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144期 美术副刊

  编者按

  中国古代雕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 4000 年以前,这一时期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古代雕塑艺术有着很高的成就,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从现存的大量雕塑艺术遗产来看,中国雕塑艺术成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陶俑、陵墓雕刻 和佛教造像三个方面,而其美学特色更是非常丰富鲜明。

  本期,主要以中国古代雕塑为线索,倾听梁思成、吴为山、栗田功等学者的精彩讲述,让我们得以在雕塑故事与思想的光芒下,读懂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

  宋代彩塑侍女像

  金代菩萨漆金彩绘木雕像

  辽代彩绘释迦牟尼像

  隋代干漆夹贮佛像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

  作者:吴为山

  版次: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版

  我之所以要谈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特质,乃在于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导致了雕塑价值标准的偏离与混乱。原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策展、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的评价体系。与雕塑同样受西方影响的绘画则命运不同,因为绘画严格地分类为西洋画与中国画,且绘画有自身品评尺度并各循其道发展。按理,中国雕塑与西洋雕塑恰如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关系,中国雕塑也应循其自身规律发展。只不过近百年来,随着造“菩萨”的渐衰,“塑人”的兴起,导致写实的功用性要求愈高,西洋法价值凸显,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文革”的新偶像塑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热和九十年代至今的后现代风潮,使得中国传统雕塑一直处于边缘的、民间的、非正统的境地,甚至被斥为封建余绪。

  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提炼出影响着现在与未来的绝伦之底蕴、超拔之意志、高远之境界。这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保持华夏独特韵致,更在于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发展。数年来,笔者在对中国雕塑的直觉感受和理性分析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种类型的风格特征。这八种风格类型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风。

  ——吴为山

  《佛像的历史》

  作者:梁思成

  版次: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946年梁思成应美国耶鲁大学之邀赴美讲学。194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周年纪念,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梁思成担任“远东社会与文化”研讨会的负责人。在这次会议上,他作了“建筑发现”与“唐宋雕塑” 两个学术报告,是与会学者中唯一同时发表两篇论文的学者。就在这次会议上他首次将四川大足的雕塑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1947年他回国,在上海见到他的挚友陈植先生时说准备写一本《中国雕塑史》。梁公对中国雕塑极为热爱,亦有很深的造诣,早在1930年他就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讲授过“中国雕塑史”这门课。但是那时他还没有去过云冈和龙门,讲课所用的图片绝大部分都是引自国外学者的著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他亲自考察了云冈、龙门、南北响堂山、天龙山、大足及四川大量的摩崖石刻,并对他调查的古建筑中的佛像反复琢磨。从古建筑中佛像塑造手法及风格的鉴别,来佐证庙宇建造的年代,亦或据庙宇建造的时期判断佛像的古老程度。他对这些雕塑做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1947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的“唐 宋雕塑”的学术报告是他关于中国雕塑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但我在他的遗稿中始终未见到 “唐宋雕塑” 的论文稿件。

  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终于离开了我们。看到散落的雕像图片,我就时时想到他还没有动笔写的《中国雕塑史》。20世纪90年代我曾委托台湾的两位学者到普林斯顿大学去查找他1947年在该校所作“唐宋雕塑”的报告文稿,但均未能查到。

  ——林洙

  《大美之佛像:犍陀罗艺术》

  作者:栗田功

  版次:文物出版社 2017年3月版

  佛陀:中国、朝鲜以及日本佛教艺术中的佛陀(如来)像种类繁多,除真实存在的佛教开山鼻祖释迦牟尼外,还出现了大日如来、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等,佛教世界简直犹如罗马的万神殿。而在犍陀罗则只有释迦牟尼佛,其他也就发现有过去佛。阿弥陀如来好像到了犍陀罗晚期才被创造出来,在印度马图拉曾发现刻有阿弥陀佛字样的台座,在犍陀罗浮雕上也发现有阿弥陀佛字样,由此可推断阿弥陀佛等应在犍陀罗晚期才出现,但至于是否真实存在还无定说。

  雕像出土于有大量制作精美的雕刻出土的犍陀罗中心地区萨利巴喽鲁,制作时间推测为犍陀罗鼎盛时期的公元2世纪中后期。雕像的右腿微微弯曲,全身的重心放于左腿上,这种表现重心偏移结构的雕刻手法是希腊雕刻艺术特有的风格。雕像的脸部呈现出典型的罗马风格,嘴角的雕刻也是十分常见的“古典式微笑”。这些均明显受到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关于这件姿容端丽的佛陀雕像,德国考古学家格伦威德尔认为其应该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司掌智慧的太阳神阿波罗。顺便说一下,欧洲人通常是把犍陀罗艺术列入自己的文化范畴内,认为是自己的文化体系里最东边的文化。

  菩萨:所谓菩萨,是在历经修行达到领悟境界的过程中与佛陀最为接近的一种神格。如果说佛陀是超越人类的难以接近的遥远存在,那么菩萨则是在我们身边以慈悲之心向苦难众生伸出救济之手的存在。

  经典和图像:在中国的唐代以后,经典、仪轨和图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作品是以经典、仪轨为基础来制作。但在此之前的时代,经典、图像和作品之间很少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栗田功

  阅读延伸

  《极简中国古代雕塑史》

  作者:贺西林

  版次: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6月版

  《极简中国雕塑史》是一本能够迅速了解中国千年雕塑发展史及样貌的通俗读本,有利于中国文化艺术的普及与传播。雕塑是人类最早的实践造型,中国雕塑源远流长,作品数量庞大、内容博大、种类繁多。本书将中华文明从远古至明清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雕塑形式按照功能分章布局,以时间为线索统领各章,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脉络、特点以及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清晰地呈现出来。

  《凝固的美》

  作者:丁方

  版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版

  本书以优美洗练的文字,分十八个主题对中西方经典雕塑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并特别从宗教、文化、社会背景以及雕塑者个人风格等方面分析造成东西方雕塑差异的原因。

  本书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形式活泼生动,图文并茂,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适合专业院校师生和普通读者阅读。

  《佛教造像集》

  作者:李云中

  版次:文汇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本书收录李云中所绘佛教主要造像200余尊,分佛、菩萨、观音、明王、罗汉、护法、祖师等七个部分,每尊佛教造像附有一二百字的介绍。素材来源于各寺院内的塑像与壁画。整本工笔白描,严谨飘逸,颇有推敲;线条细腻,形象传神。

  《佛陀相佑》

  作者:侯旭东

  版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