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消失的遺產項目》《21歲的美國人》《古巴的面孔》三組攝影專題照片,4月8日,1992年普利策獎獲得者約翰·坎普蘭應邀來到四川師範大學,以《鏡頭的力量-我對生活和真相的思考》爲題爲四川師範大學的師生帶來一場精彩講座。

  約翰·坎普蘭

  帶着獲獎作品與成都師生見面

  坎普蘭解讀每組照片背後故事

  作爲一名紀實攝影家,約翰?坎普蘭用一句“The more I see, the less I know(看到的越多,知道的越少)”總結自己的攝影生涯。並逐張講解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三組專題作品,給現場師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

  1992年,約翰?坎普蘭憑藉《21歲的美國人》文圖報道,獲得該年度的普利策專題攝影獎。在講座當天,約翰?坎普蘭也向川師的師生們展示了這一組獲獎照片,並解讀了照片背後的故事:

  這個專題照片展示的是7名21歲的美國青年“不同生活模式”的價值判斷,鏡頭下的7名青年儘管膚色、家庭背景、社會地位不同,但他們同樣渴望愛與尊重,並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

  除此之外,約翰?坎普蘭還向大家展示了攝影專題照片《消失的遺產項目》和《古巴的面孔》。他告訴大家:“用相機來記錄這些文化傳統就是鏡頭的力量,我希望在這些傳統文化消失之前,將它們展示給世人。”

  坎普蘭記錄自己戰勝癌症的過程

  21年前結緣成都

  坎普蘭把成都當第二故鄉

  當談及成都時,這位美國攝影家道出了與成都的情結,“我第一次來中國,就是到了成都這座城市。”

  “這是我第13次來到中國,第6次來成都。”約翰?坎普蘭在與師生互動交流時回憶道,“我第一次來成都是在1998年,和21年前相比,現在的成都發展變化非常大,我幾乎不能辨認了。”

  約翰?坎普蘭與在場師生分享了自己來成都的感受,他說,自己對這裏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非常新奇,每一張照片也變得鮮活了,因爲這完全是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

  “我喜歡和街上遇到的人打招呼,喜歡去路邊攤,清晨路邊的早餐店。”約翰?坎普蘭表示,對於一個攝影師而言,他覺得所見的(成都)比照片上的更加生動、鮮活。

  對於約翰?坎普蘭而言,成都就是第二故鄉。他說,“我的故鄉是在佛羅裏達,但成都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爲我的妻子在成都出生,她還打算送孩子來中國學習。我非常高興來到成都,我會記得在這裏的所有時光。”

  在當天講座上,約翰?坎普蘭還受聘爲四川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四川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丁任重代表學校向約翰?坎普蘭贈送刻有川師標誌性建築孔子像的銅製紀念品時,約翰?坎普蘭驚喜地表示:“哇,這個禮物太精美了,我一定要把它帶回家”。

  聘任儀式

  紅星新聞記者 應鑫

  編輯 陳怡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