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144期 美術副刊

  編者按

  中國古代雕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 4000 年以前,這一時期陶器的出現,拉開了中國雕塑史的序幕。古代雕塑藝術有着很高的成就,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從現存的大量雕塑藝術遺產來看,中國雕塑藝術成就,比較集中地體現在陶俑、陵墓雕刻 和佛教造像三個方面,而其美學特色更是非常豐富鮮明。

  本期,主要以中國古代雕塑爲線索,傾聽樑思成、吳爲山、慄田功等學者的精彩講述,讓我們得以在雕塑故事與思想的光芒下,讀懂中國燦爛的文化遺產。

  宋代彩塑侍女像

  金代菩薩漆金彩繪木雕像

  遼代彩繪釋迦牟尼像

  隋代乾漆夾貯佛像

  《中國古代雕塑風格論》

  作者:吳爲山

  版次: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7年1月版

  我之所以要談中國傳統雕塑的藝術風格特質,乃在於近現代以來,西方雕塑的介入,導致了雕塑價值標準的偏離與混亂。原本優秀的中國雕塑傳統在本土被排斥於主流之外。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覽、重要的學術策展、學院的主幹教學以及藝術的評價體系。與雕塑同樣受西方影響的繪畫則命運不同,因爲繪畫嚴格地分類爲西洋畫與中國畫,且繪畫有自身品評尺度並各循其道發展。按理,中國雕塑與西洋雕塑恰如中國畫與西洋畫的關係,中國雕塑也應循其自身規律發展。只不過近百年來,隨着造“菩薩”的漸衰,“塑人”的興起,導致寫實的功用性要求愈高,西洋法價值凸顯,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蘇聯革命現實主義的一統天下,“文革”的新偶像塑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西方現代主義熱和九十年代至今的後現代風潮,使得中國傳統雕塑一直處於邊緣的、民間的、非正統的境地,甚至被斥爲封建餘緒。

  縱觀中國雕塑發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學影響;就其造型,受繪畫的影響,並在意象、抽象、寫意、寫實諸方面顯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異於西方傳統的獨立體系、獨特價值。我們不能滿足於中國雕塑只存在於博物館、石窟、墓道,應當提煉出影響着現在與未來的絕倫之底蘊、超拔之意志、高遠之境界。這不僅在於弘揚民族傳統,保持華夏獨特韻致,更在於促進人類文化生態的多元發展。數年來,筆者在對中國雕塑的直覺感受和理性分析中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將中國雕塑歸納爲八種類型的風格特徵。這八種風格類型爲:原始樸拙意象風、商代詭魅抽象風、秦俑裝飾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佛教理想造型風、宋代俗情寫真風、帝陵程式誇張風和民間樸素表現風。

  ——吳爲山

  《佛像的歷史》

  作者:樑思成

  版次: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946年樑思成應美國耶魯大學之邀赴美講學。194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週年紀念,舉辦了一系列學術活動,邀請樑思成擔任“遠東社會與文化”研討會的負責人。在這次會議上,他作了“建築發現”與“唐宋雕塑” 兩個學術報告,是與會學者中唯一同時發表兩篇論文的學者。就在這次會議上他首次將四川大足的雕塑藝術介紹給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1947年他回國,在上海見到他的摯友陳植先生時說準備寫一本《中國雕塑史》。樑公對中國雕塑極爲熱愛,亦有很深的造詣,早在1930年他就在東北大學建築系講授過“中國雕塑史”這門課。但是那時他還沒有去過雲岡和龍門,講課所用的圖片絕大部分都是引自國外學者的著作。直到20世紀30—40年代,他親自考察了雲岡、龍門、南北響堂山、天龍山、大足及四川大量的摩崖石刻,並對他調查的古建築中的佛像反覆琢磨。從古建築中佛像塑造手法及風格的鑑別,來佐證廟宇建造的年代,亦或據廟宇建造的時期判斷佛像的古老程度。他對這些雕塑做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1947年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作的“唐 宋雕塑”的學術報告是他關於中國雕塑較全面系統的論述。

  但我在他的遺稿中始終未見到 “唐宋雕塑” 的論文稿件。

  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終於離開了我們。看到散落的雕像圖片,我就時時想到他還沒有動筆寫的《中國雕塑史》。20世紀90年代我曾委託臺灣的兩位學者到普林斯頓大學去查找他1947年在該校所作“唐宋雕塑”的報告文稿,但均未能查到。

  ——林洙

  《大美之佛像:犍陀羅藝術》

  作者:慄田功

  版次:文物出版社 2017年3月版

  佛陀:中國、朝鮮以及日本佛教藝術中的佛陀(如來)像種類繁多,除真實存在的佛教開山鼻祖釋迦牟尼外,還出現了大日如來、阿彌陀如來、藥師如來等,佛教世界簡直猶如羅馬的萬神殿。而在犍陀羅則只有釋迦牟尼佛,其他也就發現有過去佛。阿彌陀如來好像到了犍陀羅晚期才被創造出來,在印度馬圖拉曾發現刻有阿彌陀佛字樣的臺座,在犍陀羅浮雕上也發現有阿彌陀佛字樣,由此可推斷阿彌陀佛等應在犍陀羅晚期纔出現,但至於是否真實存在還無定說。

  雕像出土於有大量製作精美的雕刻出土的犍陀羅中心地區薩利巴嘍魯,製作時間推測爲犍陀羅鼎盛時期的公元2世紀中後期。雕像的右腿微微彎曲,全身的重心放於左腿上,這種表現重心偏移結構的雕刻手法是希臘雕刻藝術特有的風格。雕像的臉部呈現出典型的羅馬風格,嘴角的雕刻也是十分常見的“古典式微笑”。這些均明顯受到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的影響,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關於這件姿容端麗的佛陀雕像,德國考古學家格倫威德爾認爲其應該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司掌智慧的太陽神阿波羅。順便說一下,歐洲人通常是把犍陀羅藝術列入自己的文化範疇內,認爲是自己的文化體系裏最東邊的文化。

  菩薩:所謂菩薩,是在歷經修行達到領悟境界的過程中與佛陀最爲接近的一種神格。如果說佛陀是超越人類的難以接近的遙遠存在,那麼菩薩則是在我們身邊以慈悲之心向苦難衆生伸出救濟之手的存在。

  經典和圖像:在中國的唐代以後,經典、儀軌和圖像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的作品是以經典、儀軌爲基礎來製作。但在此之前的時代,經典、圖像和作品之間很少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慄田功

  閱讀延伸

  《極簡中國古代雕塑史》

  作者:賀西林

  版次: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6月版

  《極簡中國雕塑史》是一本能夠迅速瞭解中國千年雕塑發展史及樣貌的通俗讀本,有利於中國文化藝術的普及與傳播。雕塑是人類最早的實踐造型,中國雕塑源遠流長,作品數量龐大、內容博大、種類繁多。本書將中華文明從遠古至明清的漫長曆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所有雕塑形式按照功能分章佈局,以時間爲線索統領各章,將中國古代雕塑的發展脈絡、特點以及其所承載的時代精神清晰地呈現出來。

  《凝固的美》

  作者:丁方

  版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版

  本書以優美洗練的文字,分十八個主題對中西方經典雕塑進行比較,揭示其異同,並特別從宗教、文化、社會背景以及雕塑者個人風格等方面分析造成東西方雕塑差異的原因。

  本書配有大量精美圖片,形式活潑生動,圖文並茂,集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體,適合專業院校師生和普通讀者閱讀。

  《佛教造像集》

  作者:李雲中

  版次:文匯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本書收錄李雲中所繪佛教主要造像200餘尊,分佛、菩薩、觀音、明王、羅漢、護法、祖師等七個部分,每尊佛教造像附有一二百字的介紹。素材來源於各寺院內的塑像與壁畫。整本工筆白描,嚴謹飄逸,頗有推敲;線條細膩,形象傳神。

  《佛陀相佑》

  作者:侯旭東

  版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本書主要依據銘刻資料,並結合文獻,採用“自下而上”的視角分析五六世紀高僧大德與知識階層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試圖弄清他們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麼,進而探討佛教對普通民衆的思想與行爲產生何種影響,探討了佛教信仰廣及朝野的時代意義與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