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上来说,中介分两类,一类叫链家,一类叫其他;中介市场经历过2次变动,一次是2015年,一次就是现在

互联网几乎染指了所有行业,但是唯独不敢触碰的似乎就是房地产行业。最猛烈的进攻在我眼里是2015年

那一年的互联网行业出现了爱屋吉屋和房多多,誓要变革这个笨重粗放的中介行业

确实,中介行业相当粗放,这个行业能够存在唯一的理由就是信息不对称,房东不知道怎么卖房,房客不知道怎么去找房源。

所以大量的中介就靠著这个因素,在小区附近开起了门店,就这样做著对接工作

而就是这样的对接,拿掉了2%的服务费,对于一线城市动辄数百万的总价,也就意味著任何一个购房者都要拿出数十万的中介费。我想作为普通人,应该很少会在其他行业付掉这么多的服务费了

这是这个行业的问题,也是爱屋吉屋和房多多崛起的核心,互联网可以做房源和客源的匹配,而我们有成本的优势,给到用户不高的收费成本,再加上有资本在背后的扶持,变革地产中介应该没有问题

是的,确实如此,在逻辑上没有问题,这个赛道在2015年开始最猛烈的冲突。我依然记得有一段时间回家在电梯厅里,蔡明阿姨披著超人的披风举著一个手指说著:只要一个点

当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爱屋吉屋已经最快程度的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了,房多多在经历过2015年的阵痛在2017年也彻底转型专注为开发商服务做一手,终于喘过气来

这两个教训让市场意识到一个问题:二手房交易里,第一个准则是帮大家买到对的房子,第二才是佣金成本,固然佣金不便宜,但是和上百万的房款总额比起来又显得没那么重要

这个教训听上去一点都不性感,但是这正如中介行业本身一样

而2015年爱屋吉屋的失败也最好的承托了链家在上海的崛起,同样是资本助推,链家用来做兼并收购,德佑的品牌

所以那一年我们在手机上看到爱屋吉屋,但是在路上到处看到的就是新装修的链家门店,在房地产的领域,手机摄像头不如店招门头,很快依赖阵地上的垄断,链家的成交开始起势

虽然链家早在2011年就开始推「真房源」,但是随著2015年链家在上海崛起,真房源理念才正式在上海开始大规模宣传

这件事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房源虚假是这个行业最大的痛,但是真房源的代价也是庞大的,因为二手房每套户型均不相同,而且分布在不同的角落,真房源不仅需要价格的真实,真实的场景也需要同步测绘,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庞大的人力支撑才能完成,没办法复制,也没办法标准化

这个逻辑听上去同样一点也不性感,正如中介行业本身一样

但是链家硬生生的做了下来,而且彻底的执行,市场也最终认可了链家的真房源真房价,都把二手房价直接称呼为绿皮价

当然这么做的另外一个代价也出现了,在其他中介都可以谈佣金的时候,链家2个点的服务费已经没有谈判的空间

幸运的是,从最后的数据来看,客户愿意为此买单,链家在上海二手市场迅速地站稳脚跟并且成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房地产经纪品牌

而反观曾经的老大中原,也曾想过构建真房源,但是在成本和市场之间的犹豫不定,导致最后的不伦不类,市场份额渐渐老去

纵有千万个理由觉得链家收费贵,但是最后的数据表明,面对高客单价的产品,服务始终有他存在的理由

如果那时行业被震荡的最厉害的一年,那么某种程度上2018年还会再经历一次,上一次是因为外力入侵,这一次是市场容量的萎缩

因为房票萎缩和信贷萎缩,直接导致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陷入低谷。这样的数值,只有上海巅峰时期的20%

这是最痛苦的,如果被别人抢了饭碗那失去还能拿回来,但是如果蛋糕变小了,那就直接给了所有中介最致命的一击

为什么,因为中介这个赛道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你一动不动就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开支

中介最大的护城河就是门店和销售员,门店让别人愿意来,销售员只有海量的电话CALL客才能换来万分之一的转换

而这两块只要一睁开眼就有钱在留出。换句话来说如果成交没了,那么中介亏损以及倒闭是大概率的事件

之前上海中原留出的一张降薪通知本质上就袒露出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裁掉一部分员工,那就集体降薪获得躯壳上的完整

那么小中介呢,他们的成本压力可能没那么大,但是同样需要做选择,要么被整合,要么只留优秀的业务员

我采访过一个杂牌中介,他们如今的商业模式变得出奇的简单,就是去买那些刚刚卖掉房子的房东电话,给他们推荐房源

没想到这招也有奇效,砍掉三分之一的员工,门店收入没有降低,楼市淡季也算扛了下来

其实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只要留著青山在,只要楼市大年来了,门店再崛起也不是那么难,还是以前的套路,开门店和招人

那么对于链家来说呢,对于链家的下半场,我们可以看看在中场休息的时候链家是怎么做呢

某种程度上,链家已经窥视到了行业发展的轨迹,所以在2017年的时候链家做了一件大事——做了贝壳房源平台

做贝壳的逻辑也很简单:就是根据链家成功的模式在线上构建一个平台,让其他中介进入参与到贝壳的ACN规则,实现房源联卖,合作共赢

虽然这样的做法一度被人吐槽链家又想做裁判又想做运动员,但是整体的商业逻辑并没有错:小中介依赖链家之前的经验和模式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链家网升级成贝壳则成长为一个行业开放平台

另外很重要的是,平台模式能够将链家17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最大势能释放,提升这个中介行业的效率,也更容易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

所以从商业逻辑上来说,这种模式都没任何毛病,无非在落地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阵痛,这也是常态,毕竟任何一个赛道想要构建自己的游戏规则都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游戏还没有结束,作为赛道里最大的那一位,必须要比别人想的更多才可以。

当年链家赢了就在于对中介这门生意最透彻的理解,线上真房源获得客户,线下通过服务获得房源,这二者匹配其他所以他们的单店门店的能效产出会比其他的要高

但是这一次链家又将这一点深挖了一点

2015年那一仗链家能赢,是因为他起码能够做到让用户买到对的房子,所以2个点收入大家也愿意。在那一年,对的房子是因为链家网构成的真房源

但是到了2018年,对的房子还是这个诉求么

当然真房源是一定要的,但是交易环节还有一个情况会出现,就是房子是可以的,但是制度上房子不具备交易的可能,比如有过抵押有过封存有过贷款等

这一些就是直接看看不出来的,哪怕是核实因为房子的身份太多,也总有各种纰漏,所以在过户环节总是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一块的问题是没人承担的,一般时候都是通过协商,但是协商的代价就是让房客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中介市场,适合你的房子其实一张手数的过来,很多时候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

链家这次用了一招我觉得挺狠的,对客户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购房风险保障,只要是房客买房过程中因为房东的问题出现不能过户造成了损失,链家全部赔付,到目前为止今年上海链家已经赔了1.37亿元

这个逻辑其实还是秉持当初交易的逻辑:让用户买到对的房子比什么都重要

再回答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是在上海。不用情怀不用主观的态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如今的上海二手房的成交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置换,什么是置换,就是要卖掉自己的房子才能买新房子。这是前几年楼市发展沉淀下来的结果

但是对于置换来说,恰恰是二手房交易中最难也是最没安全感的,互相之间时间怎么搭配资金怎么协调,普通购房者很难完全胜任

这个时候,消费者需要一个更专业的中介以及更有能力的中介来提供更多的服务,分担置换过程中的相关风险。这就是链家此时此刻切入的关键原因

链家这家企业,对市场的把控始终是最精准的

任何一个行业变革或者交替的时候,其实只有在经历过之后才知道谁会真正意义上的做大做强,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过往的经历看出经验和模式

毕竟行业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只要遵循最基础的规则,总能够走出一条路,无非是为此付的代价多少以及看谁能扛得住罢了

中介这个赛道,虽然粗放,但是每年都在改变,而分水岭,或许就在未来这半年

以上为正文,来自卢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