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巴塞尔的关系,香港变得更加国际化,而这几年的潮流动向对市场也有影响,像KAWS,Banksy等街头艺术家得到很多关注。因为这些艺术家的流行,带进来很多新藏家。

  而所谓新藏家不止是以年龄来划分,像其中一部分是通过西方当代艺术进入的新藏家,构成一种偏向年轻人的审美和喜好;还有一部分40-50多岁的藏家,是新近接触到艺术收藏,或是从现代艺术收藏转向当代艺术收藏,五花八门。

  林家如(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副主席暨国际总监及部门主管)

  文/林家如讲述 图/雅昌艺术网

  还有一个特殊的族群,是50岁以上藏家的第二代,在近几年也开始参与父母收藏的决策,他们的趣味对原有的收藏喜好造成了影响。可是我觉得这个互动关系是好的,因为第二代藏家的出现会对市场带来更多元化的格局,他们的家庭原本就有很好的艺术积累,很多从小就知道赵无极、朱德群。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会更加容易理解现当代艺术,两个艺术代际间的隔阂,以及国籍的概念,在他们那里更容易被打破。如今,他们收藏更多凭借个人喜好,不再被以往的条条框框所约束。

  Banksy《This is a Pipe》颜料 古董框 再生金属 69 x 80 x 29 cm. 2011年作2019香港佳士得FIRST OPEN 专场成交价:372.5万港元

  不仅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这一代70后的艺术家,在创作方法和前辈差异都十分巨大,他们的艺术探讨的焦点更多是自己所面对的生活,身份的识别比较模糊。而且他们的语言也都非常国际化,如果不告诉你艺术家名字,你很难分辨艺术家的国际和文化背景,这和网络的兴起,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一系列社会发展都密切相关。所以我希望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来讨论这一代艺术家在整个国际商业市场中的区别在哪,亮点在哪,共通性又在哪。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第10 号》油彩 画布 200 x 300 cm 2000年作估价:900万-1300万港元

  2019佳士得香港春拍中的周春芽作品

  像张晓刚、曾梵志等老一辈中国当代艺术家在香港的作品出现减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重要作品都已经在真正的藏家手中,能在市场流通的机会变小。而对拍卖公司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很难找到他们没上拍过的拍品。像张晓刚在1993-1994年间完成的作品加起来大概不到30张,要满足庞大的全球市场,这个数量肯定不够。而且这批作品基本都已经在市场上流通过了,而且都在很好的藏家手上,没有人愿意割爱,所以目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都是2000年前后的作品。

  贾蔼力《疯景》油彩 画布 267 x 200 cm 2007年作估价:800万-1000万港元

  曾梵志也是一样,他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还是面具系列,不过面具系列数量相对多一些,所以每次拍卖还能有一件出现。总体来说,1960年代前后出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市场还是非常稳定,只要有重要作品释出,仍会有好的价格。

  赵无极《三联作 1987-1988》油彩 画布(三联作)200 x 486 cm.1987至1988年作估价:1.2亿-1.5亿港元

  赵无极《02.01.65》油彩 画布 162 x 200 cm 1965年作估价待询

  赵无极市场从90年代在台湾拍卖时就已经开始积累,这批藏家现在也还活跃在市场当中,他们对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有了解,对市场变化也有信心。

  赵无极最大的优势,是几乎每十年都会有一些重要的创作变化,所以他的创作有很多不同的时期,从1950年代一直到2000年以后,每个阶段的变化都十分明显。对藏家来说,可以收藏他不同阶段的作品。而且随着市场喜好的变迁,各类型赵无极作品会吸引不同类型藏家的参与,所以其作品的需求量一直很高,而且藏家积累也很深。无论是从30年前就开始收藏赵无极的老藏家,还是刚刚入门的新人,很多都会选择赵无极作品,因为相对其他艺术家而言,赵无极的波动是最小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