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蘊、叔言,號雪堂,祖籍浙江上虞,晚號貞松老人、松翁,是中國近現代四大顯學「甲骨學、敦煌學、簡牘學和清代內閣大庫檔案學」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羅振玉收藏的書畫、青銅器、古籍、簡牘、明器、清宮檔案等,堪稱山海之富,其藏品曾編成《三代吉金文存》、《明吳門四君子法書》、《貞松堂歷代名人法書》、《高昌壁畫精華》等書。

羅振玉

天縱之才,滿清遺老

羅振玉出生於江蘇淮安府山陽縣,後遷居浙江上虞原籍。祖父羅鶴翔歷知泰興、高淳、江寧等縣事,父親羅樹勛曾任海州州判、清河縣丞。

羅振玉少時家境貧寒,生活困難,家無藏書,讀的書都是借來的,但其天質甚高,7歲時便能質疑師說。他5歲入私塾,跟隨乾嘉樸學的傳人李岷山讀書。自15歲始,喜好印璽;16歲治金石之學,中秀才;18歲開始搜集古器;19歲,其《存拙齋札疏》便刊板印行。德清大儒俞樾著《茶香室筆記》,曾引《札疏》之語;而汪士鐸在《存拙齋札疏跋》中稱其「考證極多精核」,「確然不刊,古人復生亦無以易其說」。正因得俞樾、汪士鐸等之推重,所以《存拙齋札疏》漸為人知,而羅振玉也得以聲名漸起。

羅振玉撰 讀碑小箋一卷、存拙齋札疏一卷

1890~1895年,羅振玉一直在鄉間當私塾教師。甲午戰爭之後,他深受震動,認為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增強國力,於是潛心研究農業,與蔣黻(伯斧)於1896年在上海創立「學農社」,並設「農報館」,創《農學報》,專譯日本農書,自此與日本人交往漸多。1898年又在上海創立「東文學社」,教授日文,與梁啟超齊名的大學問家王國維便是東文學社諸生中的佼佼者。此時,羅振玉積累了一筆財富,不但還清了祖上積欠的債務,還有了可觀的贏餘。他著手收購江浙滬一帶藏書家後裔出售的古籍、字畫,得到不少珍本善本。

1900年秋,羅振玉任湖北農務局總理兼農務學堂監督,後任武昌江楚編譯局幫辦、上海南洋公學虹口分校校長,並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兩廣總督岑春煊聘為教育顧問。翌年,在蘇州創辦江蘇師範學堂,任監督。1906年調北京,在清政府任學部參事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

羅振玉藏 楊凝式《韭花帖》

辛亥革命後,羅振玉逃亡日本。他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終效忠清室。1919年春回國定居天津,後參與制造偽滿洲國活動,並於1928年遷居旅順,1940年病逝。

以藏養藏,更以藏治學

終其一生,除進行政治活動外,羅振玉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逛書肆,進古玩店,結交收藏家。他嗜古如命,在保藏文物、古籍上有著篤之彌深的熱情。他從來不置田產,始終不遺餘力地搜購有價值的古籍、金石、碑刻、青銅器、古印璽等,並進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羅振玉世事洞明,機智練達。他善於經營理財,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是一個很有能量的社會活動家。他從官所獲俸祿不多,收藏印書的巨額錢財也主要是通過經營古董、刊印圖書(詳見後文)等得來的。

 羅振玉藏 西周呂鼎

在收藏上,羅振玉掘到的第一桶金是廣東鹽商孔廣陶的「岳雪樓」藏書。「岳雪樓」名冠南粵大地,所藏之書以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為特色,其中有許多宋元版本書。1903年羅振玉應邀赴粵考察教育,得知孔家經濟困難,在出售藏書,於是傾囊選購了其中的一批精品,不久轉手出讓一部分,獲得一大筆錢財。

清末社會動蕩,一些達官貴人的後代變賣祖上留下的珍寶,宮廷中的官員、太監把皇宮珍寶偷出來倒賣。羅振玉自1905年到1911年在學部任職,一有空就去琉璃廠等地尋覓,獲得了一大批古籍、字畫和檔案,這些都構成了他收藏和經營的基礎。

羅振玉藏 西周呂鼎銘文

在學術上,羅振玉曾說:「自問平生文字之福,遠過前人,殷墟文字一也,西陲簡冊二也,石室遺書三也,大庫史料四也。」這雖是自溢之言,卻也勾勒出了他在學術和收藏上的主要成就。

甲骨文研究奠基者

1899年,甲骨文被學者王懿榮發現。1901年,羅振玉在友人家第一次看到甲骨時,深感震驚,同時也充分認識到了甲骨文的價值,嘆道「此刻辭中文字與傳世古文相異,故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杜、楊、許諸儒所不得見也。今幸山川效靈,三千年而泄共密。且適當我之生,則所以謀流傳而攸遠之者,我之責也」。(見《殷墟書契前篇》序)。

於是,在他的慫恿和幫助下,劉鶚於1903年出版了《鐵雲藏龜》,羅為之作序。應該說,自羅振玉1901年見到甲骨文,便開始了對甲骨文的研究、搜集和傳播。尤其1907年他進入清朝學部後,有機會更多的接觸甲骨文拓本,不斷地尋繹其義。

羅振玉書 甲骨文七言聯

為了更多地掌握甲骨文的第一手材料,當他發現並確定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陽小屯(商代晚期都城)附近後,便立即派其弟羅振常去收集甲骨,後來又親自前往安陽實地考察,先後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不僅收集甲骨,還收集了一批不為古董商重視的出土物,他以「古卜用龜,輔以獸骨」的文獻記載為出發,認為在搜集甲骨時必須龜、骨「兼收並蓄」。

在佔有大量資料的前提下,羅振玉先後編訂出版了《殷墟書契前篇》、《殷墟書契後篇》、《殷墟書契菁華》、《鐵雲藏龜之餘》等,並撰寫了《殷商貞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等劃時代的著作,奠定了甲骨文研究的學科基礎。甲骨文研究者中,羅振玉佔有重要地位,為鼎鼎大名的「甲骨四堂」之首。(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羅振玉藏 甲骨卜辭

羅振玉是自王懿榮、劉鶚之後收集時間最長而且所獲最多的甲骨收藏家,但由於種種原因,他所藏甲骨已分散各處,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附錄作了介紹:「羅氏所有甲骨,當他在日本時,曾有一部分流散出去。其他大部分存在大連,也有售出的。今據所知,約略記其今存的部分如下:北京圖書館462片,山東文管會1309片,北京大學購自羅福頤200片,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28片,東京帝國大學15片,故宮博物院一小盒,東北博物館菁華大骨之一,北京歷史博物館菁華大骨之一,考古研究所菁華大骨之二,又另一大骨。羅氏所印《前、後》、《菁》三書,大部分是他自己的甲骨,此三書共著錄3400片,其中有二千多片是他自己的,大約皆在國內,至於經他售出的小片,因未曾著錄,無從查考」。(見該書651頁)

此外,羅振玉還是近代以甲骨文入書的開創者。

羅振玉書

兩度搶救保護內閣大庫檔案

在保護文物方面,羅振玉出力最大的是保護內閣大庫檔案。

內閣大庫位於故宮東華門內,存放著此前數代的檔案書籍。1909年,羅振玉在學部任職時,一天,學部尚書榮慶請軍機大臣張之洞吃飯,羅振玉作陪。羅振玉聽說要焚毀檔案,就請求將檔案轉移到學部,以便將來存放在圖書館中。張之洞同意後,派員辦理,並讓羅振玉協助。

羅振玉看到整理人員只將書籍揀選出來,其他公文奏摺卻準備焚毀,而公文奏摺裡面有很多重要的史料,於是請示張之洞,因為已經奏准焚毀,張之洞只能讓羅振玉將這些史料秘密運回學部。

羅振玉藏西周過伯簋

在和財務人員商量運輸和保存的經費時,財務人員認為,光盛放檔案的木箱就得五六千個。為了節省經費,他們決定使用裝米的舊麻袋,這批史料整整裝了八千麻袋。後來新任學部尚書不同意將檔案存放在學部,羅振玉又幾經周折,將這批史料存放在了國子監的敬一亭中。

1921年教育部與歷史博物館以經費困難為由,將八千麻袋約15萬斤的檔案,以銀洋4000元售給北京同懋增紙店作重造紙張的原料。1922年2月,羅振玉在市上見到紙店出售的部分檔案,以1.2萬元買回,僱人進行檢理,發現不少秘稿史冊,羅遂擇其珍件加以彙刊編印《史料叢刊初編》10冊。

西周過伯簋銘文

1924年,羅將大部分檔案以1.6萬元轉賣給另一清朝遺老李盛鐸,並對李氏立有約定:不得轉售給異國人。李盛鐸挑選了檔案中一些珍異史料,將其中的6萬餘件獻給了偽滿皇帝溥儀,其餘部分以1.8萬元轉賣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後羅振玉陸續又從京津處收購了一部分檔案,並帶到旅順安排整理,這部分資料大部分由羅振玉捐給「國立奉天博物館」,一小部分現由旅順博物館收藏。

力主敦煌遺書入藏京師圖書館

自1900年道士王圓篆發現敦煌藏經洞之後,敦煌文獻分別於1907年、1908年經過了劫掠,但是,此時的中國的學術界對此還一無所知。1909年,英國人伯希和到北京購買漢籍。伯希和將隨身攜帶的一些敦煌珍本,如《尚書釋文》、《沙州圖經》、《敦煌碑贊合集》等出示給中國學者,目的是討好他們,以取得在收購珍本漢籍時的幫助。

羅振玉書

1909年中秋節,羅振玉首次訪問伯希和於蘇州衚衕,對發現敦煌藏經洞一事大為震驚,他對伯希和的十幾種敦煌寫本進行了拍照,伯希和同意回國後把其他敦煌寫本的膠捲寄來,同時告訴羅振玉,敦煌石室至少還有八千件捲軸。

羅振玉回到學部後,親自擬好了電文,請學部發電報給陝甘總督毛實君,讓他即刻封存莫高窟藏經洞內剩餘的古物,嚴禁外國人購買。學部還撥款庫銀3000兩,交給敦煌縣令陳藩盡量收集失散的經卷文物。轉年,由新疆巡撫何彥升負責,把封存在藏經洞內的文獻古物全部解送到了北京,最後入藏於京師圖書館。

民國年上虞羅氏宸翰樓印本

開創西陲簡冊的研究

1900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和田一帶考古,找到了幾十枚魏晉時期木簡,1906年,斯坦因第二次中亞探險時在新疆民豐縣北部的尼雅遺址發現了少量漢簡。次年,他又在甘肅敦煌以北的漢代邊塞遺址里發現了眾多的漢簡。斯坦因回國後,將這些文字材料交給了法蘭西學院的沙畹教授進行研究。

羅振玉得知此事後說:「予聞斯坦因博士訪古於我西陲,得漢晉簡冊,載歸英倫,神物去國,惻焉疚懷。」1913年,沙畹將研究結果寄給了當時在日本的羅振玉,羅振玉、王國維反覆閱讀後,決定重新進行分類考訂,至1914年,兩人合作編成了《流沙墜簡》,這是中國近代研究簡牘學的開山之作。

羅振玉大雲書庫保護建築標牌

三建大雲書庫

羅振玉1928年遷居旅順之後,也帶去了他的全部藏書,由於書多無處存放,便向當局申請買地建築書庫,於是在旅順洞庭街修建了頗負盛名的大雲書庫。

據王國維《庫書樓記》一文介紹,大雲書庫始建於日本,因藏有北朝寫本《大雲無想經》而得名,從日本回國後,將大雲書庫藏書搬到天津,最後移到旅順。大雲書庫藏有羅氏父子數十年搜集的典籍、檔案等珍貴史料約30多萬冊,以及甲骨文、字畫、陶器等文物數千件。

大雲書庫舊貌

1945年,蘇聯紅軍佔領旅順,羅公館和大雲書庫改作蘇軍招待所。書庫內的藏書和文物遭到哄搶,損失一多半。消息傳到延安,毛主席十分痛心,立即電令東北局和旅大地委採取一切措施進行搶救。旅大地委組織學生把剩餘的圖書資料裝了6000麻袋,並請人整理,遼寧省圖書館得到善本16010冊、羅家刊印書4萬餘冊,大連圖書館獲得13萬餘冊及一批金石拓片等。

傾力刊印圖書傳播中國傳統文獻

羅振玉在搜集、研究與傳播中國傳統學術上的貢獻,在近代學術史上稱得上是第一人。他以學術的眼光發現挖掘中國傳統文獻,並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刊布流傳,其功大焉。

殷墟書契前編

1928年,羅振玉在《雪堂校刊群書目錄》跋中曰:「不侫夙抱傳古之志,凡古人著錄未及舊刊罕傳者,嘗欲鳩合同志,創流通古書之會,以刊傳之。故數十年來,同好聚合不常,益以世變,此願竟不獲償。辛亥以後,素居無俚,萬事無可為,乃慨然以一人之力任之。十餘年間,得書二百五十種,意所欲刊者,尚未及半,而資力已竭矣。」雖然羅氏在刊布古文獻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從未中斷,成績驚人。

據1934年(甲戌)編《貞松堂校刊書目題解》著錄,羅振玉刊布的各種書籍已達282種之多,其中即有其校勘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單本著作,也有《玉簡齋叢書》這樣卷帙較大的叢刊。在刊印古籍中,羅振玉注重的是流散在外而國內罕見的珍籍。1911羅振玉僑居日本後,至1918年歸國前,是他刊印古籍收穫最大的時期。

左:羅振玉題《雁塔聖教序》明初拓本右:羅振玉題東漢《武榮碑》清乾隆拓本

一是刊印敦煌遺書。自1909年羅振玉等人在北京與法國學者伯希和會面後,便請求伯希和將劫掠走的我國敦煌遺書照片十餘種寄來,經整理後刊印。到日本後,他們在搜集敦煌文獻,進行整理刊印,先後出版了《敦煌石室遺書》(1909年)、《鳴沙石室佚書》(1913年)、《敦煌古寫本周易王注校勘記》(1916年)、《鳴沙石室古籍叢殘》(1917年)等,這些圖書的出版,為中國敦煌學奠定了基礎。

二是在日本刊布發現的古本珍籍。如1916年影印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發現的《六朝寫本禮記子本疏義殘卷》,影印在日本發現的《古寫本史記殘卷》、《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等,羅氏所印不少古寫本在中土已經失傳。

左:羅振玉題《晉祠銘》明拓原石本 右:羅振玉題《雁塔聖教序》明初拓本

三是刊印自存或收集到的甲骨金石拓本。如《殷墟書契前編》(1912年)、《殷墟書契菁華》(1914年)、《鐵雲藏龜之餘》(1915年)、《殷墟書契後編》(1916年),及《古鏡圖錄》、《鄴下冢墓遺文》、《殷墟古器物圖錄》等。

四是自著的刊印,如《殷墟書契考釋》、《石鼓文考釋》、《高昌麴氏譜系》、《萬年少(壽祺)年譜》等。

在他70多年的歷程中,羅振玉著述達一百八十九種,校刊書籍六百多種,收藏的圖書資料有三十多萬冊。對於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之流傳與研究功不可沒。

羅振玉書

對於羅振玉在古代文獻的搜集、整理、傳播上的貢獻,古文獻學家張舜徽教授在《考古學者羅振玉對整理文化遺產的貢獻》文中稱讚道:「在中國社會裡,從來喜歡藏書的,未必能讀,能讀書的,未必能下手做系統的研究工作,卓然有所發明,即使兼有數者之長,又未必能以私人財力印布書籍,留待後人整理。羅氏一生在這些方面都做了不少工夫,成為我國近代卓有功績的史料搜討者與傳播者。」

是是非非留於後人評說

說起羅振玉就不能不提王國維,正如說起王國維也就不能不提羅振玉一樣,兩人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璀璨的雙子星座,他們三十餘年亦師亦友並結為親家卻最後決然斷交的故事,無論何時何地說起來總會令人唏噓不已。羅振玉之於王國維,是贊助者,是導師,是親密的合作夥伴,而王國維之於羅振玉,是大才子,是好兄弟,亦是緊密的合作夥伴。在王國維投湖自盡之後,羅振玉即刻赴京為其料理後事,事後更說:「靜安以一死報知己,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 這也算是對他們兩位國學大師幾十年來的恩恩怨怨的最好的註腳了。(鑒於有關文章書籍頗多,本文便不再贅述)

羅振玉與王國維

羅振玉的一生是充滿爭議的,但正如郭沫若在其《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所言:「羅振玉的功勞即在為我們提供出了無數的真實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傳、考釋,實是中國近三十年來文化史上所應該大書特書的一項事件。還有他關於金石器物、古籍佚書之搜羅頒布,其內容之豐富,甄別之謹言,成績之浩瀚,方法之嶄新。在他的智力之外,我想怕也要有莫大的財力才能辦到的。」

無論如何,羅振玉集甲骨金石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農學家、出版家、收藏家、版本目錄學家、敦煌學家、歷史檔案學家、書法家及書法史家於一身,是一位不折不扣百科全書式的國學大師。

參考資料:

方 翔羅振玉《大飲則大盈》

林存陽 李文昌《羅振玉先生與清代學術》

王澤強《羅振玉後人講述羅門家事》

凌鳳《羅振玉與旅順博物館》

趙墨《羅振玉書學觀及其收藏管窺》

文史淮安網

其他

大藏嘉


您的藝術財富管理專家

服務10000名會員

投資100位藝術家

收穫10%年化收益

您的理財良機,我們的光榮使命

投資或合作

請致電:18910079508

或郵件:[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