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讀過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表達了遊子激動而複雜的心情;「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抒寫了重返故鄉和親人團聚的渴望;「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描述了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之意。

宋之問是初唐詩人,十九歲就中了進士,他的才華也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後來宋之問因結交武后的媚臣張易之而獲罪,唐玄宗登基時,宋子問被賜死在自己的寓所。下面介紹的這首宋之問創作的詩不僅很著名,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靈隱寺 唐代:宋之問

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傳說宋之問有個外甥名叫劉希夷,曾經寫過一首長詩,被宋之問看見後讚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宋之問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當然難以割愛。宋之問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居然命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

讀者看到這兒一定是氣沖斗牛,可是這還不算什麼。唐代的李顯複位後,宋之問作為張易之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參軍,但他難以忍受嶺南的蠻荒,竟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賣友求榮,不僅不被追究責任,反而被提拔,但是卻為時人所不齒。

不過人也是會變化的,宋之問也許是認識到自己有很多缺點,慢慢地想改正。可是還沒等他回過味來,他就被唐玄宗殺了。閑話不表,回到原詩,這首詩是宋之問被貶放回後,途經靈隱寺,看見夜空中明月高懸,就走到一個長廊邊開始吟詩:「鷲嶺郁岧嶢,龍宮隱寂寥。」可是有了上聯,卻想了半天未得下聯。

這時有位老僧正好在一邊坐禪,看見宋之問愁眉不展,便問:「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 宋之問就告訴老僧怎麼回事,同時說了上聯給老僧聽。老僧略加思索,回道:「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頓時覺得腦洞打開,回到宿舍就寫下了這首《靈隱寺》。等到第二天宋之問再想去回訪這位高僧,卻找不到他的蹤影了。

宋之問不知道,原來這位高僧就是大名鼎鼎的駱賓王。提起駱賓王,讀者們都知道一首詠鵝詩,就是他七歲時寫的。武后執政時,駱賓王曾經數次上疏言事,因得罪了權臣而被貶,鬱郁不得志,最後就乾脆棄官而去。

後來徐敬業起兵欲造反,駱賓王就去投奔他,並為徐敬業寫了一篇轟動一時的檄文,揭露武后的罪行。這篇文章也被武后讀到,竟長嘆一聲:「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徐敬業起義失敗後,駱賓王也下落不明,然後就傳說他隱居在靈隱寺,再後來又漂流到海外。

詩中第二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就是駱賓王給宋之問的提示,真是神來之筆。上句寫遠景,海上日出,紅霞滿天;下句寫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這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思路開闊,成為千古流芳的佳句。駱賓王所用的字詞並不奇異,辭藻也不繁複,卻給人以特殊的美感。

當然宋之問也不賴,這首詩前三聯從正面描寫,後三聯由側面烘托,將靈隱寺描寫得古樸、脫俗,最後兩句「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更是佳句,融入了詩人的幻想。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石橋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處。漢代時劉晨、阮肇進入天台採藥,偶遇兩位女子,留他們做客半年,歸家時人間已過七世。詩人利用這個神話,讚歎靈隱寺周圍環境的神奇,簡直可以和真正的天台相媲美。

細細讀來,這首詩真是上品,所以能流傳至今。可惜詩人沒能實現「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功過不能相抵,才華橫溢也不能掩蓋作者曾經的罪惡。我們欣賞詩詞,更崇尚高貴的人品,詩人有如此非凡的才華,不能脫穎而出,也是情理之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