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療

發展得很快,大量的肺癌新型靶向葯上市,讓很多肺癌病人可以長期生存。但是這些病人基本上都是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而小細胞肺癌,則長期沒有新葯出現。

那麼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肺癌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各有什麼特點,適合什麼治療方法?

在病理檢查報告上,經常可以看到診斷結果是肺腺癌或者肺鱗癌等等。目前臨床上按照病理類型,將肺癌分為4種:肺腺癌、肺鱗癌、大細胞肺癌,以及小細胞肺癌。肺腺癌、肺鱗癌和大細胞肺癌合稱為非小細胞肺癌。

1、肺腺癌

肺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在所有肺癌類型佔比40%,在非小細胞肺癌中達到了55%左右。在不吸煙的亞洲肺癌人群中,肺腺癌的比例更高。

肺腺癌早期容易轉移,最常轉移的部位有肝臟、骨頭、腦部和腎上腺等部位。對放化療敏感,但容易對化療葯產生耐藥性。

針對肺腺癌的治療方法比較多,靶向治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選擇。在4種肺癌中,肺腺癌適用的靶向葯種類最多。

肺腺癌較為常見的突變基因類型是EGFR、ALK、cMET、ROS1、HER2、KRAS等,都有對應的靶向葯。在亞洲不吸煙的女性患者中,出現EGFR基因突變的概率高達50%,可以選擇的靶向葯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達克替尼、奧希替尼等。適合ALK突變的靶向藥物有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來替尼等。

2、肺鱗癌

肺鱗癌是在吸煙人群中比較常見的類型,近30年來發病率有所下降。肺鱗癌常出現在肺臟的中央。在美國,肺鱗癌約佔肺癌總數的25%~30%。

肺鱗癌發展相對較慢,轉移較遲,手術的機會較其他類型大,但對化療、放療的敏感性較低,常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肺鱗癌常見的基因突變有FGFR1、STK11、SOX、PIK3CA、DDR2、PDGFRA、MDM2等,針對這些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大都處在臨床試驗階段,還沒有進入實際使用。

PD-1免疫治療藥物O葯(納武利尤單抗、歐狄沃)、K葯(帕博利珠單抗、可瑞達)可用於肺鱗癌的治療。

3、大細胞肺癌

大細胞肺癌在非小細胞肺癌中佔比10%~15%,常發於男性吸煙者。大細胞肺癌在顯微鏡下表現為高度未分化或未成熟的大細胞,惡性程度比較高,因此大細胞肺癌相比肺腺癌和肺鱗癌,預後更差。

臨床上對於大細胞肺癌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靶向藥物。有研究報道,大細胞肺癌如果存在EGFR基因突變,吉非替尼治療有效。

4、小細胞肺癌

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總數的15%。小細胞肺癌的發生與吸煙密切相關,僅有1%的小細胞肺癌與吸煙無關。

相比以上三種肺癌,小細胞肺癌比較獨特。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高,生長速度快,很早就出現轉移,而且是廣泛轉移。所以即使是早期的小細胞肺癌,也基本上沒有手術根治的機會。

小細胞肺癌對放療和化療都比較敏感,甚至可以完全把肺上的腫塊治沒了,但是極易發生繼發性耐葯,很容易複發。目前也沒有針對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葯。

很早就出現廣泛轉移,治療方法非常有限,因此小細胞肺癌是4種肺癌中預後最差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