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蟬》是一首詠物詩,清人朱彝尊譽其是「詠物最上乘」之作,詩中李商隱借孤窮悲鳴之寒蟬,抒發自己窮困潦倒、漂泊無依的悲憤心情。詩中第四句「一樹碧無情」還被錢良擇譽為神句。

全詩如下: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一、全詩解讀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撓,長吟悲鳴。」古人不知蟬吸樹液為生,以為蟬只飲露水,所以詩中說「難飽」。

首聯聞蟬鳴而起興,言蟬居高處,飲露難飽,因而發出悲鳴,但卻無人幫助,只是徒勞。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疏,蟬鳴稀疏。斷:蟬鳴斷絕。

頷聯承「恨費聲」而細言之。蟬不住地悲鳴,至五更將曉,蟬鳴越來越稀疏,幾欲斷絕,因為悲傷憔悴,蟬已無力悲鳴,然而,那碧綠的樹木,依然無動於衷。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薄宦:官職卑微。

梗猶泛:典出《戰國策·齊策三》:土偶人對桃梗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後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梗,指樹木的枝條。

蕪已平:荒草已經平齊沒脛,覆蓋田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

頸聯將詩的主體轉到詩人自己身上來,說詩人自己官職卑微,卻像水中樹梗,四處漂泊,而家鄉故園,已經長滿芳草。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清,清貧。

最後,詩人將蟬與「我」對舉,蟬的「難飽」正與我的舉家清貧相應,蟬的悲鳴也警醒了我這個四處漂泊的小官。尾聯將詠物與抒情密切結合,並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二、神句賞析

清人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評說:「(『一樹碧無情』句)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就是說,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議,神得不能解釋,不能翻譯。

那麼,這句詩「神」在哪裡呢?

詩寫到蟬不住地悲鳴,悲鳴到憔悴欲絕,此時必須寫外界對蟬悲鳴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當然是來自於蟬所棲息的樹。

樹怎麼反映呢?李商隱下了「碧無情」三個字。

碧是冷色,放在這裡本來就給人一種冷漠的心裡暗示,但是,一個碧字還不夠,情感衝擊力不夠大,比如,將這句詩改為「一樹猶自碧」,也能表達樹的冷漠,但是情感衝擊力不夠。

於是,李商隱在「碧」字後面加了「無情」兩字,無情不禁表達了樹的冷漠,還包含了蟬與詩人內心的控訴,這樣,蟬與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才顯得強烈無比。

明人鍾惺認為,「碧無情」三字冷極、幻極,點出了這三個字的藝術效果,這三個字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並不誇張。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蟬》這首詩寫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將《蟬》的原文寫在下文。

《蟬》 作者: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你棲息在高高的樹枝之上,風餐露宿,本來就很難飽腹,何必還要發出哀婉的怨恨聲呢?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不停的鳴叫,到五更時候你已經精疲力竭了,可是那蔥蔥鬱鬱的大樹依然如故,沒有一點兒的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是一個木偶那樣在天涯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經荒蕪了。還煩請你用鳴叫的聲音給我敲醒了警鐘,我的家境和你一樣是又貧寒又悽清的。

詩中的「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被人譽為神句,在這裡將蟬完全地人格化,詩人李商隱將自己現在所處的艱難處境和困苦的身世與蟬相提並論。這兩句還可以看做是詩人李商隱對蟬說的話:「還有勞你多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的貧寒和悽清。」有人認為這句詩是在警告作者為什麼不及早回頭,早歸田園生活,回到故鄉;也有人認為這是作者借用「蟬」之名來提醒自己保持高潔的操守。

作為唐代著名的詠物詩大家,李商隱的詩句大多是詠物詩且都託物寓意,在這首詩裏他實際上是在借「蟬」寫自己。全詩層層遞進地闡述了關於「難飽」「徒勞」「欲斷」與「無情」,可想而知詩人此時此刻的心緒怨之深,恨之重。詩人將「蟬」的遭遇引申到自己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足以見其感情的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的身上,收尾相連。


以前寫過這首詩,還發在頭條上,拷過來吧:

李商隱loser的人生告訴我們:做人最要緊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麼

董點國學 2018年10月20日

不管你對李商隱熟不熟悉,下面這幾句詩,你一定聽過: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這都是李商隱寫的。 李商隱身上的標籤有:晚唐才子,朦朧詩人,多情種子,看不懂的無題詩,嘰嘰歪歪的loser。 沒錯,他真是個嘰嘰歪歪的loser。 有多嘰歪?有多loser? 一首詩就能看明白: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這首詠蟬詩,沒前面那些名句驚艷,但真看懂了,會讓人驚心。 這首詩被稱為唐朝最好的詠物詩之一,但知道的人不多,因為一般人看不懂它好在哪,真看懂了的,又不願意多讀,讀多了要抑鬱。 這首詩是理解李商隱的鑰匙。

說這首詩之前得先大致介紹一下李商隱。概括來說,李商隱在人生開始時抓到的牌並不好,但他很快憑本事換到了一手好牌,但最後,他又憑本事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李商隱的一生 李商隱出生於公元813年,老爸李嗣是個低級官吏,在李商隱十歲時就掛了,小小的李商隱長子當家,和他媽媽艱難過活。李商隱說當時是「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 不過雖然開局比較差,但李商隱熬過這段少年時光後,牌卻越換越好了。 李商隱從小就特別能讀書,據說他「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在老家還有一位很有學問的堂叔來教他,十六、七歲時就寫得一手好文章,被白居易、令狐楚等人賞識。 這兩人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兼顯赫高官,被他們看中無疑是打開了人生的上升通道。令狐楚對李商隱非常愛惜,把他當成親兒子,不僅從經濟上資助他,讓李商隱當幕僚,還教他讀書寫文章,讓他和自己的兒子們交往。窮孩子李商隱就這麼被帶進了上流社會社交圈。 後來,令狐楚還讓兒子令狐陶向考官推薦李商隱,讓李商隱25歲就考中了進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土」的說法,意思是五十歲考中進士都算年輕,李商隱25歲中進士,有多風光可想而知。 李商隱這時真是換到了一手羨煞旁人的好牌。

但是,誰都沒想到,這麼好的牌會打砸了。中進士這年,是李商隱一生的巔峯。 這一年是公元837年,李商隱春風得意,新科進士的活動一場接一場,兩個月後,終於結束,李商隱衣錦還鄉,探望老母親。但也在這一年,令狐楚去世了,李商隱失去了既是老師又如父親的大貴人。沒有了令狐楚,李商隱在政治和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暴露無遺,人生狀態迅速下滑。 第二年,李商隱當了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還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茂元也是高官,也很欣賞李商隱,但這個婚姻卻犯了官場大忌,把李商隱拖進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 唐朝黨爭嚴重,令狐綯是「牛黨」,王茂元是「李黨」,在當時人看來,李商隱親近王茂元就是對令狐楚的背叛,不僅令狐陶一派的牛黨對李商隱有看法,連李黨們也認為李商隱背信棄義,這導致李商隱在838年的吏部授官考試中被除名,唐朝考中進士後還需參加授官考試,考過才安排官職。李商隱雖然考中了進士,但名聲壞了,連授官考試的資格都沒了。

不過,李商隱雖然一步走錯,但並不表示沒機會翻身,畢竟他年輕有才。只是,在之後的20多年,李商隱每次在關鍵時刻做出的選擇都對自己沒好處,讓人看得無可奈何,只能理解為才子和政客太難兼容吧。

總之,李商隱在牛李兩黨都不討好,哪邊當權了都不用他,他一年比一年混得慘,抑鬱症一年比一年重,46歲就病死了。史書上給他記下了很不光彩的評價:

「牛、李黨人蚩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笮之。」——《新唐書》

「無持操,恃才詭激,為當塗者所薄。」——《舊唐書》

他曾經的好哥們令狐綯則「惡其忘家恩,放利偷合。」——《唐才子傳》

《蟬》詩讀懂李商隱

李商隱每到困境,都會去找大富大貴的令狐綯,令狐綯曾身居相位十年之久。令狐綯念在少年情誼,還是幫過李商隱幾次,最後一次引薦李商隱當了正六品上的太學博士。《蟬》這首詩就是李商隱在困境中寫的。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在儒家文化裏,蟬是君子的代表,蟬吸樹汁為生,不喫蟲不喫草,不爭名奪利,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這首詩第一句「本以高難飽」就取意蟬的高潔,因為高潔,不爭不奪,所以,喫不飽,餓得直叫喚。

第二句「徒勞恨費聲」是蟬想通過叫喚獲得幫助,喫上飽飯。但是,沒用,沒人理你。 很明顯,李商隱是用蟬寫自己,希望令狐綯能幫他。但他想求助也不好好說,還充滿糾結和哀怨:既想要高潔,但又受不了挨餓,餓了就滿腹哀怨,我這麼高潔,你怎麼能讓我挨餓?我餓了你怎麼能不理我?真讓人看了渾身難受。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這兩句是全詩最好的句子。蟬叫到五更時已經沒力氣了,叫聲斷斷續續,簡直快死了。可是旁邊的樹,居然還那麼碧綠,還長得那麼精神。我那麼慘,都快死了,你卻還過得那麼好,一點都不心疼我,一點也不為我難過,也不幫我。 這四句詩寫得真是好,李商隱把他的人生狀態和心理狀態毫無遮攔地全寫出來了,寫出了一個大才子的哀怨乞憐,像一個深宮怨婦那樣乞求恩寵。

這四句詩裏,有落魄才子的進退兩難和無所適從,既嚮往榮華富貴,又以清高來自我安慰,既要搖尾乞憐,又厭惡自己失去自尊,既想求助,又扭扭捏捏。這四句詩準確地寫出了潦倒之人的心態,被後人稱為是「追魂之筆」。 這種心態極難寫,一般的人沒才華寫,就算有才華也不見得肯把這種心態寫出來給人看,因為寫出來會被鄙視的。 對令狐綯這種身居高位的人來說,看到這樣一首求助詩,即便會因為從前的情誼心生憐憫,願意扶他一把,也得對方扶得起來。但從這首詩裏,你會怎麼評價作者的精神狀態和思想境界?你敢為他引薦一個重要的職位嗎?一個文人這麼寫詩,能讓人瞧得起他嗎? 這樣的好詩也只有李商隱這種既有才華,又潦倒、柔弱,還足夠真性情的人才會寫、才能寫,纔敢寫。

縱觀李商隱的一生,可能少年的貧困限制了他的境界。生存的壓力和家族的責任讓他對仕途名利充滿嚮往,這也沒什麼不對,既然嚮往那就追求吧,但他偏偏還想要清高,既然想要清高,那就忍受一下貧寒吧,但他又偏偏哀怨「高難飽」,既然想飽那就好好求助吧,但他又偏偏嫌棄自己仰人鼻息,不想仰人鼻息那就貧寒且自尊吧,但他看別人過得那麼好,卻偏偏心意難平,你怎麼能夠那麼「碧無情」?自己因為高潔才貧寒,你怎能不幫我?話外之意,簡直是在說別人不高潔,所以才富貴。

唉,真讓人看得著急:李商隱,你嘰嘰歪歪的到底想幹什麼?你能不能先想清楚,你這輩子,要的到底什麼?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的道理,要不要給你講一遍?

李商隱有首《有感》詩,也許是李商隱對自己的人生的反思: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我本來應該根據自己的長處去走一條中正、不投機的路,可惜啊,難道才華好的人命總是不好嗎?如果不畫蛇添足,那麼該你喝的酒,你總能喝到。好好的正路不走去走捷徑,哪知捷徑是歧路。

但是,人生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如果李商隱不是活得這麼扭扭捏捏嘰嘰歪歪,他又怎麼寫得出這些既抑鬱又精美的詩?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蟬》描寫的意境,叫「窮空」。

通篇死寂之氣,把點睛活筆放在第四句的不經意處:「一樹碧無情」,尤其那個「碧」字,是整詩唯一一點生機。

說起窮空,我還想起以前有個禪師,寫窮空這樣寫:

「去年也貧,貧無立錐之地;

今年也貧,貧得錐也無」。

說去年窮得沒有立錐之地,今年更窮,連那個錐子都窮沒了。

我每次想起來就想笑,窮成這個鳥樣,這和尚咋不去死咧?

還記得,有一次,碰到一個玩兒藏傳的人,懟起來了,然後他就說:「你給我寫一寫空性」。

我都不知道他想讓我寫什麼,本想回一句「去死」,又怕他真的去死,就麻煩了,好糾結的。

而人家李商隱的水平就高了,把死寂,鋪在一片悽厲的蟬鳴聲之後,以「蕪平」絕氣,卻在中間不經意處安一個「碧」字,末尾再示「警」字以提醒,太高明瞭。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詩以言志,真正的詩人寫詩,就處在一個「思無邪」的狀態,沒有雜念。

寫詩如此,讀詩亦然。

人生經歷,是成就作者境界高度的契機,禪宗有句話,說:「指月指月,盯月亮,不要盯手指」,而我們如今,連手指都不盯了,我們改盯人。


李商隱詩《蟬》的第四句「一樹碧無情」,的確曾被許多評論家稱作神句,具體神在何處呢?我覺得首先還是得結合全詩來分析。

李商隱喜歡含蓄,不喜歡直白;喜歡隱藏,不喜歡明言。

《蟬》是一首典型的借物抒情詩,與李商隱的創作風格十分契合,所以他寫起來也很是得心應手。

先看一下原詩: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詩明顯是以蟬自比,抒發自己鬱鬱不得志,窮困潦倒,卻又得不到援助的絕望憤懣之情。

前四句先寫的蟬,說清高的蟬棲息在高樹上,所以風餐露宿很難喫飽,而且發出哀鳴求助也無人在意,只是徒勞罷了。到了五更之後,筋疲力盡的蟬疏落的聲音幾近斷絕,可滿樹的碧綠葉片卻依然冷酷無情,對它沒有絲毫憐憫。

前四句明著在寫蟬,但從後面詩人直寫自己官職卑微、一貧如洗、漂泊不定、故園荒蕪的悽慘境地的四句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前四句寫的其實也是詩人自己。

前四句中,蟬居高樹,表示詩人清高;難飽則表示詩人食不果腹;而蟬鳴無人在意,則表示詩人雖然一直想要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但卻始終無法得到援手的悽慘境地以及憤懣之情。

尤其是那句「一樹碧無情」,更是將這種情緒表達到了極致。蟬發出悲鳴,卻無人聆聽和在意,即便是它鳴叫到了五更天也無用,甚至,連離它最近的那一樹綠葉,聽它從頭悲鳴到尾,竟然也能做到始終無動於衷,這是多麼無情!對於蟬來說,這又該是多麼絕望!

在這裡,詩人以蟬自喻,這「一樹碧」大概也就代表著與詩人最親近,最有可能向詩人伸出援手的人吧,連這些人都對詩人報以冷漠,那詩人又該求助於誰呢?身處此般絕境,詩人該是多麼絕望啊!

「一樹碧無情」,是這首詩裏最簡單的一句,但也是表達感情最極致的一句。用這樣簡單的字眼,就能把這無限的絕望與憤懣之情表達得含蓄蘊藉,但又淋漓盡致,說是「神句」大概有些誇張,但說它是好句,至少是這首詩的最好一個句子,應該是公允的。


那是關於一隻蟬的故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大意丨

蟬,居高枝,飲清露,日夜而鳴,費儘力氣亦難飽腹。五更天蟬鳴衰盡,滿樹蔥鬱卻毫無憐情。

後四句: 老規矩,詩人感嘆自己就像那隻可憐的蟬,清高清貧清湯寡水云云。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丨

「一樹碧無情」被譽為神句。這兩句就是全詩點睛之筆。按規則「疏欲斷」對「碧無情」。


「疏欲斷」,指五更蟬微,衰落消盡之勢;「碧」字「石」部,原為青綠色石。有石則冷,青綠色屬冷色調。

孤蟬聲殘,周圍一樹青蔥冷無情。一片繁榮,幾點悽切,兩兩不關情。兩廂對比,很自然地承接了由「恨費聲」到「疏欲斷」的悲涼升華。

樹枝為蟬棲息之境,詩人以蟬自喻,「一樹碧無情」自然對應詩人當下世態炎涼的境遇(後述)。


可見,無論是妙到毫顛的「碧」字,還是整句作為對詩人境遇的暗喻,「一樹碧無情」都妙到極致,它被稱為神句並不算過分。


一世「傷」隱丨李商隱

李商隱年少亡父,先被令狐楚提攜,後成王家女婿。晚唐朋黨之爭嚴重,令狐和岳父是對立陣營,不諳世故的李商隱為了難。悲慘才剛開始...

令狐楚過世,老岳家得勢,但此時李母過世,李守孝三年,錯失最好機會。李守孝歸,岳父又過世,令狐家又得勢。李商隱拋卻文人最珍貴的清高,巴結令狐家求個一官半職。令狐楚之子令狐綯以「忘恩負義之小人」為名,多次拒絕、奚落李商隱。最終孤獨無助的李商隱仕途失意,四處漂泊。

李商隱在弱冠之年,父親、恩人令狐楚、母親和岳父都已相繼過世。婚後12年聚少離多的老婆也病去。至此,李商隱落了個茫茫大地無處隱...


一生飄零的李商隱聞蟬起興,成就五律名篇《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或未必有他自喻的蟬清高,卻遠比那隻蟬境遇悽涼...


唐代詩人李商隱,他的詩很容易走入讀者的心靈,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還有一首詠物詩《蟬》,全詩如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此詩,詩人借孤窮悲鳴之寒蟬,抒發自己窮困潦倒、漂泊無依的悲憤心情。

一、寫作背景:

李商隱出生於晚唐一個小官宦之家。少年喪父,弱小孤男,家境困厄,但一直勤奮好學,渴望以知識改變命運。

16歲憑藉文章聞名於文人中,深受文壇領袖白居易賞識,後得翰林學士令狐楚培植獎掖。他的科舉與仕途一波三折。837年,二十四歲的李商隱歷經數次科考失敗後,終於考中進士。而在次年,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結果在複審中被除名。同年,他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作了王的幕僚。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順利通過,得到了祕書省校書郎的職位,不久,被調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雖遠離權利中心,但李商隱一直不得志,在盛年,只得請長假辭職,不得已放棄了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

做幕僚時,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並將女兒嫁給了他,夫妻二人琴瑟和鳴。也正是這樁美滿的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因為,岳父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前恩公令狐楚父子屬於「牛黨」。李商隱恰好處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雖苦苦掙扎,也無法擺脫人際關係這張無形的羅網。

誰曾想,一個文人竟毀於「跟錯人站錯隊」的政治風氣,從此,仕途坎坷。而他的精美絕倫的詩文便是抗爭與控訴的記錄。《蟬》這首詩,就是他苦悶與掙扎最好的見證。

二、全詩解讀:

首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我居住高枝上,飲露難自飽,只能徒勞地發出悲鳴。此聯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權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五更天欲曉,蟬悲鳴幾近斷絕。村木這麼碧綠,對蟬卻絲毫不同情。

頸聯:""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我官職卑微,樹梗般漂泊,而家鄉故園,荒草已長滿。此句是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

尾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此聯將詠物與抒情密切結合,並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三、神句賞析:

《蟬》是一首詠物詩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它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作者自己。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

那麼,這句詩「神」在哪裡呢?神在""一樹碧無情″句。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寫蟬不住地悲鳴,悲鳴到憔悴欲絕,而蟬所棲息的樹有什麼反響呢?——無情。

「碧」字本冷酷,而後面的「無情」兩字,強烈地表達了樹的冷漠。這樣,蟬與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碧″是視覺,""無情」是心理感受,此句是通感手法,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並不誇張。

詩人通過詠蟬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懷。詩的前四句詠蟬,實則自鳴不平;後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繫在一起。詩以蟬起,又以蟬結,章法嚴密,物態的精細刻畫與情意的婉轉表述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確是託物詠懷的名作。

歷代詩人描寫蟬的詩句,有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指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外在的憑籍(比如權勢、官位,貴人的幫助等),聲名自能遠播,表達自己自立自強之心。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無人言高潔,誰為表予心!″指沒有人相信我的高潔,我又能對誰表達我的忠心呢?表達自己懷纔不遇的心情。而李商隱這句""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文學藝術上雖為神句,但顯得有點怨天憂人。不過,早年文名遠播,又寫出如此多優美的句子,而命運卻並不垂青他,讓他終生不得志,發發牢騷,有情可原。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李商隱在唐詩中是個很獨特的存在,他的詩整體晦澀難懂,但詩句很美,常出佳句,甚至是金句、神句。梁啟超論李商隱的詩,「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祕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李商隱這首《蟬》是一首詠物詩。所謂詠物,物我合一,無非是借物來寄託自己的情操、節抱、情緒和感慨耳。

全詩如下:

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

你雖含恨哀鳴徒然白費神勁。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

大樹依然蒼翠卻無絲毫同情,

我官職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園早已荒蕪雜草埋沒腳脛。

煩勞你的鳴叫我得藉以自警,

我也舉家操守象你高潔不佞。

這首詩共八句,前半首四句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後半首四句直抒己意。

首聯就用典,而且把自己的情緒融入進去。典故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撓,長吟悲鳴。」情緒是一種欲求不得,含恨哀鳴。清代紀昀評此詩時,說:「起二句鬥入有力,所謂意在筆先」。

頷聯樹無情的典故出自江淹《江上之山賦》:「草自然而千花,樹無情而百色」。

頸聯梗猶泛是形容人生漂泊的意思,此句用典:古人把桃梗削做人,下雨發水的時候,桃梗就隨水流而去,漂漂於江湖之上。出自《戰國策·齊策三》。

神句賞析

「一樹碧無情」是這首詩的詩眼,被歷代詩評家視為神句。那麼這句詩神妙在哪裡。這裡我只談談我自己對此句的解讀。

1、情緒節制

古詩之所以美妙,是因為詩人大多是飽讀詩書的人。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寫詩填詞也是有格調,所有情感情緒都把握的精妙,絕不會濫情。因為所有高級的情感都是有節制的。

這首詩開句就很高調,代入了很強烈的情緒,「起二句鬥入有力,所謂意在筆先」。「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情緒在此已非常飽滿,有溢出的可能。而樹「無情」是個收斂的過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過,大珠小珠落玉盤。此刻的「無情」就是接住大珠小珠的玉盤,化有聲為無聲。同時為從蟬轉換成人,埋下了伏筆。

2、 情感對比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語出憤激卻運思高妙、耐人尋味。當蟬含恨哀鳴,聲音疏落幾近斷絕,向樹傾訴時,而大樹依然蒼翠卻無絲毫同情,產生強烈的對比。把詩人內心的悲涼突顯得淋漓盡致。後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足見其感情的強烈。

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要搞清楚為什麼這句為神句,就要弄清楚下面幾件事。

1、託物言志

文人墨客大都用花草樹木來託物言志,象徵自己的品格。陶淵明愛菊、賀知章詠柳、周敦頤愛蓮、毛澤東詠梅。而生活在晚唐中期的李商隱卻選擇小昆蟲蟬來託物言志。託物言志是指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2、時代背景及人物背景

李商隱創作《蟬》,據歷史記載,應該是晚唐。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唐朝(618年—907年)。根據時間推斷,李商隱生活在唐朝的中晚期。人生初期,李商隱春風得意。首先,他考上了進士。「少年登第」,意味著他開創了十分美好的政治前景。接著,他到涇原(今甘肅涇川)節度使王茂元手下去做寄。王茂元對這位青年才子很欣賞,不久就把才貌雙全的小女兒嫁給了他作妻子。這一對夫妻新婚燕爾,感情很好。這時候的李商隱真是覺得命運對他是特別地眷顧,讓他的人生道路走得這樣稱心如意、快捷順當。可是,李商隱萬萬沒有料到,在他的暫時得意當中,已經埋下了令他長久煩惱的種子。這就是著名的「牛李黨爭」。李商隱的煩惱,其根源也就在這裡面。李商隱的父親是個小官,家境並不富裕。李商隱能夠踏上仕途,全靠天平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提拔。那時候他只有十八歲,令狐楚看他有文才,聰明伶俐,辦事幹練,所以對他十分照顧器重,平時叫他辦些機密要事,酒席宴上常常破格給他安排個位置,有時候還讓他即席賦詩。令狐楚是個有名的駢文老手,又教他如何寫文章。

牛李黨爭,通常是指唐代統治後期的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最終以牛黨獲勝結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在當時的黨爭當中,令狐父子是牛黨的重要成員,所以李商隱也應當為牛黨出力。可是李商隱卻沒有這樣做,他去做了王茂元的女婿,而那王茂元卻是李黨的人物。這下可就使牛黨的人大為憤怒了,他們紛紛責罵李商隱「忘恩負義」。從此,李商隱鬱鬱不得志的時期就開始了,使他苦悶不稱心的事接踵而至。

3、藝術手法及情感

首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就現實而言,蟬並不是因為高,不願飛下來覓食而難飽,它的鳴叫聲也無惡意。這是詩人本身的理解和感受,是發自肺腑的感慨。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蟬聲和樹木綠色是沒有關係的,詩人卻責怪它們。想表達自己受人冷落、無人傾訴的心情。

頸聯-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四處漂泊。透露了詩意和蒼涼。

尾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其實和你一樣清寒。這一句回到蟬上來,首尾呼應,用擬人的手法。而且「君」與「我」對舉。為點睛之處。

4、特點及傳頌原因

晚唐詩的特點,主要應該有以下幾個:老趣。內容歷練中有蒼涼。感傷。悽迷,朦朧,空朦。工整、歷練。典雅而規範。多重、復調。萬千滋味集於一體。意境。


寫蟬的詩很多,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雲: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難飛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三首都是失意的人借蟬表達個人的際遇與心境罷了。而李商隱的詠蟬,既有高潔之風,又有患難之憤,是最為深沉的一首。

這樣的評價來自清代學者錢良擇《唐音審體》:「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是也。」可能只是針對詠蟬的幾首詩而言,畢竟唐詩神句太多。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梗猶泛:典出《戰國策》一個小故事,一個泥人對桃梗說,就算桃梗被刻成木偶,下雨後,隨水而漂,也是漂泊無定啊!用來比喻顛沛流離,孤苦無依的生活。

蕪:荒蕪。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形容田園荒蕪,意欲退隱的心理。

1 古人為何詠蟬?

蟬,醜陋聒噪,然卻是詩詞中常見意象,被賦予特定的含義。

《職林》 上說: 「漢侍中冠加金璫, 附蟬,取其居高食潔。 」

曹植《蟬賦》有句為:「棲齊枝面仰兮,喇朝露之清流」」。」

西晉陸機《寒蟬賦序》:「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常,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喻蟬為君子,文、清、廉、儉、信,五德皆備。

蟬,蛻於泥,飲清露,居高處,仰孤鳴,被古人視為高潔脫俗,清靜自守,不隨波逐流,與讀書人清高自好,淡泊明志很是相似。

所以,古人甚至以玉蟬為佩飾,彰顯操守。2 這首詩如何解讀?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蟬在高高的樹上風餐飲露,難得一飽,只能發出憤憤不平的鳴叫聲,就算叫得再大聲再長久,也是白費力氣。

詩人似乎在同情蟬,過於的清高,以清露為食,只能孤苦清貧,其實是在讚賞蟬能夠潔身自好。寫蟬的際遇,像極了同樣懷纔不遇,孤寂落寞的詩人!同情蟬,亦是自憐自慰,既然選擇了這樣的人生,就得承受眾人的非議與不解,忍受被冷落的孤寂。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到拂曉時分,蟬的鳴叫已斷斷續續,有氣無力,而一樹的碧葉仍然是綠意盎然,沒有因蟬鳴的衰減而有絲毫的同情。

這句為何被錢良擇譽為神句?

先比較而言,

虞世南寫蟬鳴:「流響出疏桐。」蟬的嘶鳴從稀疏的梧桐葉中傳出。梧桐本是高潔脫俗之物,蟬鳴流響,是悅耳之音,襯託蟬的不一般,清新致遠。

駱賓王寫蟬鳴:「風多響易沉。」因為風大風急,蟬鳴也格外深沉。蟬鳴是沉重的,因為環境的扼殺,突出蟬處境孤危。

李商隱這一句似乎不同,「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有衰弱的蟬鳴,與之對比的,是滿樹碧綠的枝葉,聽覺與視覺強烈的反差,只為強調外在環境。「碧」,極具視覺衝擊,似乎還有諷刺之味,突出外在環境的惡劣與無情。詩人是有所指的,比喻黑暗冷漠的現實。

再從「一樹碧無情」來看,

誰無情?樹對蟬的無情,恐怕也是世俗與仕途,對孤弱的詩人的無情,自身悽苦的境遇不言而喻,隱於無形。樹對蟬無情,蟬對我無情,我對蟬有情,各自命運不同,不要指望環境的改變。又有個人命運無處著落,無奈的失落悲傷。

一「疏」與一「碧」,蟬的孤弱與樹的生機,對比強烈。實際卻是個人懷纔不遇,遭遇不公,社會冷漠,世態無情的巧妙隱射。

含蓄隱晦,是李商隱詩的風格。意在言外,又是李商隱不得已的苦衷。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當個芝麻般的小官,擺脫不了四處漂泊的命運,故鄉園子恐怕都荒蕪了。

這一句是詩人對自身待遇不公的埋怨,對現實的失望,而流露出歸隱田園的想法。一個「薄」字,承載了詩人理想無處安放的失落,想做官功成名就,奈何多年為官,宦海沉浮,一事無成,既抱有了希望,欲罷不能,又讓現實傷得很深,漂泊無依,一身疲憊。是不是也該學學陶淵明,徹底歸隱!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討厭蟬的嘶鳴,好像時刻在警醒我,全家生活的困頓清貧,處境的艱難悽苦。

真的厭煩蟬鳴嗎?蟬,與詩人命運何其相似!蟬的嘶鳴,讓詩人無時無刻不反觀自己,卻又無能為力去改變命運。想裝糊塗而不得,徒增滿腹的牢騷與悲憤!

結尾很巧妙,首尾圓合,從蟬說到人,又回到蟬,蟬的哀鳴只是個引子,聯想的是個人的遭遇與命運,隱晦,微妙,複雜,而又悽楚動人。

李商隱的蟬是不同於別人的,同樣的高潔,卻帶著被世俗冷落的孤獨,是詩人情感的寄託與釋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