創業成功率。加大創業資金支持,設立城市的市級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主要用於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和其他社會資金支持處於初創期的中小企業。各地區也要根據財力情況相應設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政府設立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並交由專業基金團隊管理,實行政府資本和民間資本同股同酬、風險共擔。


鼓勵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組織民營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對認定爲馳名商標的企業,政府給予一定獎勵。分行業、分領域制定民企產業技術改造規劃,支持和實施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點技改項目。推進建立覆蓋主要行業和重點領域的標準體系。支持民企強化質量、標準化和計量等基礎管理,對具有專利技術的企業主導或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制修訂,經審覈確定後,給予一定獎勵。支持民企參與國家和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技術攻關。民企申報科技立項、科研成果鑑定和獎勵,申請科技貸款、技術創新基金、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知識產權確權等,符合條件的可享受相關扶持政策。


發揚“工匠精神”,致力“專精特新”。小微企業應該貫徹和實施“工匠精神”,腳踏實地,走專精特新之路。“工匠精神”提倡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小微企業要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化,兩者的內容完全一致。小微企業的一種生存方式就是切入大企業產業鏈,成爲大企業產業鏈中配套的環節,依附大企業發展。堅持“工匠精神”,小微企業才能成爲行業的佼佼者,才能進入大企業採購名錄和外包對象,融入大企業產業鏈中。堅持“工匠精神”,小微企業才能專注於細分市場,不斷追求精益求精,做成“隱形冠軍”。


大力發展社會中介服務體系。按照市場化原則規範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組織。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把應交給市場的職能交給市場,把應交給中介組織機構的職能交給中介組織,儘快按“市場化原則”和“自律組織原則”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社會中介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其民間商會職能作用,多爲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培訓輔導、投資諮詢、信息服務、法律維權等優質服務;鼓勵民企自主成立行業組織,改變權力管理機關作爲行業組織主管部門的做法,培養行業組織的自律能力,建立健全產權交易市場、技術市場和人才市場,加快載體建設,搭建經濟發展平臺。


圖文編輯:張泰倫
責任編輯:王靖雯

相關閱讀

【深度】樑啓東 | 東北民營經濟五問之三: 東北的民營企業爲什麼做不大?

【關注】樑啓東 | 東北民營經濟五問之二: 東北經濟怎樣才能更有活力?

【關注】樑啓東 | 東北民營經濟五問之一:誰是振興東北的主力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