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經漢賦、唐詩宋詞成爲我們心中不可抹除的文化記憶。大家都知道李商隱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杜牧齊名,人稱小李杜。李商隱詩風華麗,文筆優美,但是他的詩歌往往主題模糊,被人們認爲是古代的朦朧詩,千百年來衆說紛紜。

現代人在解釋李商隱的詩歌時候,往往採取了簡單化和表面化的解釋方式,單純把李商隱的詩歌理解爲愛情詩。這樣的做法在我看來是很不妥當的。我是真游泳的貓,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著名詩人李李商隱的無題詩。小編認爲這些無題詩不只是描寫愛情,還有含蓄言外之意。

我們以李商隱《無題其一》來舉例: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爲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首詩普遍被認爲是描寫愛情相思的名作,在衆多詩歌評論中都把這首詩僅僅當做一次愛情的抒懷。但細細考之,絕非如此簡單。李商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必然有一個心理預設,他把自己當做了那個得不到愛的可憐人,實際上寓託了朝廷上的含義,他埋怨令狐綯不肯提攜自己,感嘆着令狐綯與自己“跡近情疏”。

周振甫解釋的很好:“那時作者住在令狐綯家裏,他和綯的關係雖有些好轉,但綯以宰相之尊,又不滿於作者入王茂元幕,還是不肯接見他。綯五更入朝,不來看他,所以有‘來是空言去絕蹤’之嘆。綯上朝前託人找作者寫稿,是‘書被催成’。作者借宿綯家,所以房內陳設富麗,有翡翠被,芙蓉褥。他在夢中爲遠別而啼,綯既已絕跡不來,也難喚回。這個遠別,比蓬山之遠更超過一萬重。原來綯未入相時已像蓬山那樣遠,不好接近,現在綯入相後,禮絕百僚,更隔一萬重了。”

這樣解釋應該是李商隱的本意,小編深表贊同。倘若僅僅把這一首詩淺顯的理解成對愛情無望的哀怨,簡直是小看了李商隱,更加忽視了中國文學歷史悠久的寄託傳統。下面小編將仔細分析一下。

雖然在晚唐,“詩人”作爲一種職業,掌握着廣泛的社會資源和巨大聲望。但李商隱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詩人。

“牛李黨爭”作爲當時的大事,無論李商隱是否屬於李黨(如朱鶴齡、張採田等主之),或者是屬於牛黨(如徐湛園等主之),又或者不偏不倚,不入黨派(如吳調公等主之),深深影響了李商隱的生平遭遇。李商隱與牛李兩黨的人物都有所接觸交遊,可是也並不處於牛李圈子的中心。他是一個邊緣人,不斷遊走於各處的幕府,卻一直也沒有得到升遷,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

他顯然對於這個時代有自己的希冀。正如《安定城樓》所說:“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功成名就後隱居的古老夢想回蕩在李商隱的心頭。但顯然,殘酷的現實讓他失望,“猜意猜意鵷雛竟未休” 的感嘆使得他愈發苦悶。仕途上的無作爲,與名聲上的被誤解,對敏感的李商隱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精神壓力。既然無可訴說,他只能在詩裏表露自己的心跡。

考慮到詩歌不可預見的流傳性,及由此帶來在名聲上更惡劣的評價,李商隱不得不在詩歌中用委婉的筆調小心翼翼,含糊其詞的表露自己心懷。同時,李商隱也需要詩歌來表現自己才能,來扭轉社會對他的偏見,詩歌是他的武器,去掃除別人對他的誤解,他的抱負要在詩歌裏含蓄體現。

也因此,李商隱的無題詩,言情相思只是表象,而真正的內涵隱藏在纏綿無限的文字裏,必須小心翼翼的發掘,才能得到真意。現代的學者通常選擇迴避李商隱無題詩的朝政隱喻,而僅僅把它們理解爲表達男女間永恆情感的天才瞬間。

漢學家宇文所安在其著作《晚唐》裏寫道:“現代評論家在否定根據推測的傳記背景做出的早期闡釋時,常常說詩篇缺乏‘深意’。即使這些評論家在否定清代一些牽強附會的闡釋時顯然很正確,但失去那樣的闡釋便使詩篇喪失了傳統意義上的‘嚴肅性’,從而喪失了更重要的價值。”

所謂傳統意義上的“嚴肅性”,對於展開李商隱無題詩的論述十分重要,這是一個起點。事實上,這“嚴肅性”來源於兩個傳統,一是屈原《離騷》的“香草美人”傳統,另一個則是《毛詩》大序所鼓吹的“溫柔敦厚,有利教化”傳統。這兩個傳統,對於傳統士人來說是從小被灌輸的。李商隱自然不會不知道。他更加清楚,他的詩歌的潛在讀者也對這兩個傳統瞭然於心。

所以他的這些無題詩,在未開始寫作之前就被定好了潛在的讀者,被規劃好了預設的讀者感受。可以說,李商隱的愛情詩一開始就不是爲愛情而做。可以看李商隱的自供:“楚雨含情皆有託。”(《梓州罷吟寄同舍》 )那些用高唐神女筆調口氣寫的愛情詩,其實都有寄託。這在唐代是一種認知很廣的創作方式。

極好的例子是,在李商隱之前,張籍在《節婦吟》中用婦人的口吻拒絕了招納他的節度使:“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的廣泛流傳,說明瞭這種“美人言情”模式在中晚唐依然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它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也因此,在這種“比興寄託”傳統下的詩人,已經習慣於傾向於用男女之情指代仕途上的想法。

李商隱創作的大量無題詩,顯然也具有這一深層含義。我不主張過度解讀,那種索隱似的妄加推測是可笑,但完全忽視了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言外之意,把它們僅僅是當做“男女之語”看待,顯然也是很偏頗的。

我們研究詩歌,不能僅僅以今時今日的觀念來研究,而應該回到文本,設身處地的思考何以會有這作品出現。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隱寫這首詩,並不是僅僅供自己觀賞的。如上所述,詩歌作爲公共資源,是要被公衆品評的。

比如上面的那一首無題詩,李商隱的真正目的,一方面說自己的不被令狐看重,一方面是說自己依然像癡戀的情人那般癡心不改。在寫作之時,李商隱必然考慮到這首詩的流傳,他要借這首詩向社會傳揚他的“癡心”,更明白的說是向令狐綯表明心跡,訴說自己的幽怨以及託情依舊的心理。

這明顯有一個預先的假設,即令狐綯可以看到這首詩,並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這對於比興傳統下的士人完全不成問題),然後希望令狐綯能諒解自己的苦心,能夠緩解令狐綯的宿怨,並提攜自己。這樣,通過愛情詩的表面形式,李商隱將自己的訴求隱藏其中。這只是小編的個人之見,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朋友們,你們對上面這些詩詞有什麼看法呢?你們還知道哪些好詩好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小編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小編,多多收藏和分享小編的文章哦。

參考資料:[1] 宇文所安.《晚唐》[M].北京:三聯書店,2011.

[2]周振甫.《李商隱選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 朱鶴齡.《李商隱詩集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