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讀博士”

談談留英讀博的那些事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娛樂明星學術造假事件把博士這個羣體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這批行走在科學前沿的學者往往被普羅大衆過度神話,他們被認爲是帶着光環攀援在科學高峯上的智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勤奮耕耘,兩耳不聞窗外事。而當這一羣體被聚焦性地推到大衆面前,除了那些附加的光環外,呈現在大衆面前的還有他們科研背後的心酸求學史。本期,《留學》雜誌記者將帶你走進英國博士這一羣體。


Ph.D in The United Kingdom

學制短、環境好可能是很多學生選擇前往英國讀博的主要原因。在英國,學生一般經過四到五年就可以完成畢業論文拿到博士學位證書,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甚至三年就可以完成博士學業。


英國作爲英語的發源地,既承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完善的教育服務體系,又鏈接各國紛呈的多元文化,在這裏學生除了能感受到來自古老英國的魅力,也能體會到當今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同時,英國的教育體繫有着數百年的歷史,並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早在2003年,中英兩國就簽署了雙方互認學歷協議。


入學前:申請博士需全方位考慮

讀博是對學生心理和生理的雙重考驗,因此每個人在準備攻讀博士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在精力上、知識深度應用和知識領悟上要做好自我挑戰的準備。

第一,選擇學校和研究方向。學生可以通過專業排名和綜合排名或者整合其他資源去多角度參考和衡量,可以拉開檔次選擇多所學校同時申請,保證申請效果。

第二,聯繫導師。在整個申請環節中,聯繫導師是最重要的一環。在確定學校後,學生就需要對導師有一個詳細的瞭解,學生可以通過官網或者其他方法瞭解導師。針對自己的專業和研究方向以及各位導師的研究範圍,最終確定適合自己的導師。學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與導師進行溝通,把自己的申請資料發給老師,告知導師你的讀博訴求。

第三,在前兩個步驟就緒之後,學生就可以按照導師或申請學校的要求準備資料、填寫申請表、提交申請。

第四,如果你順利通過了網申,那還需要有面試一關。導師會根據學生的學術背景和research proposal內容跟學生有一個簡短的交流,然後根據面試情況擇優錄取。面試方式根據學校的情況各有不同。

第五,最後申請順利拿到學校offer。此時,有意向的學生,便可以着手申請獎學金了,在英國獎學金有三種來源:學生導師負責,學校的國際學生獎學金和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

第六,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同學是通過導師推介的方式,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國內外有合作項目的高校,通過國內導師推介,學生可以有機會去海外合作院校讀博。

入學後:博士生的痛苦與堅持

在學生登上飛往英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學生博士生涯的開始,也是真正挑戰的開端。迎接學生的不僅僅是迷醉在倫敦街頭的繁華、高懸在名校之上的哲思、漫步於雨後曼城的浪漫,還有來自異國他鄉的各種挑戰,包括語言挑戰、社交挑戰、經濟挑戰和科研挑戰等。

在異國他鄉獨自飄零本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更何況語言的不同而帶來的交流不暢,即便有的同學在國內考到雅思四個7,也會在實際生活中初露膽怯,而面對味同嚼蠟的專業英文文獻時,大多數中國學生更是望而生畏。

日前,《留學》雜誌記者採訪了幾位在英國讀博士的學生。DO同學在國內讀完本科和研究生後,在導師介紹下進入了華威大學讀博士,他學的是計算機相關專業,談起初到英國的語言困擾,他介紹道:“第一次長時間在國外生活,語言的障礙還是比較明顯,主要來自生活方面的困擾。因爲在學術上,國內很多專業方面的文獻都是英文版,在計算機領域國內外的學科發展是接軌的,所以這一方面的困擾不大。但是在生活方面,剛開始去超市買各種生鮮蔬菜、肉類的時候,特別是不同種類肉的名稱,往往會很困惑,所以會常常藉助於手機。”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了Mia的身上。據Mia介紹:“剛來英國的時候會有點懼怕全新的語言環境,雖然開口之前在心裏組織好了語言,但是總是有各種原因讓我和本地人交流不暢,漸漸的我開始儘量拒絕和本地人交流的機會,包括和自己一個辦公室的同學。但是,由於我口語聽力沒有機會提高,我每次和導師開會的效率非常低,這直接影響了我的學習進度,所以我只能逼自己去融入英語的語言環境,我開始主動和辦公室的英國本地同學聊天,經常去參加院裏組織的社交活動,從輕鬆的交流環境入手,讓自己卸下怕出錯的負擔,漸漸的,我開始進一步參加一些學術會議,爭取一些做演講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能很明顯地感覺自己有所進步。”

在學生們好不容易適應了英語語言環境後,迎面而來的還有社交挑戰。在融入英國當地環境時,每個在英國生活過的學生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吐槽,英國人印刻在骨子裏的淡漠和疏離讓外來人很難把他鄉當成故鄉。就此,DO同學也深有感觸:“可能很多人會認爲英國人蠻紳士的,但是我覺得這種‘紳士’也是他們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表現吧,一般也是華人跟華人玩,印度人和印度人玩,真正融入英國人圈子的學生不太多。除非學術討論的時候,大多數時候可能大家還是在自己的圈子裏玩,不會去刻意融入⋯⋯

然而,科研壓力帶來的痛苦可謂是大多數在外讀博同學都難以避免的,也是讓衆多博士生頭疼不已的事情。據介紹,在新生剛剛入學時,學生會跟導師確認自己的研究課題。之後學生便開始圍繞自己的課題進行研究,導師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輔助。在英國做博士研究,由於大部分專業沒有課程安排,學生的科研學習全靠自主,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壓力。研究期間導師會定時開會,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研究進度,同時給予指導與幫助,時間一般是一週一次或者更頻繁,也不乏幾週一次導師會的情況。

據介紹,有的導師還會不定期地到博士辦公室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由於專業的特殊性和研究的不確定性,科研進度被延誤是常有的事情,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是最折磨人的。正如DO同學所述,“其實對於任何一個讀博士的人都要培養自己的愛好吧,因爲讀博期間,我感覺到的,除了部分運氣好和天才之外,大部分都是受挫的,所以,需要有人或者有喜愛的東西,能夠偶爾轉移一下注意力吧,否則真的負能量爆棚,像我就喜歡去游泳,或到英國其他地方轉一圈,讓自己累一累,暫時忘掉科研的煩惱⋯⋯

Mia說:“關於壓力,對於讀博士的學生來說是無法‘根治’的,我們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自己摸索的過程,完全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會面臨什麼。我如果遇到壓力特別大,自己無法承受的時候,我會選擇和導師交流,這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導師是可以在你的專業領域直接給你提供幫助的人;其次就是找同學傾訴,他們可能不瞭解你的研究領域,但是一定有戰勝壓力的經驗,能夠完全理解我的處境,給我一些建議。“

也有的同學選擇根據自己的愛好註冊旁聽其他課程來調節自己的科研壓力。

關於年度考覈,各院系會指派相應老師瞭解聽取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研究進度彙報,並適時給予相應意見,以保證研究進度。待博士生最後一年,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集結成冊,如果順利通過論文答辯則意味着學生可以順利畢業。

另外,經濟因素也是很多博士生需要考慮的事情。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四年左右的博士學習需要一筆很大的財務支出。除了申請獎學金外,很多學生會選擇做助教等兼職工作。Sunny是一位來自林肯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的Mphil學位的同學,9月即將轉爲博士生,據Sunny介紹:“他會在學習之餘做一些助教性質的工作,時薪10英鎊,這樣一年下來能覆蓋掉70%的學費。”也有的學生可以通過申請獎學金勉強支付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但是如果選擇假期出去旅遊的話,則需要學生通過其他兼職方式補足這一項消費。


畢業後:就業選擇各不相同

博士畢業後學生的去向極具普遍性。部分學生會選擇留校或前往其他學校任教,當一名老師,幾年後可以成爲一名教授;一部分學生選擇進大型企業或者科研機構搞科研,一部分人選擇回國從事政府部門和科研機關的工作;還有一部分選擇自己創業。總之,選擇還是很多樣化的。


THE END

四年博士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夾雜着各種心痠痛苦,然而正是者四年時間也磨礪了一個博士生解決問題、迎難而上的能力。



原載於總第124期

作者:歐陽倩倩  編輯:希聲狸  設計:金烏  排版:肖上




往期精彩

《留學》一週資訊(4.22-4.28)

哥大教授:如果有人在留學前告訴我這10件事,我將少走很多彎路

拒絕996?哪些學校能給你“快慢兩相宜”的海外生活?

重磅!福布斯公佈2019最具價值大學排名,第一名你絕對猜不到!

聚焦 |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對中國很重要,對世界也很重要

【雜誌特輯】畢業了,你第一個月的工資上萬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