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首發·精華筆記·組織管理

本文新鮮度: 口感:核桃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 公司考核時最容易犯哪些錯誤?

  • 阿里中供鐵軍是如何進行考核的?

  • 業績考核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什麼?

  • 阿里中供鐵軍最核心的三板斧:第一板斧,招聘;第二板斧,培訓;第三板斧,考核。今天我們專門講解一下第三板斧——考核。

    一、越是高速成長的公司,越要抓好考核

    我剛去阿里巴巴的時候,發現阿里的同學們英語水平都不是很高,但有兩個詞,哪怕發音不準,但說得都還可以。一個叫review(考核),另一個叫one over one plus HR。

    什麼叫one over one plus HR?比如你是個經理,上級是總監,總監的上級是副總。那總監在考核經理的時候,副總要參加,同時還要加上相應部門的人力資源,形成一個三對一的考核。

    我們為什麼要避免one to one(一對一)的考核?一對一考核就是下級只被上級考核,這種考核機制,很容易出現「怎麼死都不知道」的情況,甚至連上訴的機會都沒有。

    反過來,作為副總,你永遠不知道你的總監是在怎麼管理你的經理。

    所以,考核總監的時候,副總要參加,CEO也要參加。HR則負責做記錄,做協調,甚至做仲裁。

    當然,被考核人的直接上級肯定要做更多的考核工作。HR也需要做更多考核準備,把基本事實核對清楚,比如說數據。

    經常看到一些公司考核的時候還發生數據爭執,「老闆,你說得不對,我的數據跟你不一樣……」這種事情不要發生,進場之前,要確保雙方拿到的業績數據是一樣的,在團隊的基本表現也是一樣的,避免在基本事實上發生爭議。

    寶貴的考核時間不要用在爭執基本事實上,否則這樣的考核就沒有意義了。由此可見,考核是個特別耗時間的事。

    淘寶「雙十一」再忙,你也能約得到人,但是一旦阿里整個體系進入到review時期,就幾乎約不到人。

    阿里Review的時間長得令人吃驚,但毫無疑問,這個時間花的很值。你花在review上的時間,比你沒有系統的考核,把時間好像花在工作上,要值得多。而且越是高速成長的公司,越要抓好考核。

    有人會問,那董事會誰來考核?我建議,投資人也好,其他董事也罷,至少要兩個人來做這個事。泛泛的董事會考核,等於沒考核。董事會考核不是一群董事一起坐下來喝個茶,吃個飯就結束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人人都要考核,要做到無一漏網。只要有漏網,就會跑偏,就會脫節。

    二、中供鐵軍的「271」制度

    中供鐵軍的 「271制度」,其實不是阿里巴巴或中供鐵軍發明的,而是中供鐵軍的早期奠基人關明生(Savio)先生,從通用電氣把這個制度帶過來的。這套東西來了以後,馬雲很巧妙的在外殼上套上了一層套,這層套叫武俠文化。

    今天通用電器已經不怎麼堅持「271制度」了,但阿里還非常堅持。在阿里,任何一個團隊都有一個「271」的排名,甚至每一個層級都在貫徹「271制度」。

    到底什麼是「271」制度?

    「271」制度中的「2」,是指團隊中表現最好的20%,「7」則是佔據團隊大多數的70%,而「1」是團隊中排在最末尾的1%。

    在日常管理上,一個團隊只要重點關注兩頭就可以了,也就是說要抓住「2」,解決「1」;中間的「7」,恰恰是不需要你花太多精力去管理的。

    「271」既是縱向的、團隊內部的「271」,也是橫向的、同一級別的「271」。比如副總這個級別有10個人,也要很明確:誰是副總中最優秀,表現最好的20%,誰是最差的10%。

    晉陞、獎勵、激勵都與「2」有關。在阿里,「271」中的「2」要拿掉整個激勵盤子的20%到50%。比如說一共有10個人,要獎勵10萬元,第一名、第二名要就要拿掉10萬獎金中的4到5萬。

    我們常說「升官發財「要優先考慮「2」,因為團隊中的「2」很重要,他們是同一個級別將走向下一個級別幹部的所有來源。當年我們把40%至50%的獎金,都給到了20%頭部的員工。

    而「1」的獎金肯定不用談了,工資也不用加。如果給1還發獎金,加工資,就相當於給全公司發出一個錯誤的信號。連最差的10%都有獎金,都要加工資,這還叫末位嗎?還叫最差的10%嗎?

    有人說社會通貨膨脹怎麼辦呢?我們不是政府,不是社保,關注「弱勢群體」是政府、慈善組織的事。企業中的弱勢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必有沒有做好的地方。

    不要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最後的10%上。這10%就是下一步要處理的,當然到底是一次10%就調崗或淘汰?還是等到兩次10%?阿里內部是有兩個考核周期,最末位的10%才會進入淘汰。

    比如年度考核,那考核周期就是兩年,季度考核就是兩個季度,半年考核就是兩個半年為考核周期。為什麼要定兩個考核周期?因為有些表現是不可持續,好的、壞的心理因素、市場原因都會有的,我們要理解。

    但連續兩個考核周期就差不多了,優秀的也證明了,落後的也很難翻身了。 「271」不僅是要排名,「271」還要兌現,最好進行公示。至少你要告訴他本人,讓他知道自己在團隊中處於什麼位置,否則,考核的目的就沒有了。

    但是,考核結果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所以,矮個裡面要拔高個,高個裡面還要看矮個。很多人說很殘酷,但如果不淘汰這個「1」,就對前面的「2」和「7」不公平。

    很多公司在銷售組織中會這麼做,城市經理、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同一個級別的所有幹部或員工,都要末位淘汰。只有做到全公司自上而下都堅持「271」,才是公平的。

    當然,獎勵和激勵是要有定量的。不能說,271排完了,等獎勵的時候,「2」和「7」和「1」卻是差不多的,那這樣「271」就等於白分。

    三、業績考核的三大要素

    要素一:頻率

    你要先問一下,你們公司一年考核的頻率是多少?但不管你考核幾次,我只告訴你,一年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考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簡單地根據考核的結果發獎金,而是讓員工和團隊進步。如果你到了年底才考核,一年的過程不就全浪費了嗎?

    一年只考核一次,肯定是不夠。阿里一直堅持季度考核,一年四次,「中供」這支鐵軍,一度堅持的是月度考核。

    在考核上,很多企業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關注過考核的頻率。

    要素二:內容

    很多公司在考核內容上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只考核業績。

    中供鐵軍既考核業績,也考核非業績因素。什麼是「非業績考核」?中共鐵軍留下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就是業績以外三件事——團隊、策略、價值觀。

    舉個例子,如果兩個團隊都是10個人,今年都完成了1000萬元業績,但是一個團隊給公司貢獻了三個幹部,另一個團隊沒有貢獻幹部。哪個團隊完成1000萬元業績的難度更高呢?肯定是前者。

    這就叫「團隊分」,輸出幹部的團隊,就應該加分;沒有輸出幹部的團隊,就要減分,至少不應該加分。

    再舉個例子,一家公司的戰略是多做中小客戶,如果兩個團隊的業績同樣是1000萬元,其中一個團隊的業績是由十個客戶貢獻的,另一個團隊的業績是由兩個大客戶貢獻的。哪個團隊的策略對呢?當然是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團隊。

    所以這叫「策略分」,就是他做的方法對不對,方法不對,光有結果也不行。

    要素三:價值觀

    阿里的價值觀是客戶第一。那麼如何量化「客戶第一」這個價值觀呢?

    比如兩個團隊都做了1000萬元的業績,一個團隊客戶斷約率很高,是靠新客戶補進來的;而另外一個團隊客戶投訴為零,客戶續約率90%。哪個團隊應該加分,哪個團隊應該減分?這就是價值觀。

    如果在考核當中,完全跟著業績走,業績相同的兩個團隊,獎金也一模一樣,就體現不出公司所弘揚的價值觀。應該依據團隊、策略、價值觀,在業績上設置不同的增減係數。

    很多人誤以為阿里巴巴考核時,業績因素與非業績因素是50%對50%,認為沒有業績,只要策略好、價值觀好就有獎勵,不是的。

    什麼叫50%對50%呢,達到同樣業績的情況下,可以酌情加50%或減50%。千萬不要覺得公司考核團隊、策略、價值觀,是可以當飯吃的。

    獎勵還是基於業績,但又不能唯業績論。團隊、策略、價值觀是對業績重要的考核調整因素。

    四、如何不讓績效考核形同虛設?

    「一個公司你要什麼,你就考核什麼;你考核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

    這兩句話聽上去很簡單,但往往現實卻是:你要什麼,其實沒有考核什麼。而考核之後得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考核的目的不是決定年底的晉陞、發獎金或者發期權,而是通過一次考核,讓團隊有更多的改進和進步。

    那如何進行考核呢?

    一個公司如果只考核業績,作為創始人或者CEO,就要問:是不是只要公司業績好了你都滿意了?我相信答案一定是NO。

    一個公司不能只看業績。這也就是我剛剛提到的「業績考核」與「非業績考核」之間的關係。

    第一,業績部分

    ① 業績指標不宜過多

    很多公司的業績部分太複雜,過早地引入了所謂西方的平衡積分卡。有超過8個甚至10個指標,這太多了。

    阿里的業績部分,原則上不能超過3個指標。如果設置10個指標,那每個指標的權重能放多少呢?平均放10%,好象是面面俱到,其實任何一件事都不會成為公司的重點。

    如果公司形成了三件大事,所有的考核都變得簡單了。所以業績指標,要注意指標不宜過多。

    ② 要分清楚分拆指標和分解指標

    什麼是分拆指標?

    假設有一個億的銷售指標,下面設有5個副總,或5個大區,每個區2000萬的指標。如果你感覺完不成,那就加碼,每個人加10%,2000萬就變成了2200萬。

    到了大區一看,我拿了2200萬,我再往下分吧,有10個經理,每人分220萬,感覺不行,再加碼,再加10%……

    以前馬雲有一句話,話糙理不糙,大致意思就是說:如果這樣就是總經理、副總經理對指標的理解和分拆的話,那好好訓練一條狗做算術也能訓練得好,還要這些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幹嘛?

    指標不能分拆,而要去分解。什麼分解指標是呢?

    假設業績做到了一個億,那就要思考,在這前面的動作是什麼?以及前面那個裡程碑似的指標是什麼?

    比如說客戶數、客單價,或者某一關鍵轉換率。再往下一層你要問,實現關鍵轉換率,實現客戶數的下一個指標是什麼?

    指標不要簡單地分拆,因為只做算術題太簡單了。如果只是這樣的領導,那太好當了,小學生也可以當。所以,要儘可能避免簡單的分拆,學會做分解。

    ③要明確什麼是加分項,什麼是減分項。

    比如要發獎金,肯定要有收入,要有利潤,因為這是獎金的來源。但有些指標,更多是作為減分項來設計,比如風險控制指標。

    第二,非業績部分

    如果做好了業績指標的話,那麼公司的核心就應該在非業績指標。

    說到非業績指標,很多人會想到招人、團隊,其實非業績指標不僅僅是團隊和人。

    我們剛剛提到阿里就有三個簡單有效的非業績指標,叫團隊、策略、文化價值觀。為什麼團隊、策略,文化價值觀是最重要的非業績指標呢?

    ① 團隊要加分

    一個公司的成長不僅是人數上的成長,一定還要有團隊質量上的成長。

    如果兩個區域經理都完成一千萬的業績。其中一個區域經理帶著三個主管,全年沒有為公司做其它貢獻。而另一個區域經理也有三個主管,一年下來培養了兩個主管去做區域經理。請問哪個團隊貢獻更大呢?

    非業績指標不能光走形式的表揚一下,「哎,很好啊」!發獎金的時候還是根據一個區域一千萬來發,那不公平。

    輸出了幹部的,就應該有係數,誰完成的難度大、貢獻大,誰就應該有加法。

    如果一個經理帶著三個主管,不僅沒有人才輸出,而且三個主管到年底都離職了。儘管業績完成了,但可能是因為經理自己跳下去干,才把業績完成了。那是不是應該做減法?

    一來,本來公司交給他三個主管,但到年底都離職了;二來,雖然業績都完成了,但是他靠個人能力完成的,這是不可複製的,誰知道明年還能不能再靠自己完成一千萬呢?

    所以,團隊考核要定性,單純的好、中、差,沒有任何感覺,會讓人覺得業績是真的,團隊考核還是假的。

    一定要讓團隊感受到獎勵優秀的團隊是真的落實在獎勵上,同時又不能脫離業績。一個團隊貢獻了兩個主管,但業績從一千萬掉到了5百萬,也是不合格。

    只能說在同樣完成業績的情況下,哪一個團隊發展有進步,為公司的人才輸出做了貢獻,才能落到定量上來獎勵。反之要落定量上做扣減。

    ②策略找准,才能持續增長。

    策略就是打法,就是我們用什麼方法實現了目標。

    公司年初制定的戰略、計劃,今年希望通過賣什麼產品實現業績增長?通過面對哪一群客戶實現業績增長?

    比如,一家企業的戰略是要面對中小型客戶,其中一個團隊靠幾個大客戶完成了業績,而另一個團隊靠多個中小客戶來完成業績,那肯定是依靠中小客戶完成業績的團隊更符合公司策略。

    符合策略的更能可持續增長。因為策略定對了,不僅能夠完成當年的業績,還能為未來的增長留下潛力。

    公司不能在考核的時候兩眼一閉說:「只要你完成一千萬,我才不管你是用什麼策略完成的」。這就又回到只對業績做提成,只根據業績做獎勵。

    如果這樣,你的打法一定沒有人實施,一定會走偏的。

    ③ 價值觀是做事的底線。

    一家公司的文化價值觀是公司對內、對外做事的底線。文化價值觀再好,假如只是年底寫在牆上的,那沒什麼意義。

    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要搬到考核當中來的。我相信沒有一家公司不提倡團隊合作,很多文化價值觀都在說團隊合作,雖然有時候不一定用這四個字,但一定會體現這個精神。

    還是用兩個團隊來舉例:一個團隊做了很多份外的事,也幫助了別的團隊,有很多實際案例。而另一個團隊非常的「毒」,不管公司任何事情,也不做別的團隊要求的份外的事。

    雖然這兩個團隊都完成了一千萬,但要不要在考核文化價值觀的時候,讓他們感覺到不一樣?

    如果你沒有在考核中體現團隊合作的優劣,那團隊合作也白提倡了。

    我相信所有的企業肯定都把客戶、用戶放在第一位。兩個團隊同樣完成一千萬業績,一個團隊被客戶投訴、續約率低,客戶投訴表寫的是「我並不滿意」,但他靠新客戶,完成了一千萬指標。而另一個團隊老客戶維持得很好,很滿意也完成了一千萬。哪個對公司價值大?

    我一直認為:誰去清洗用戶,用戶總會被你清洗光。因為全市場就這麼多客戶,而且不滿意的用戶一定給你更多負面的口碑相傳。

    如果你的文化價值觀有客戶至上,客戶第一,那在考核中,是否要再去關注一些客戶健康指標呢?還是只盯在業績上?

    當然業績不一定是營收,有的則是一些互聯網用戶留存的指標,雖然總量是完成了,但是用什麼方法完成的?策略對不對?客戶留存的時間、時長滿意度夠不夠?如果不夠,那麼就要在考核中體現出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