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礼貌是很多家长重视的,在我居住的大院里,很多见到我的孩子会问我叔叔好,这已经成为他(她)们的习惯。看到可爱的孩子问好,确实也是让人高兴的。

为什么要有礼貌?大概是因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人们一般是愿意帮助有礼貌、尊重我们的人。比如,做咨询时,一个来访者如果很有礼貌,我就更愿意帮助他;相反,如果没有礼貌,虽然我知道他需要帮助,但是帮起来就没有那样痛快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礼貌也是一件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不过,咱们一般人说的孩子有礼貌,其实是指要有礼节。有无礼节我觉得更多地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有礼节不错,不表现出礼节也没关系。就像孩子见面问好我觉得挺好,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问好,我觉得也无所谓。孩子有的时候很喜欢问好,可能觉得好玩。但是有时又变得不喜欢问好,我觉得这也没关系。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在我这里咨询的一位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会逼迫他去问好,结果孩子对交往产生了恐惧,见到别人要躲著走,最后成了一个心理问题。

当然,如果表现得很不礼貌,比如骂人、说话很难听这类伤害别人的事情自然是不好的。

在《夏山学校》里,孩子们习惯于一视同仁的气氛,不讲究尊师重道,也就是说不注重礼节。尼尔校长说:有礼貌的实质是能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不允许伤害别人。有礼貌是真的有修养,而礼节是礼貌的皮毛和表面装潢。我的理解是:你可以一边在内心里咒骂著别人,一边显得很有礼节。而礼貌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善意和关怀。

礼节的事情,顺其自然地去推动就可以了,为此而强迫孩子,不发自孩子的内心,成了面子工程,就没有必要了。有发自内心的善意,有对他人的关怀,即使礼节一般也是好的。

我女儿四五岁的时候,见了叔叔阿姨不大问好。我知道她可能有些羞怯或紧张,所以,我不会逼她问好,不问也就算了,也不觉得有什么没面子的。后来,她慢慢放松,也模仿其他小朋友,问好逐渐主动些了,虽然现在还算不上积极的,我觉得也没什么关系的。她见面即使不问好,但总是笑眯眯的,也表达了她的善意,我觉得也不错啊。

一位妈妈评论:我从小就被爸爸妈妈这样要求,一直到现在,我也是不喜欢和不是特别熟的人接触,我也会因为不想和别人打招呼绕道走,害怕见到不是特别熟的人。总觉得自己有交际障碍。我现在又和父母一样对孩子同样的要求,看了您的文章突然意识到了,一定要改,谢谢!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