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盼着房價下跌?如果在10年前,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下跌”這個選項,10年後的現在,不少人又會無奈且堅定的看漲。

也是在3月份,去年潘石屹說了一句話,以前看多樓市會被拍磚,現在看空房價,同樣會被圍觀羣衆嘲諷。

究其原因,是因爲十年以來,我們的親朋故舊、同事好友,都靠房子實現了所謂的“階層躍升”,大量人口從農村來到城市,被覆蓋上了有房有車的中產光環,身在局中,誰都不願意這個光環褪色。

拿房地產稅來說,明明是山雨欲來的徵兆,仍然有不少觀點在進行“自我催眠”,認爲靠房地產稅降房價不現實。

3月26日,在亞洲博鰲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談及房地產稅時表示:“明確的說,我沒有找到開徵這個稅種的理由”。

吳曉求的解釋是,住宅最珍貴的一部分,是土地的附加值,爲什麼京滬深的房價貴,就因爲那裏有最稀缺的資源,但業主的所有權是房子,怎麼能夠徵稅呢?另外,專家認爲,調節房價也不必從房地產稅出發,稅種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坦白說,吳曉求的觀點並不新奇,在過去的一個月中,針對房產稅的討論已經夠多了,不少經濟學家都以日韓、歐美爲例,來論證房產稅對房價的影響微乎其微。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張宇稱,韓國在1990年開徵房地產稅,隨後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中,房價指數上漲幅度超過120%,中泰證券金融工程分析師唐軍此前稱,房產稅開徵後,賣家會將成本轉嫁給購房者,無法抑制樓市過熱。

如同上文所提到的,專家們似乎在對自己、對大衆進行“催眠”。

第一,無論是日韓還是歐美,房價翻倍也好,大漲也罷,都是動輒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漫長週期,如果沒有房地產稅起到調節作用,他們房價會不會漲幅更大?如果對比我們過去十年間,一二線以及三四線樓市的漲幅,是否具備可比性?

第二,吳曉求想尋找房產稅的合理邏輯,卻沒有看到樓市投機情緒日益濃厚的大環境,只依靠限購、限售、限貸等調控措施,顯然還不夠,長效機制的確立是全方位的,不光是開徵房地產稅,也有賴於租售並舉、理性購房的氛圍強化。

我們當然知道指望房價就此開啓下跌不現實,但房產稅至少可以讓炒房客有所忌憚,能夠讓市場結構更加合理,更多的空置房會轉變爲自住房,讓各線城市的供需走向正常軌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