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社論曾發問:沒有記者,沒有真相,這個世界會怎樣?當美聯社關於東南亞奴役勞工的一組調查報道榮獲普利策新聞獎後,再一次讓人們感受到,沒有新聞的介入,人們往往只能生活在一個視野殘缺的世界裡而不自知。

「你喫的每一條魚,都可能沾有另一個人的血和淚」——4月19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佈了2016年普利策新聞獎獲獎名單,最受矚目的公共服務獎授予了美聯社關於東南亞奴役勞工的《來自奴隸的海產品》系列調查報道。

普利策新聞獎被稱為新聞界的奧斯卡,今年恰逢第100屆。美聯社的這組報道,講述的就是一個完全可以拍成奧斯卡獲獎影片的真實故事。2014年,美聯社的幾名記者得知,有一些泰國漁業公司在緬甸、柬埔寨、寮國等貧窮的鄰國,採用連蒙帶騙乃至綁架的手段把當地的壯勞力帶到船上,強迫他們出海打漁。後來,記者們在一個孤懸於大洋之中的島嶼上發現了好幾百名被奴役的漁工,他們的生存狀況的惡劣程度遠遠超過了常人想像。

整個報道過程可謂驚心動魄,記者們查找線索時甚至面臨生命危險。最後,該報道的發表幫助了超過2000名勞工獲得自由,並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改革。人們從中再一次感受到了秉承專業精神的新聞報道的價值與力量。

《晶報》社論曾如此發問:沒有記者,沒有真相,這個世界會怎樣?美聯社的這組報道告訴人們,沒有新聞的介入,人們往往只能生活在一個視野殘缺的世界裡而不自知。這也不難理解,這組報道為何會引起全球震驚,在我們的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裏,它更成了一個被瘋轉、被熱烈討論的巨大話題。

這樣一個娛樂化、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美聯社這組嚴肅報道獲得如此廣泛的關注,人們如此牽掛大洋深處某個島嶼上一羣人的命運,這樣的場景也告訴我們:對於媒體而言,無論社會如何變遷,秉持新聞專業主義、重視社會價值與公共服務的特質不能丟。尤其在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背景下,媒體更應將社會責任、內容生產、專業精神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一個有意味的現象是,雖然自2009年開始,普利策獎報名向純網站和獨立調查新聞機構等開放,但直到如今,傳統媒體也即紙媒仍然包攬了絕大部分獎項,因為網路媒體被認為專業主義精神不夠。

這也啟示我們,隨著信息的泛濫,技術的衝擊,碎片化文字、情緒化的語言以及所謂大數據的冰冷分析充斥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但越是這樣,人們其實越期待負責任的寫作,越期待對真相的深度挖掘與拷問,期待這背後的文字與思想的力量的傳遞。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更應堅守新聞品質,堅守理性與人文溫度,敬畏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我們相信,作為一種新聞專業主義的載體,真正的深度報道、調查報道不但能稱出一家媒體的重量,也能稱出一個時代的重量。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重溫普利策先生的那一句名言吧:「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麼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 ——今天,記者依然是這個時代的瞭望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