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0 16:23:15)

轉載▼標籤:秦亞青閻學通道義現實主義道德現實主義分類:讀書札記漢唐按:今年4月份,閻學通在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第2期上發表了From Keeping a Low Profile to Striving forAchievement一文,認為中國的外交戰略已經實現了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的轉變,這兩種戰略從對外優先導向和自身責任定位等方面來看都截然不同,推行奮發有為戰略並未如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惡化了對外關係,而恰恰相反,促進了對外關係。閻學通認為用「道義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隨後不久,在該刊第3期上,秦亞青發表了一篇與閻學通商榷的文章Continuity through Change: BackgroundKnowledge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Strategy,他不認為中國的對外戰略發生了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的截然不同變化,他認為,中國的對外戰略有延續性的一面,也有變革性的一面,是一種變革中的延續,並不存在一個涇渭分明的變化。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與閻文商榷的過程中,秦亞青不經意間對閻文的理論依據「道義現實主義」提出了犀利的質疑。(見下圖中標示出來的文字)秦亞青認為,閻學通的「道義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理論對「道義」(morality)的界定不清晰,甚至是誤導性的,因為閻將戰略信譽等同於「道義」——不問對錯地支持盟友即為「道義」。秦亞青認為,對「道義」如此界定在今天看來有點莫名其妙,它既不與摩根索的道德定義類似,也不是以普世標準來界定,而是以國家利益來界定,因此導致以現實主義的視角來界定道德——還是為了爭奪權力和領導權。

秦亞青對「道義現實主義」的批判雖然著墨不多,但感覺非常到位。閻學通確實很有必要理清他的「道義」定義。如果閻學通所謂的「道義」只是追求權力最大化和領導權的手段,或者「道義」的定義是由中國自己一家來界定的,那麼它在何種程度上能夠贏得國際社會(假設有個國際社會)的認同,又在何種意義上能夠稱得上「道義」?須知,從基本定義來說,「道義」或者說「道德」是一個共同體的基本行為規範,而不是一個人的自說自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