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歷來便被人們關注。不過與前幾個朝代不同,由於清朝是女真族建立,加上晚清時期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等行爲,人們對清朝一般沒什麼好感。

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女真族,跟很多人印象中不同,其實女真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朝的“肅慎”族。根據相關史書記載,當年肅慎族人曾獲得了“肅慎之矢”,並將其獻給了周武王。

在此後的千餘年裏,肅慎族人一直生活在現在的東北地區,漢晉時稱之爲“挹婁”,南北朝時稱之爲“勿吉”,隋唐時稱之爲“靺鞨”,一直到宋朝時期,才被稱之爲“女真“。

翻閱史書,我們可以看到,在女真族的發展中,有一動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便是豬,在三國志中有記載,挹婁族人“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舊唐書中也如此記載,靺鞨人“其畜宜豬,富人至數百口。”

在那個時代,東北地區是非常貧困的,女真人就是因爲學會了養豬,這才得以繁衍下來。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其實也挺不容易的,爲了讓後人不沉迷於享樂,於是努爾哈赤便立下了規矩,“清代新年朝賀,每賜羣臣吃肉”,“凡在內廷行走之王大臣、額駙、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各官,皆得予焉”。

再講的通俗一點,這其實就是古裝電視劇中常出現的“胙肉”。在清朝前期,但凡有大臣得到了“胙肉”無不歡欣鼓舞,但是到了乾隆年間,王公大臣們卻對“胙肉”避之不及。

原因很簡單,因爲清朝宮廷的頑固不化,胙肉“其間不雜他味,煮極爛,切爲大臠”,是如假包換的清水煮肉。對於過慣了好日子的王公大臣們,這無疑是難以接受的一件事。

俗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於胙肉,大臣們通常在皇帝面前稍微吃一點,事後直接扔到沒人的地方。到乾隆後期,皇帝得知了大臣們的做法,非常憤怒,但人人都這樣幹,乾隆也無可奈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