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處罰犯人的刑罰很多,除了那些酷刑外,還有死刑,坐牢,充軍,流放,罰錢等等。到了清代形成了五大刑罰,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等。流放刑罰起源很早,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歷經幾千年。

古代發配邊疆,邊疆指的邊遠地區,人煙稀少,天氣環境狀況差,戰爭頻繁,大多都是苦寒之地,生活困難,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任其自生自滅的地方。各朝代的版圖勢力範圍不同,因此邊疆也就不同。唐朝,發配邊疆的大約是南面邊疆,廣東地區,北面邊疆是渤海地區。清朝的邊疆,除了北面的蒙古外,大致也就是現在的版圖。清朝發配邊疆,一般是往東去寧古塔,往西去伊犁。



清代對流刑有着嚴格的規定,按照流放距離的遠近,分爲四個等級:2000裏(附近),2500裏(近邊)、3000裏(邊遠)4000裏(極邊、煙瘴)。對每天的行走的路程也給出了規定。日行50裏,近邊的限50日內達到;3000裏,限2個月內到達。在幾百年前,全靠雙腳,無論風霜雨雪,烈日炎炎,山高林密,沼澤泥濘,爬山涉水50裏,都是一個巨大考驗,不少人都累死、病死。他們經常會遇到溺水墜崖、荒蕪人煙的古道、瘴氣瀰漫、叢林野獸出沒的森林等意外而死亡。在流放中,這麼犯人經常被剋扣食物,成餓殍。戴着枷鎖幾十斤重,苦不堪言。據明朝有關資料顯示,在一次流放中,其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二。



古代人被髮配邊疆都做什麼呢?充軍,也就是服兵役,就是去邊疆當兵,那時候多在長城一帶,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戰事頻繁的地方,基本都是有去無回,危險性極大,也有個別可以通過戰事立功,洗脫罪名。這種刑罰輕於死刑、重於流放(流刑)。



流放(流刑),也就是發配,只不過一般不用充軍,而是服勞役。一些官員被貶,也可以在邊疆地區當個小官小吏,中國古代就有許多被貶得詩人,例如蘇軾、白居易、柳宗元等等。也有的官員受皇帝重新啓用的,或者朝廷有靠山的,這個在影視中經常會出現,例如姚啓聖、于成龍、林則徐等。如果當地有礦產,可以開礦(廣西欽州)。此外,犯人如果做過官,或者是高層知識分子,他們有可能分配不同地方做雜役,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了。清朝時期發配到滿族發源地的,大都是進行墾荒、修橋築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



我國古代四大流放地:房縣(湖北省西北部)、海南島(崖州地區)、豐州(福建省東南沿海)、伊犁(新疆伊犁)。清朝時候,又增加了一個流放之地,那就是滿族的發源地,寧古塔(牡丹江海林)。唐代喜歡把犯人流放到炎熱的嶺南,清朝喜歡把犯人流放到東北苦寒之地。

清朝爲什麼把犯人流放在東北呢?東北是滿族的發源地,龍興之地,也是政權最穩固的大後方。清朝初年,南方反清運動很頻繁,東南沿海被臺灣鄭氏騷擾,西南有永曆的流亡政權,後期還有吳三桂反清,所以,老家東北是安置流放人員最適合的地方。



那麼爲何到寧古塔呢?寧古塔是一個軍政合一的行政單位,寧古塔將軍駐地。這裏也是一個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既能開墾荒地,建設皇家發源地,又能被附近的駐軍控制。

寧古塔爲什麼會有人間地獄之稱呢?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牡丹江地區,屬於高寒寒溫帶地區,冬天寒冷。在古代時候,氣候處於小冰河時期,又沒有現在的溫室效應,加上沒有現代的保暖衣服,氣候異常寒冷的情況下,即使從北京發配到寧古塔也得走上3-4個月,如果是秋天出發,到那已經冬天了,戴着枷鎖,挨凍受餓,大多都凍死在路上或者服役中。



清朝時,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有很多是南方人,江南一帶的官員,全家被株連流放的不在少數。家眷子女到了流放地,賞給出力兵丁爲奴,給披甲人爲奴。特別是女子,容貌好一點的,都免不了被隨意糟蹋的命運。更要命的是,她們比勞役更慘的是,經常被佔有爲奴,經過糟蹋折磨後,即使僥倖存活下來,他們的子女也是世代爲奴。所以,寧古塔對女子來說,不僅僅是丟掉性命的問題,是世代的無盡折磨,就跟地獄一樣。



即使九死一生熬到了流放地,當勞役。那裏根本就沒有房屋給犯人住,他們只能挖個地窖,住地窩棚,體弱者往往第一年冬天就凍死了一大半。活下來的還有無盡的勞役,“打圍、燒石灰、燒炭”。不少女性都穿南方單衣過來的,流放地不可能給你發服裝的,甚至很多人光着腳在雪地上勞作,凍掉手腳者是常有之事,她們的遭遇悽慘無比。所以,女性一提到發配到寧古塔,真是生不如死。直到後來,康熙巡視東北時,經過此地,發現南方人脆弱,來此苦寒之地,生還者少之。於是下旨免死刑、減刑的人犯不必再發放寧古塔,改爲尚陽堡。但是,後來仍有一些犯人發往寧古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