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是一位滑雪高手,站在雪道頂端,望著白茫茫的坡道,隱隱可以望到山腳,卻不太真切。你大致知道終點在何方、也幾乎能嗅到勝利的味道,但是這中間風馳電掣的路徑,到底是怎樣的,卻無法預知。

如果順坡而下,一條直線奔向終點而去,那是初學者之不得法:你知道不遠處必然會跌跤,沒準還會出生命危險。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因地勢、雪型,伺機而動,先向左、再向右,循環往複,划出一道漂亮的S形。

到了山腳下往上回望,看到的就是剛剛畫出的路線。衝擊滑道成功的喜悅中,不免要感嘆:『在山頂上時,哪知道下面該走哪條路啊!』

真實世界,就是這麼的混沌,充斥著不可提前預知性。更準確的說,戰略上可以預估,而戰術上必須要因勢利導,抓住機會。在每一次轉彎處,要做的決策,其實都無比重要,不啻於生死存亡。

上面這段思考,是科大耶魯雙料師兄方海上次給我傳授的。我最近關於戰略驅動和機會驅動的迷思,他在IDG見得多了,在友盟和現在二次創業過程中,想必也是思考良多。

另一個矽谷知名創業者、投資人 Scott Belsky 也有類似的感慨。他還寫了一本書 The Messy Middle,來闡述這中間的不確定性和如何穿過重重迷霧。讀著他寫的感悟,在其創辦 Behance 的六年時間裡的點滴,我深深的有一種 Déjà Vu 的錯覺。他的迷茫和痛苦,忽上忽下的心態失衡,簡直是每個創業者都要經歷的啊!如今不僅大手筆退出,還投出 Uber、Pinterest、Periscope 等早期項目,他來講這段路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這幅圖是 Scott 在書里反覆講到的曲線。這個『S形』,多麼像是本文開頭提到的滑雪之旅!所有人都為了一件事業的開端和結尾大書特書,總是沒有人為中間段落多費筆墨。這才是為什麼光讀財經新聞,一激動去創業,經常栽:因為記者們多數也是紙上談兵的。

以筆者粗淺的理解,這個不規則的S型曲線,要滿足兩個特徵:每一次的低谷比上一次的高,每一次的高峰也比上一次的高,這就夠了!要擁抱不確定性,明白這個旅途一定會是充滿了 ups and downs,才能擺平心態,實事求是來解決問題。

中關村才女梁寧也闡述過這個問題。梁寧不止是從業者,其實是一個很棒的記者。她無私分享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考,一五一十的還原了很多喧囂背後的個中曲折。

大仗的打法——推薦《智能商業》曾鳴的戰略格局?

mp.weixin.qq.com
圖標

她在講戰略格局的時候,講到這一段,我深以為然:

所有能騰空而起擴大體量的公司,都是因為抓住了某個關鍵機會。

但如果只是抓機會的能力強,建立用戶驅動的能力不強,基本上就是百團大戰里2VC的那批死亡者。沒有用戶驅動,所有靠機會崛起的企業,都是速生速死。所有的國企都是資源驅動。但是如果整個組織的能力建設都是以資源為中心,那麼洞察用戶,和抓住機會的能力就一定弱。比如,曾經移動運營商是所有互聯網公司的皇帝。所謂的即時通信其實就是手機的本身。微信只是從把簡訊彩信免費開始的。如果運營商善於洞察用戶,抓住機會,根本就不會有騰訊的存在。一個公司如果能夠用戶驅動,並抓住一次關鍵機會,那麼就是一次小成以上。比如聚美優品。聚美優品的問題是沒有戰略驅動,因此沒有沉澱關鍵資源。所以創業10年之後,依然在辛苦對抗戰里。

能進入湖畔上課,至少是抓住了一次關鍵機會、小成以上的人。都擅長千軍萬馬之中,越過對手抓住機會。但是世界變化如此之快,各種真假機會,以各種面目呈現,哪個機會才是你的真機會,哪種資源才是你的真資源?

擁有一次增長之後,哪裡是你的第二條增長曲線。這真的要看「長期」、看「終局」,以戰略驅動來辨識和選擇了。

我們在MetaApp公司內部,經常探討機會驅動 vs. 戰略驅動。現在我終於理解,戰略驅動的本質,不光是懂戰略,還是要能用一次次的機會驅動,串成中間崎嶇的『S形』,才能把全局的戰略執行出來。這裡面的一次次機會驅動串起來,正是毛澤東說的,『以點帶面,積小勝為大勝』。

互聯網企業不立足用戶驅動,一定是死無葬身之地,但是如果光談戰略,缺乏了所謂『微觀體感』,也會釀成直線衝出雪坡的悲劇。遠有蘋果早年強推 Newton 平板,近有06年盛大強推6000元電視機頂盒;戰略都沒錯,但是執行過於簡單粗暴,想要泰山壓頂、高舉高打,產品脫離了實際情況,那市場就會分分鐘教你做人。

戰略驅動另一個核心要素,就是組織能力。XVC的Rickey對這一點有非常精彩的闡述。

說英雄,誰是英雄:如何識別學習型創始人??

mp.weixin.qq.com圖標

他理想中的『學習型創始人』,懂得在通過爆款達到從零到一、又遭遇系統承壓之後,習得『系統認知』,再通過組織賦能,把自己的認知輸出到整個團隊里,終於能夠如臂使指,無往而不利。

這個過程中,競爭者多半會慢個小半拍進來複制。Rickey精闢的總結了,如果是一個憑藉資源想要大抄特抄的組織,進來挑戰一個認知高超又有系統組織能力的先行者,後者看似弱小,卻堅不可摧;前者看似強大,卻是缺少靈魂的紙老虎。

下圖裡黃色曲線被藍色曲線踩在地上摩擦,真乃歷史必然。靠資源驅動想要對抗系統性戰略驅動(戰略+用戶+機會),猶如蚍蜉撼樹。看看騰訊微視大戰抖音,其實結局不問可知,唏噓啊。

有個投資人好朋友跟我講,其實所謂『執行力強』的團隊,很有可能不是團隊厲害,而是創始人戰略強,制定出的戰略好執行而已。從這個團隊里出走的很多中層領導,卻很有可能眼高手低,出來了發現執行力不過爾爾。這個現象反直覺,但是很有意思。戰略做得好,能打勝仗,甚至於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後榮耀又歸於團隊,善哉,善哉!

總結起來,機會驅動其實是戰略驅動的子命題,是『S形曲線』里必不可少的一個個轉折點。戰略驅動其實就是由一次次的機會驅動組成;而在迅疾地從雪坡頂上左右搖擺滑下來的過程中,能夠不散架,靠的就是組織能力。一方面憑藉『初心』把團隊攏在一起,揮鞭遙指蒼茫遠山中的終點,帶大家一個個解決具體問題;一方面搭建系統框架、組織架構,化學習型創始人為學習型組織:這就是我對戰略驅動和機會驅動的階段性理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