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RED

唐初賢相輩出,其中房玄齡和魏徵因被印刷在中學歷史教材上而被廣爲人知。《舊唐書》中,李世民稱讚房玄齡是“才兼藻翰,思入機神。當官勵節,奉上忘身”,對魏徵的深愛更是廣爲流傳——“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兩人死後皆被賜予“陪葬昭陵”。

太宗似乎預料到了世人和後人會揣度自己對房魏兩人的偏愛,在皇孫的誕筵上,唐太宗說貞觀以前,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後,犯顏正諫,匡朕之違者,唯魏徵而已。藉此安撫了房魏兩人心中的醋罈子,也滿足了筵席上喫瓜羣衆的心理需求。

(房玄齡畫像)

看熱鬧的不怕事大,但作爲當事人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然不好直接回答“假如房玄齡和魏徵同時掉進河裏,你先救誰”這樣的送命題,但是我們這些後世人卻可以從太宗衆多蛛絲馬跡中看出房玄齡和魏徵到底誰纔是他的倚重之人。

01.任職宰相的期限

宰相制度的建立,通常是以秦朝設立“丞相”一職爲始,此後“宰相”作爲百官之長的稱呼,便一直存在於明朝之前的封建王朝。三省六部是唐朝時期最高的權力機構。其結構圖如下:

在三省六部制下,同一時期“宰相”級別的官職就有三個,分別是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門下省的侍中。然而由於李世民在做秦王的時候出任過尚書令,因此在唐太宗時期,爲避皇帝名諱,尚書令便無人擔任,尚書省的最高官職爲左右僕射。

三省長官之外,唐太宗時期還有對宰相的專有名稱,一個稱之爲參豫朝政,一個稱之爲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省的中書令和門下省侍中的品級都是正三品,而“同中書門下三品”指的便是這個官職和中書令、侍中的品級是一樣。因此根據這個標準,我們按照年份把唐太宗時期(626年至649年)房玄齡和魏徵擔任宰相的年限列出來:

(以下表格整理的數據來源於《唐會要》,宋代王溥所撰。)

從表中可以看出房玄齡從公元626年李世民繼位以來一直到在公元648年病逝連續22年位居中書令和尚書僕射這兩個宰相之位。終唐太宗在位之世,房玄齡一直都在李世民的左右,可真謂柱國之臣。魏徵在貞觀三年後(630年)開始擔任參豫政事和門下侍郎,一直到643年病逝終連續13年位於宰相之位。

兩人都是太宗一朝的常青樹,但是在李世民從“王子”到“太子”等重大節點上,房玄齡纔是那個及時站在他身邊的男人,更爲重要的是唐太宗沒有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而魏徵是在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同患難又同富貴的房玄齡更是那位能伴李世民走過漫長歲月的人。

02.任職的職責不同

事有輕重、緩急、大小。對於負責重大事情的職位人選,皇帝需要考究兩點:忠誠與能力。反之亦然。古人云:國之大事,在祭(祭祀)在戎(軍事)。除此之外,便是度支(財政)。因此我們以李世民這一生重大事件中房玄齡和魏徵擔任的職責來分析其地位的差異。

(一)初定天下

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之時,房玄齡便投入彼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門下。在此後秦王李世民擊薛仁杲,挫宋金剛,敗王世充,擒竇建德,滅劉黑闥等十幾年的戎馬生涯裏,房玄齡常伴左右,出謀劃策,就連李淵都稱讚他“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可見才華出衆。

而同一時間的魏徵先後是投靠了李密、王世充、竇建德,而後被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引爲洗馬——魏徵投靠的主子都是李世民的死對頭。魏徵甚至還提議李建成對李世民要“早做打算”,可謂是把李世民往死裏去整了。從這方面來看,房玄齡是陪着李世民度過創業起步階段的“糟糠之妻”,而魏徵此時還不知在哪裏。

(二)玄武門之變

當李世民被李建成毒害的時候,秦王府的人不知所措,此時的房玄齡就和長孫無忌說:

“今嫌隙已成,禍機將發···僕有愚計,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寧區夏,內安宗社,申孝養之禮。古人有云,'爲國者不顧小節',此之謂歟!”

此處“周公之事”便是代持朝政之意,可見玄武門之變的雛形是由房玄齡等人提出來的;而後“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在玄武門事變之前的決戰時刻,太宗想方設法把房玄齡等人留在身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玄武門之變後“貞觀元年,代蕭瑀爲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爲第一。”

在玄武門之變的一等功的五人裏,房玄齡位居第一,由此可見房玄齡在這場奪權計劃中絕對是核心領袖,是太宗的心腹之人。而彼時的魏徵剛剛進入李世民的世界。單憑這一點,魏徵八輩子都比不上房玄齡了。

(電視劇《貞觀長歌》劇照,左一長孫無忌,中間唐太宗,右一房玄齡。)

(三)貞觀之治

房玄齡病重之時,曾勸唐太宗休兵止戈,奏疏裏說:

“洎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詳觀今古,爲中國患害者,無如突厥。遂能坐運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其後延陀鴟張,尋就夷滅;鐵勒慕義,請置州縣,沙漠以北,萬裏無塵。至如高昌叛渙於流沙,吐渾首鼠於積石,偏師薄伐,俱從平蕩。高麗歷代逋誅,莫能討擊。陛下責其逆亂,弒主虐人,親總六軍,問罪遼、碣。未經旬月,即拔遼東,前後虜獲,數十萬計,分配諸州,無處不滿。雪往代之宿恥,掩崤陵之枯骨,比功較德,萬倍前王。”

終太宗一朝,唐朝相繼平定了突厥,薛延陀,鐵勒,高昌,吐谷渾,高麗(遼東)等地。戰事諸多。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唐朝主管兵事(軍政)的最高部門莫過於兵部,主管糧草(財政)的最高部門莫過於戶部,主管運輸和河道的最高部門莫過於工部——而房玄齡從貞觀二年開始就一直擔任尚書省僕射!國之大事,盡在其中。

更難得的是“太宗親徵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軍戎器械,戰士糧廩,並委令處分發遣。”唐太宗東徵遼東之時,將後方和國家全都交付於房玄齡之手,足見其信任。

對比之下,魏徵的職務爲門下省侍中和參豫朝政,其主要職責前爲審覈,後爲參劾,通常不參與決策和執行。就像太宗自己說的那樣“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根據《貞觀政要》的統計,魏徵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由此可見,魏徵多是諫臣,不過魏徵也將侍中和參豫朝政的職責發揮到了極致。

(連環畫《唐太宗與魏徵》)

讓魏徵出名的事蹟是他無時不刻無處不在地與太宗擡扛,把皇帝懟的下不了臺;相對而言,房玄齡的事蹟之所以不出名是因爲房玄齡的身份是謀臣,所謀事大,而大勢無聲。綜上所述,同爲重臣,房玄齡較之魏徵更深一層。

03.血緣聯姻

皇室爲獲得社會上各方勢力的支持,通常會選擇政治聯姻;而後爲了防止權力外流,皇室兒女的婚姻選擇更爲侷限。皇室兒女的婚姻對象一般爲世家大族、前朝皇族和功勳卓越的官宦之家。

房玄齡和魏徵兩人的出身皆算不上大富大貴,因此他們二人本身是難以攀結豪門之親,那麼我們來看兩人的後代婚姻如何。

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娶的唐太宗之女高陽公主,而魏徵生前並無宗室之女下嫁於魏家。在魏徵死後,太宗想過把衡山公主下嫁與魏徵長子魏叔玉,但是由於魏徵生前所薦之人密謀造反,於是手詔停婚。魏徵一家四子,全無宗室之親。從這方面來看,房玄齡之於唐太宗,除卻君臣關係,還是兒女親家,比之魏徵,又高出許多。

綜篇來看,從房玄齡和魏徵在任職宰相的期限、不同階段的職責和血緣聯姻三個方面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來:縱然當事人李世民口頭上說這兩位大臣對於國家都十分重要,但是太宗的諸多行爲舉止已經表露出他更爲信任房玄齡。

論期限,那麼房玄齡與唐太宗風雨前行起30年,而魏徵是13年,而這13年裏朝廷的舉國大事還在房玄齡;若論份量,那麼房玄齡則是太宗可以把家國大事和身家性命都交付的人,是能夠同富貴共患難的不逆之交,而太宗與魏徵的故事,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君臣和諧的榜樣;若論命運和天意,那麼早早就與唐太宗相識並常伴左右的房玄齡,相對於前期命運多舛的魏徵來說,更像是命中註定之人。一謀一諫,能共謀者,方是知者。

參考文獻:

1、《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 《舊唐書·魏徵傳》,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

2、《貞觀政要·任賢》。

3、《唐會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